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預製菜AB麵:資本湧入升溫行業熱度 C端站C位道阻且長

發布時間:2022-11-10 14:44: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張 敏 王 僖

  預製菜產(chan) 業(ye) 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一方麵,多地持續推動預製菜產(chan) 業(ye) 發展。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加快預製菜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多項重點任務;此外,山東(dong) 、廣東(dong) 、雲(yun) 南等地也紛紛發力。另一方麵,企業(ye) 積極布局。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A股共有82隻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甚至有電力設備、交通運輸等領域上市公司跨界布局。

  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國家相關(guan) 部門出台的產(chan) 業(ye) 政策,覆蓋了食品安全、營養(yang) 結構、食品加工技術和物流數據化等方麵,為(wei) 預製菜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未來預製菜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詞是“綠色食品”和“數據化冷鏈”,市場將會(hui) 向著萬(wan) 億(yi) 元級別規模發展。

  然而,火熱背後,賽道本身的走向、企業(ye) 的發展路徑尚不明朗。資本“一窩蜂”湧入,行業(ye) 是真風口還是假繁榮?目前B端需求仍是預製菜市場的主要驅動因素,未來麵向C端的預製菜企業(ye) 能否站上C位?

  預製菜風口興(xing) 起

  產(chan) 業(ye) 鏈加速形成

  預製菜並不是新物種。

  “預製菜的概念有廣義(yi) 和狹義(yi) 之分。在預製菜概念出現前,我國就有經營一些品類,稱為(wei) 調理食品。例如,經營凍肉的企業(ye) ,將肉類調味之後供應給B端市場,C端家庭也可以買(mai) 回家,省掉了前期對食物清洗等工序,這就是早期的預製菜。”廣弘控股是廣東(dong) 省預製菜產(chan) 業(ye) 聯合研究院的發起單位之一,也是該研究院的現任理事單位,廣弘控股產(chan) 業(ye) 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小暉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在餐飲連鎖化、工業(ye) 化、人工與(yu) 租金成本高企帶來降本增效訴求等因素作用下,預製菜在B端餐飲已得到廣泛應用,滲透率穩步提升。”

  而在消費升級、冷鏈物流普及以及互聯網多元化營銷助力下,近年來,預製菜從(cong) B端逐步向C端滲透。

  “預製菜的C端需求始於(yu) 當下年輕人做飯困局。近些年,隨著我國城鎮化率提升,家庭規模不斷收縮,‘一人食’逐漸成為(wei) 搜索熱詞。受疫情影響,居家做飯的頻次大幅上升,預製菜低耗時、標準化口味、操作簡單、易收尾的特點逐漸俘獲了消費者的心。”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艾媒谘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為(wei) 3459億(yi) 元,同比增長19.8%,預計未來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2026年市場規模達萬(wan) 億(yi) 元。在此背景下,資本紛紛入局,部分企業(ye) 將預製菜作為(wei) 轉型方向,在產(chan) 品布局、業(ye) 務結構、經營模式等方麵持續調整,以期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

  例如,水產(chan) 品龍頭企業(ye) 國聯水產(chan) 表示,公司產(chan) 品結構逐步向以預製菜品為(wei) 主的餐飲食材和海洋食品轉型,產(chan) 品附加值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立華股份介紹,公司黃羽肉雞業(ye) 務板塊正在由活禽銷售模式向屠宰鮮品、冰鮮、冰凍加工品銷售轉型,積極研發黃羽雞預製菜品,加快產(chan) 業(ye) 鏈向食品端延伸的速度。

  10月23日,得利斯十萬(wan) 噸預製菜二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個(ge) 以生豬屠宰、冷卻肉、低溫肉製品、調理食品加工為(wei) 主的老牌食品企業(ye) ,正加速布局預製菜賽道:2022年上半年,公司預製菜業(ye) 務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44.86%,占比已經達到21.75%。

  另一家老牌食品加工上市公司惠發食品,近期則打造了一個(ge) 預製菜賦能的便捷中餐廳IP“城市味到”,探索向傳(chuan) 統餐飲賦能的業(ye) 務模型,同時也正式開啟公司預製菜業(ye) 務從(cong) B端向C端滲透的旅程。

  對此,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北京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cong) 畜禽產(chan) 業(ye) 來說,企業(ye) 向下遊產(chan) 業(ye) 鏈拓展,一方麵可以實現價(jia) 值增值,拓寬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另一方麵打通下遊屠宰、食品加工鏈和銷售鏈,能夠緩解外部衝(chong) 擊以及市場波動對企業(ye) 穩定性的影響,形成產(chan) 銷的良性循環。

  “2020年,因疫情影響了B端消費,同時催生了較多的居家食品消費,在這種情況下,餐廳主動將菜品以半成品的形式售賣,催化了C端消費,食品企業(ye) 研發即熱類預製菜受到熱捧,預製菜發展步入快車道。”一位不願具名的業(ye) 內(nei) 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盈利模式仍在摸索

  C端尚難站C位

  “當下,社會(hui) 更關(guan) 注的是‘即食、即熱、即烹、即配’的預製菜,更多的是麵向C端消費者群體(ti) 。”陳小暉向記者表示。

  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C端主要是麵向個(ge) 人和家庭消費者,由於(yu) 生活方式的變化,未來C端市場將會(hui) 有較大發展空間,並集中於(yu) 一線、二線城市。”

  不過,對於(yu) C端市場的未來發展,不同參與(yu) 主體(ti) 持有不同觀點。有企業(ye)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將積極布局;但也有企業(ye) 表示,C端預製菜市場存在不確定性,會(hui) 小步前進、謹慎布局。

  對此,陳小暉向記者表示,當下市場參與(yu) 者形成的共識是,C端預製菜一定是有市場需求的。“根據艾媒谘詢數據,我國預製菜市場B端和C端的市場規模比例為(wei) 8:2,而在預製菜產(chan) 業(ye) 先行一步的日本,這一比例已經達到1:1,這也是現在市場發力C端的原因。”

  艾媒谘詢CEO張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製菜的C端消費剛剛崛起,企業(ye) 需要去C端構建自身品牌。

  整體(ti) 來看,當下,預製菜B端市場供應較為(wei) 穩定,而C端的壯大仍需要時間和空間。

  惠發食品董秘魏學軍(jun) 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市場對預製菜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識,產(chan) 業(ye) 端企業(ye) 主要做的還是B端。目前C端很難賺到錢,是因為(wei) 要考慮投入產(chan) 出比,如果沒有大批量的生產(chan) 及廣泛的渠道銷售推廣,預製菜很難形成規模效益。”

  在拓展C端市場過程中,提升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接受度及體(ti) 驗感是企業(ye) 必須要做的功課。魏學軍(jun) 表示,惠發食品在發力B端的同時,嚐試性打造“城市味到”中餐IP,探索借預製菜業(ye) 務推動中式快餐智能化升級,為(wei) 更多餐飲業(ye) 態賦能,積極布局C端消費市場。“顧客在門店感覺好吃的菜品,新零售區有專(zhuan) 款預製菜供應,既可以線上下單自取,也可以門店付款帶走。”

  陳小暉表示,不同於(yu) B端,C端麵對的消費群體(ti) 更加多元化,且存在區域口味不同的情況,目前C端做得好的預製菜大多來自區域性品牌。預製菜的C端仍在打基礎、占市場階段,從(cong) 盈利前景來講,C端的盈利模式還在摸索之中。

  此外,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C端市場發展的阻礙還要考慮外賣市場的情況,提供差異性產(chan) 品和服務將是C端預製菜針對外賣行業(ye) 競爭(zheng) 的主要發力點。

  產(chan) 品魚龍混雜

  行業(ye) 標準亟待建立

  據艾媒谘詢發布的《中國預製菜行業(ye) 分析報告》顯示,國內(nei) 預製菜市場規模有望保持20%的年複合增長率,行業(ye) 發展前景可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預製菜行業(ye) 參與(yu) 企業(ye) 眾(zhong) 多,競爭(zheng) 格局較為(wei) 分散,仍麵臨(lin) 標準缺失、區域特征明顯、食品安全等問題。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ye) 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食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製菜行業(ye) 門檻較低,已經出現泡沫,存在重複建設、趨同投資的同質化現象。

  “目前預製菜企業(ye) 生產(chan) 規模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多數屬於(yu) 小企業(ye) ,食品安全控製無法滲透到生產(chan) 流通的每一個(ge) 環節,存在一定的隱患。”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向記者表示。

  得利斯董秘劉鵬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預製菜C端市場的消費者畫像尚未明晰,性價(jia) 比是消費者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場擴容之際,也不乏魚龍混雜的產(chan) 品出現。采訪中,多位企業(ye) 人士呼籲加快行業(ye) 標準的設立。

  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應構建預製菜產(chan) 品標準體(ti) 係,提高感官質量和風味特色。“現行食品安全標準體(ti) 係可以規範指導預製菜生產(chan) 經營活動。但預製菜是將單一廚房烹飪技藝與(yu) 現代工業(ye) 化、規模化生產(chan) 相融合的新品類,它與(yu) 傳(chuan) 統包裝食品的加工生產(chan) 和流通消費有顯著差異,亟須建立健全相關(guan) 產(chan) 品標準體(ti) 係,從(cong) 而指導企業(ye) 銜接廚房與(yu) 廠房不同生產(chan) 模式,優(you) 化工藝技術、改進製造裝備、提高感官質量、保障食物營養(yang) 、強化風格特色。”

  據了解,目前行業(ye) 內(nei) 自律組織也在積極編製、推出相關(guan) 行業(ye) 標準、規範,助力預製菜產(chan) 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例如,4月27日,由江蘇省餐飲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江蘇省餐飲協會(hui) 牽頭的《預製菜點質量評價(jia) 規範》團體(ti) 標準發布;5月16日,廣東(dong) 省預製菜產(chan) 業(ye) 聯合研究院發布首批7項預製菜團體(ti) 標準;5月18日,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牽頭的4項團體(ti) 標準正式發布;6月2日,中國烹飪協會(hui) 預製菜團體(ti) 標準正式發布;6月28日,中國飯店協會(hui) 發布《預製菜品質分級及評價(jia) 》《預製菜生產(chan) 質量管理技術規範》兩(liang) 項團體(ti) 標準。

  9月27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ye) 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密切關(guan) 注和推動食品工業(ye) 的預製化發展。

  行業(ye) 集中度較低

  規模增長與(yu) 洗牌共存

  艾媒谘詢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製菜行業(ye) 集中度較低,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2021年預製菜市場規模達3459億(yi) 元,但包括味知香、安井食品等在內(nei) 的早期布局預製菜行業(ye) 的企業(ye) ,市場占有率不及1%。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6.6萬(wan) 餘(yu) 家預製菜相關(guan) 企業(ye) ,其中2021年預製菜相關(guan) 企業(ye) 新增注冊(ce) 超4000家,今年以來新增注冊(ce) 數量近1500家。從(cong) 注冊(ce) 資本來看,56.65%的企業(ye) 注冊(ce) 資本在100萬(wan) 元以內(nei) ,1000萬(wan) 元以上的企業(ye) 占比12.08%。

  2021年4月份上市的“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進一步推動了一級市場對預製菜企業(ye) 的追捧。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我國預製菜行業(ye) 融資事件20餘(yu) 起,融資金額達數百億(yi) 元。

  “行業(ye) 競爭(zheng) 現狀主要是差異化競爭(zheng) ,未來率先達成規模化、工業(ye) 化發展的企業(ye) 將會(hui) 處於(yu) 絕對龍頭地位。為(wei) 強化競爭(zheng) 優(you) 勢,預製菜企業(ye) 需要更多資金投入,隨著企業(ye) 融資需求增加,未來將會(hui) 有大量資金流入該市場。”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向記者表示。

  預製菜的火爆也吸引了諸多跨界入局者。公開信息顯示,格力、格蘭(lan) 仕等家電企業(ye) 也試圖在預製菜賽道分一杯羹。對此,張毅認為(wei) ,家電企業(ye) 入局預製菜賽道更多的是從(cong) 企業(ye) 自身定位出發,為(wei) 了更好地烹製出預製菜。

  魏學軍(jun) 也認為(wei) ,預製菜賽道需要有不同領域的企業(ye) 參與(yu) 進來,共同構建一個(ge) 健全的生態,圍繞預製菜行業(ye) 從(cong) 不同層麵發力,如智能化裝備、冷鏈運輸、渠道運營等,這樣才能推動行業(ye) 行穩致遠。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和產(chan) 業(ye) 蜂擁而至之際,預製菜行業(ye) 的洗牌也同步開啟。9月份,趣店表示,在評估了當前的市場狀況後,公司決(jue) 定精簡預製菜業(ye) 務,同時進行裁員、同供應商終止合作、清庫存等一係列措施。此外,陸正耀投資的預製菜“舌尖英雄”首家門店停業(ye) 關(guan) 門,且多位加盟商表示持續虧(kui) 損,無力經營。

  陳小暉向記者表示,麵向C端的預製菜產(chan) 業(ye) 考驗的是企業(ye) 的綜合實力,比如麵對快速迭代的市場需求,企業(ye) 的菜品研發能力和速度等。此外,冷鏈物流運輸能力也將考驗預製菜企業(ye) 。(證券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