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發現約2000萬年前蝟亞科新屬種化石 牙齒特別食性特殊

發布時間:2022-11-11 12: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李錄博士及合作者對采自內(nei) 蒙古蘇尼特左旗約2000萬(wan) 年前地層的化石進行深入研究,最新發現一種蝟亞(ya) 科新屬種,命名為(wei) “溫都蘇蘇尼特蝟”,其頭骨和下頜特征歸入蝟亞(ya) 科,但它牙齒特別食性特殊。

  溫都蘇蘇尼特蝟模式標本為(wei) 一件枕部缺損的頭骨及關(guan) 聯下頜,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新近紀(距今約2300萬(wan) 年-2.6萬(wan) 年)蝟亞(ya) 科化石材料。其屬名源自化石產(chan) 地蘇尼特左旗,種名獻給蘇尼特博物館前館長溫都蘇,相關(guan) 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曆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李錄博士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介紹說,蝟科動物是典型的雜食性機會(hui) 主義(yi) 者,它們(men) 的食譜包括昆蟲,其他無脊椎動物如蠕蟲、陸生軟體(ti) 動物和蜘蛛,甚至還有小型脊椎動物和蛋。此外,它們(men) 也進食植物的果實、種子、塊根以及蘑菇。

  其中,毛蝟亞(ya) 科偏好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已經絕滅的短麵蝟亞(ya) 科可能更傾(qing) 向於(yu) 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它們(men) 具有發育的裂齒;蝟亞(ya) 科成員則來者不拒,它們(men) 的牙齒像瑞士軍(jun) 刀一樣兼具切割、碾壓等多種功能,正是廣食性和另外兩(liang) 個(ge) 特性——外表具棘刺、冬眠,使蝟亞(ya) 科成為(wei) 蝟科甚至整個(ge) 食蟲類動物之中最常見的類群,不過,研究人員的最新化石研究表明,蝟亞(ya) 科成員演化中也有例外。

  李錄指出,溫都蘇蘇尼特蝟就是這樣一種例外——它的頭骨和下頜特征毋庸置疑地使其歸入蝟亞(ya) 科,但它的牙齒特征則迥異於(yu) 其他所有蝟亞(ya) 科成員:新屬種前臼齒和臼齒的齒尖圓鈍,齒脊欠發育,尤其增大的第四下前臼齒具有強大的下原尖,下前尖退化,同時缺失了下後尖和下前脊。

  這類牙齒通常具有較強的碾壓能力和較弱的切割能力,即溫都蘇蘇尼特蝟具有食殼性(即進食帶硬殼的食物),而食殼性在食蟲類中並不常見,此前所知僅(jin) 限於(yu) 雙臼獸(shou) 科和鼩鼱科的某些化石屬種。本次研究認為(wei) 具有相似牙齒特征的毛蝟亞(ya) 科化石屬種原蝟屬(Proterix)和恩氏毛蝟(Galerix uenayae)也具有相似食性,並首次提出蝟科的毛蝟亞(ya) 科和蝟亞(ya) 科具有食殼性。

  他表示,新屬種化石地點中蝟科動物多樣性非常高,除新屬種溫都蘇蘇尼特蝟以外還有一兩(liang) 種同屬於(yu) 蝟亞(ya) 科的雙蝟以及兩(liang) 種短麵蝟亞(ya) 科成員。溫都蘇蘇尼特蝟可能以鞘翅目昆蟲或化石地點常見的陸生腹足類為(wei) 主食,以避免在有限的生存空間內(nei) 與(yu) 其他蝟科成員進行直接競爭(zheng) 。

  同時,這次最新研究認為(wei) ,不僅(jin) 蘇尼特蝟的若幹形態特征接近於(yu) 毛蝟亞(ya) 科成員,蒙古晚漸新世的蝟亞(ya) 科成員地獄幼蝟(Scymnerix tartareus)的形態特征也在某些方麵趨近於(yu) 短麵蝟亞(ya) 科成員。在晚漸新世(約2800萬(wan) 年前)至早中新世(約1600萬(wan) 年前)這一時期內(nei) ,“正是蝟亞(ya) 科非凡的形態可塑性和強大的環境適應性令其在與(yu) 毛蝟亞(ya) 科和短麵蝟亞(ya) 科的競爭(zheng) 中逐步占據優(you) 勢。最終,毛蝟亞(ya) 科偏安一隅,短麵蝟亞(ya) 科全部滅絕,而蝟亞(ya) 科繁盛至今。”李錄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