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超一流的原始創新不該有KPI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中國的生物醫藥能否打造世界級的“First-in-Class”?到底該如何正確地實現科技創新?又該怎樣合理地完成市場轉化?近日,在第三屆複旦大學管理學院醫療健康產(chan) 業(ye) 峰會(hui) 圓桌對話環節上,國家傳(chuan) 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圍繞“細胞與(yu) 基因領域技術創新的產(chan) 業(ye) 化和國際化”這一核心主題,與(yu) 來自健康領域的學者、嘉賓、校友們(men) 展開了深度探討。
“我個(ge) 人認為(wei) 關(guan) 鍵還是在於(yu) ,讓科創回歸科創,讓市場回歸市場,一切都應該成為(wei) 水到渠成的事。”張文宏說。
他指出,過分強調“科技轉化”,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科研的生命力。他說,創新轉化為(wei) 什麽(me) 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又很慢?這其中涉及“Me-too”和“First-in-Class”的區別。如果僅(jin) 僅(jin) 隻是做“Me-too、Me-better”的東(dong) 西,那自然會(hui) 非常快,畢竟對他人的模仿從(cong) 來都很容易。但是如果你想要率先發出一種美妙無比、獨一無二的“聲音”,成為(wei) 世界範圍的“First-in-Class”,那必然要經曆漫長的摸索過程,麵對無盡的未知挑戰。
他以20世紀50年代沃森和克裏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為(wei) 例說,當時人們(men) 不過是覺得這揭示了生命的結構而已,沒有人知道後麵會(hui) 發生什麽(me) ,更無法預料到未來是否會(hui) 成長為(wei) 一個(ge) 全新的產(chan) 業(ye) 。
他認為(wei) ,這也恰恰反襯出了今天我們(men) 的科技創新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men) 往往過分強調科技創新轉化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科研行為(wei) 本身。
“在中國的科技創新領域,有很多科學家如果隻是純粹做科研,往往會(hui) 變得窮困潦倒,這就迫使他們(men) 在每發現一個(ge) 新事物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立刻開展進一步研究,而是趕緊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然後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市場轉化、企業(ye) 經營等自己並不擅長的瑣事之中。”張文宏說,有些科學家可能會(hui) 對自己的一點新發現而沾沾自喜,積極進軍(jun) 產(chan) 業(ye) 界,以期快速變現暴富,但殊不知科技創新最終何時能夠成熟轉化,往往是難以預料的。
“如果所有人都隻是盯著產(chan) 業(ye) 轉化的一畝(mu) 三分地來做科研創新,而不是憑借自身對於(yu) 某個(ge) 感興(xing) 趣領域的終身熱愛,那麽(me) 這種科技創新很難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張文宏說,雖然我們(men) 現在各行各業(ye) 都講究KPI,但是對於(yu) 最頂尖的科學家來講,原始創新恰恰不應該有KPI。
“愛因斯坦在20來歲的時候成功解釋光電效應,並創立了狹義(yi) 相對論,但是他的後半生卻鑽進了牛角尖,沉迷於(yu) 自己的統一場理論中不再有偉(wei) 大的發現。但普林斯頓不會(hui) 因為(wei) 他沒有新的產(chan) 出而否定他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物理學家,全球更不會(hui) 這樣認為(wei) ,也不會(hui) 這樣要求他。”張文宏說,創新跟轉化是兩(liang) 碼事,“一個(ge) 科學家如果老是想著把創新轉化為(wei) 技術,那肯定算不上真正頂尖的科學家。”
他介紹,自己每每跟學術帶頭人們(men) 溝通交流的時候,總是積極鼓勵他們(men) 在國家資金支持之下,大膽朝著社會(hui) 公認有意義(yi) 的方向持續深入研究下去,尋找更多的創新發現,“我不會(hui) 刻意為(wei) 他們(men) 設置各種KPI或者條條框框。”
張文宏說,自己始終相信,隻要科研環境足夠純粹、資金投入力度足夠充裕,科學家們(men) 就會(hui) 產(chan) 生越來越多的創新思路,“甚至吸引到海外優(you) 秀的科學家也積極加入並投身其中,逐步將創新發現推向國際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