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事要辦在鄉親們的“心尖尖”

發布時間:2022-11-08 10:06:00來源: 中國青年網

  “過去是帶著全村脫貧,如今打好基礎再圖發展。”自打去年上半年劉波被選派到王寨村當了第一書(shu) 記,村裏200來戶人的事幾乎都記在了他的工作筆記中,這裏麵有村民生活的變化,也記著他在王寨村走過的路。

  當村幹部,劉波不是頭一回。2009年劉波就考進了大學生村官隊伍,之後幹過村支書(shu) 、當過扶貧隊長,如今又成了靈丘縣上寨鎮王寨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shu) 記。“別的不敢說,接地氣是咱的優(you) 勢。”劉波說。

  “駐村頭件事就是入戶,把整村情況都裝進腦子裏”“要撲下身子和村民打交道”……來到王寨村後,劉波把自己的駐村心得對新隊員們(men) “傾(qing) 囊相授”,幫助大家盡快適應角色。

  走村入戶、整理檔案、熟悉政策,短短幾個(ge) 月,劉波對全村的情況進行了全麵摸排,逐漸對下一年工作有了思路,“一方麵要穩固脫貧成果,做好邊緣戶的政策幫扶;另一方麵要積極謀劃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壯大集體(ti) 經濟”。

  王寨村是移民搬遷村。“搬遷前有5個(ge) 自然村,一家一道溝,現在大家都聚集到了溝的最前端,交通便利多了。”劉波介紹,該村目前在冊(ce) 人口286戶,實際在村人數百戶出頭,平均年齡60歲往上,老人居多。

  駐村以來,他的手機裏長期記錄著幾十條備忘錄:提醒在村老人準時繳納醫保低保、為(wei) 村裏孩子爭(zheng) 取助學政策、誰家的房該修了、哪裏的路燈壞了……他先後為(wei) 村裏統一安裝了廢水處理設施,幫殘疾老人購買(mai) 了輪椅,為(wei) 村裏的聽障者安裝了人工耳蝸,一件沒耽擱。

  “這些都離不開團中央駐靈丘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的幫助支持。”劉波說,自己和團中央緣分不淺。2010年,他在團中央工作隊幫助下,注冊(ce) 成立了苗木種植合作社,帶動近百名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樹苗遠銷河北、內(nei) 蒙古、北京等地,其苗木基地也成為(wei) “靈丘縣大學生村官創業(ye) 基地”,並獲得“全國百個(ge) 大學生村官優(you) 秀創業(ye) 項目東(dong) 風獎”。

  就在今年,他還作為(wei) 靈丘縣青年代表之一參加了團中央駐靈工作隊組織召開的青年座談會(hui) ,分享基層工作收獲和體(ti) 會(hui) 。

  “駐村就是要把事辦在鄉(xiang) 親(qin) 的心尖尖。”劉波在會(hui) 上分享說,農(nong) 村工作事無巨細,村民的家庭構成、收入情況、孩子上學、醫療醫保,樁樁件件都要記清。這些事情看起來不大,但卻是農(nong) 戶家裏急難愁盼的大事。

  “團中央的幫扶給了我許多學習(xi) 成長的機會(hui) 。”劉波說,自己曾在團組織帶領下前往杭州等地參觀學習(xi) 電商運營,“要推動農(nong) 特產(chan) 品上平台,就要掌握從(cong) 采摘到加工、包裝再到組建生產(chan) 鏈的全過程。一套流程學下來,收獲不少”。

  劉波說,當前其實村民們(men) 想得最多的,還是怎麽(me) 增收。村裏曾經嚐試過入股農(nong) 業(ye) 項目,但是最終沒能在村民分紅的問題上實現全覆蓋。在他看來,發展產(chan) 業(ye) 如果沒有紮實的規劃和市場調研,很難穩定增收。

  目前,村裏仍有不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村民們(men) 致富增收仍需產(chan) 業(ye) 支撐。一位村幹部表示,駐村以來,大家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中總結出了經驗,要因地製宜,不盲目追求規模,保證每年有穩定的收益,把事情一件一件幹紮實了。

  據了解,隨著脫貧攻堅成果的持續鞏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為(wei) 選好以劉波為(wei) 代表的“接棒者”,靈丘縣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要求,根據脫貧村的產(chan) 業(ye) 結構、群眾(zhong) 需求、發展方向等情況進行人崗相適的匹配分析,選優(you) 派強駐村第一書(shu) 記。一些地區還通過結對幫扶、“導師帶徒”等方式,確保“後繼有人”。(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誌中)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