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院士:中國空間站未來可有多個航天器伴飛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11月6日,2022騰訊科學WE大會(hui) 舉(ju) 行。多位中國科學家帶觀眾(zhong) 走近“國之重器”,講述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故事。
最近,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這也標誌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總設計師楊宏在大會(hui) 上透露,之後會(hui) 相繼發射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送入空間站組合體(ti) 。屆時,將有6名航天員同時在空間站工作生活,實現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所有既定任務。
楊宏指出,未來,空間站還可進行拓展,以空間站組合體(ti) 為(wei) 太空母港,由眾(zhong) 多航天器跟隨母港伴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站方案。
一直以來,團隊瞄準國際航天技術前沿,獨立自主地打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間站,堅持係統謀劃和頂層設計,一體(ti) 化設計空間站的3個(ge) 艙,使多個(ge) 艙段、多個(ge) 航天器的係統可整合重構,大幅提升了整體(ti) 可靠性。
“我們(men) 所突破的關(guan) 鍵技術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楊宏表示,比如機械臂是空間站上的多麵手,但如何保證機械臂的工作範圍能覆蓋整個(ge) 空間站?若按常規思路,機械臂長度得達到六七十米。但這麽(me) 長的機械臂,不但設計研製難度大,而且即使做出來了也沒法帶上天。於(yu) 是,科研人員采用了仿生原理,製作出可以在空間站表麵上自主爬行的智能機械臂。“這樣一來,10米臂長的機械臂,也能覆蓋整個(ge) 空間站。”楊宏說。
空間站共有3個(ge) 艙段,分別是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需要在天上像搭積木一樣將它們(men) 組裝建造起來,實現“1+N=1”。其中天和核心艙是空間站在軌組合體(ti) 的控製和運營管理的大腦,每個(ge) 實驗艙在發射對接完成後,整個(ge) 組合體(ti) 的管理由天和核心艙負責。
“我們(men) 的原則是,組裝規模適度,但留有發展空間,也就是具有可擴展性。空間站能擴展到6個(ge) 艙,最大噸位達到180噸。”楊宏表示,未來以空間站為(wei) 母港,大型巡天望遠鏡等科學設施也可以伴飛。平時做實驗時,這些設施可以獨立飛行;需要維修、補給燃料的時候,它們(men) 可以自主對接到空間站上,由空間站的機械臂進行照料,空間站航天員可以出艙對這些設施開展維修和維護。
“空間站建造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我們(men) 要確保空間站組裝建造任務圓滿完成。在空間站的應用與(yu) 發展階段,要打造國家太空實驗室,服務於(yu) 國家戰略需要,服務於(yu) 國民經濟主戰場,充分發揮其科學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楊宏強調。
此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yu) 聯合國外空司向國際社會(hui) 發出了邀請,歡迎各國科學家到中國空間站來做實驗。“我們(men) 願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一起,在中國空間站這個(ge) 平台上,開展多項科學實驗,共同開發空間資源,和平利用太空,為(wei) 人類科學的進步作出貢獻!”楊宏表示。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