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當陶瓷與不鏽鋼相遇 當代藝術家創意展現“和合共生”

發布時間:2022-11-11 12: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記者 陳靜)當零散的結晶釉瓷片與(yu) 冰冷的不鏽鋼材料,破碎與(yu) 完整,共生共存會(hui) 誕生出怎樣的藝術品?中國“80後”藝術家李鴻韋的20餘(yu) 件結合了不鏽鋼和陶瓷碎片的雕塑裝置作品,11日起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以“和合共生”為(wei) 主題的展覽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

  展覽以藝術家今年最新創作的《嵩高#1》、《混沌#1》啟幕。《嵩高#1》似矗立在沙漠中的巨型仙人掌,當代的、工業(ye) 風的不鏽鋼與(yu) 傳(chuan) 統的、手工的結晶釉瓷片相結合,圓潤流暢。《混沌#1》中,藝術家選擇用蛋的形狀來體(ti) 現天地萬(wan) 物起源本是渾然一體(ti) 的狀態,既是旦,也是誕,是升起的太陽,也是誕生,同音異義(yi) 賦予作品東(dong) 方的文化內(nei) 涵。

  李鴻韋沉迷燒瓷,陶瓷是他標誌性創作材料。燒裂、燒炸或者釉色不好看的陶瓷,都被他親(qin) 手砸碎,挑選其中花紋雋秀、色彩明麗(li) 者進行創作。這位藝術家告訴記者,在北京的工作室,他有7個(ge) 窯爐,最多時一爐燒3件陶瓷器皿,滿意的才被他留下來。而100件陶瓷作品裏,隻有約10%是李鴻韋“覺得真正有價(jia) 值的,達到博物館收藏級別”的。據透露,為(wei) 創作《混沌#1》,李鴻韋砸碎了200多件親(qin) 手燒製的結晶釉陶瓷器皿,取合適的陶瓷碎片,一片片嵌在作品上。因為(wei) 體(ti) 量過大,作品被拆分成3個(ge) 部分運到展廳裏,又耗費了8天時間重新組裝。

  本次與(yu) 雕塑裝置一同展出的三件結晶釉陶瓷器皿《冬瓜瓶》《橄欖瓶》《觀音瓶》,就是幸存的10%。據悉,李鴻韋的相關(guan) 陶瓷器皿已經被大英博物館、 哈佛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記者看到,《屴》係列裝置瓷器本身質韞珠光的特性與(yu) 不鏽鋼如鏡鑒般光亮的表麵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傳(chuan) 統陶瓷邊緣被切割成流動的波浪紋,手工鍛造的不鏽鋼板,按照陶瓷不規則的外形,切割、焊接。結晶釉絢爛的圖案與(yu) 雕塑簡約的造型間形成反差,極大地豐(feng) 富了作品的視覺層次。

  《玄》係列被細細的鋼索懸掛在展廳中,雕塑上部的不鏽鋼結構呈現出向上升騰的輕盈態勢;而瓷器下方的不鏽鋼部分,似水滴在重力吸引下,緩緩垂落。李鴻韋解釋,本身的脆弱的陶瓷性所隱含的對穩定和平衡的需求,與(yu) 懸於(yu) 一線這一看似衝(chong) 突的展現手法,會(hui) 給觀者帶去強烈的視覺和心理上的衝(chong) 擊。作品之所以名為(wei) 《玄》,李鴻韋解釋,他利用了中國語言文字所特有的“諧音雙關(guan) ”的特性,以“懸”的方式,隱喻“玄”的哲理。

  展廳中,兩(liang) 組作品:《未來主義(yi) 》、《平衡的寓言》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未來主義(yi) 》從(cong) 《玄》係列作品中衍生而來,巨大的不鏽鋼倒置在展廳中,所有重量依靠一個(ge) 點固定。輕盈與(yu) 沉重,鏽與(yu) 不鏽,透與(yu) 不透,矛盾共生。《平衡的寓言》,結晶釉瓷與(yu) 不鏽鋼的連接處完美、不露痕跡,整組裝置線條簡明清晰。(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