讓更多新技術滋潤沃野田疇
讓更多新技術滋潤沃野田疇(話說新農(nong) 村)
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強農(nong) 業(ye) 實用科技創新,讓農(nong) 民用上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農(nong) 產(chan) 品
今年秋收,山東(dong) 濱州農(nong) 民張榮青收獲兩(liang) 份喜悅。大豆收割機與(yu) 玉米收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交替作業(ye) ,看著黃澄澄的玉米、圓滾滾的大豆顆粒歸倉(cang) ,張榮青感歎:“玉米不減產(chan) 、增收一季豆,農(nong) 機農(nong) 藝跟得上,複合種植讓咱種糧人更有賺頭。”
穩玉米、擴大豆。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大麵積示範推廣的第一年。這一方式因地製宜,充分挖掘種植潛力,不僅(jin) 為(wei) 保障玉米產(chan) 能、增加大豆麵積提供了新途徑,也為(wei) 農(nong) 民增加收入拓展了新空間。
事實上,間種套作在農(nong) 村有著悠久傳(chuan) 統。過去,由於(yu) 傳(chuan) 統種植技術不到位,既費工費力,效益又不佳,農(nong) 民積極性不高。如今,品種更新了,服務到位了,機具配套了,複合種植的規範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農(nong) 民的種植熱情看漲。數據顯示,16個(ge) 省份1047個(ge) 縣共4萬(wan) 多家新型經營主體(ti) 積極推進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今年秋糧生產(chan) ,落實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1500多萬(wan) 畝(mu) 。這也再次證明一個(ge) 道理,新技術、新模式要真正在田裏紮下根、結出果,必須讓廣大農(nong) 民看得懂、學得會(hui) 、用得上、見到效。
新技術推廣,要讓農(nong) 民在種植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從(cong) 推廣實踐看,凡是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推進效果好的地方,從(cong) 播種到出苗,從(cong) 植保到管護,科研、農(nong) 機、農(nong) 藝等部門協同推進,全周期都有技術專(zhuan) 家跟蹤指導。專(zhuan) 家服務團進村下田手把手教,“雲(yun) 問診”線上點對點指導,既尊重科學規律,又尊重農(nong) 民意願,良種良法配套,切實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後顧之憂解除了,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積極性激發出來了。
新技術推廣,要讓農(nong) 民在種植過程中有賬算、能增收。廣大農(nong) 民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主體(ti) ,讓他們(men) 接受新經營方式、新種植技術的前提,是全鏈條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從(cong) 種植環節看,要從(cong) 政策和經營兩(liang) 方麵著手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強化政策供給,健全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與(yu) 此同時,聚焦關(guan) 鍵薄弱環節,提升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服務水平,讓農(nong) 民種地有支撐、有底氣。從(cong) 銷售環節看,要強化產(chan) 業(ye) 帶動,推動產(chan) 業(ye) 化開發和訂單生產(chan) ,讓農(nong) 產(chan) 品通過深加工滿足居民需求,銷路更好、價(jia) 格更高,讓種地有效益,盡可能讓農(nong) 民多得利。
當前,人們(men) 消費從(cong) “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不僅(jin) 要注重量的積累,更要注重質的提升。農(nong) 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強農(nong) 業(ye) 實用科技創新,讓更多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滋潤沃野田疇,讓農(nong) 民用上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農(nong) 產(chan) 品,讓農(nong) 業(ye) 經營有效益,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我們(men) 的飯碗就能端得更牢、裝得更滿、成色更足。(人民日報 常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