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鑄銅遺址、多進式院落……外圍聚落考古發現不斷更新殷墟認知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位於(yu) 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1928年起,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拉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作為(wei) 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無論怎麽(me) 評價(jia) 都不過分,而且這是中國唯一一個(ge) 一直持續了73年的考古項目。
10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ju) 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工作會(hui) ,再度將目光聚焦在殷墟考古之上,殷墟外圍聚落考古的新發現讓現場的學者們(men) 頗為(wei) 興(xing) 奮。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孔德銘介紹了殷墟外圍區域多項新發現,辛店鑄銅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7處、房址10餘(yu) 處、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銘文銅器,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陶家營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發現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產(chan) 區、居址區和墓葬區,進一步深化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hui) 形態認知。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遺址發現了由18座房址組成的3組多進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車馬坑組成的墓地,出土刻“冊(ce) ”字銘文的多件青銅器,顯示邵家棚遺址可能為(wei) 晚商時期史官“冊(ce) ”族居住地。
事實上,這些外圍聚落距離殷墟宮殿區都在10公裏以內(nei) ,最近的邵家棚遺址僅(jin) 五千米,多進式院落的形製體(ti) 現出極高的等級,車馬坑的發現填補了該區域商代車馬坑考古的空白。而距離殷墟宮殿核心區10公裏的辛店遺址,更是迄今發現的商代晚期最大麵積的鑄銅遺址,總麵積超過100萬(wan) 平方米,國內(nei) 外都僅(jin) 此一例,出土各類陶範、芯、模、爐壁殘塊等約40000塊,磨石、製範工具、骨蚌器等數百件,體(ti) 現出領先世界非同尋常的鑄造技術。作為(wei) 殷都“大邑商”的重要組成部分,辛店遺址見證了中國城市早期特別是殷墟時期城市低密度化發展的曆史事實。
陳星燦表示,殷墟外圍聚落考古的新發現給了我們(men) 很多啟發,很有可能盤庚遷都之後,就開啟了聚族而居的模式。殷墟作為(wei) 都城的核心區,周邊有著很多聚落,很可能是一個(ge) 低密度城市的典範,類似現在衛星城市的樣態。這一布局則對未來安陽殷墟的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意味著殷墟範圍大了很多,周邊地區也值得高度關(guan) 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xing) 山認為(wei) ,這十年殷墟及外圍聚落考古的發現,標誌殷墟考古走進新時代。他特別指出,辛店遺址作為(wei) 一個(ge) “居、葬、生產(chan) 合一”的超大型青銅鑄造基地和大型聚落,或許可以成為(wei) 解讀殷墟遺址的金鑰匙,以往總認為(wei) “居”和“葬”是分開的,現在考古發現二者是一體(ti) ,住所旁邊就是墓葬,既有實踐意義(yi) 也有理論意義(yi) ;同時,外圍聚落考古的發現直接擴大了殷墟的範圍,這也是巨大的進步。
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看來,隨著殷墟外圍聚落考古不斷有新發現,不僅(jin) 更新了之前對殷墟的認識總是局限於(yu) 各種“王”,隨之而來的是對商文化的認識範圍也更廣。
據悉,73年的殷墟考古陸續發現殷墟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墓葬區、手工業(ye) 作坊區等重要遺跡,以及與(yu) 之毗鄰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範圍與(yu) 結構布局,構建起殷墟文化分期編年體(ti) 係,為(wei) 探索早商乃至夏代考古學文化提供了基礎,商代都城製度、墓葬製度、祭祀製度、手工業(ye) 生產(chan) 體(ti) 係,以及建築、水利、精神信仰等各方麵研究不斷深化,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商代曆史,係統展現了商代社會(hui) 文化麵貌、商代文明發展成就。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