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祖國的藍天不會忘記

發布時間:2022-11-18 11:26:00來源: 解放軍報

  祖國的藍天不會(hui) 忘記  

  ——感悟沈飛軍(jun) 工人“航空報國”的精神特質

  11月12日,習(xi) 主席給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men) 回信,勉勵他們(men) 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在促進航空工業(ye) 高質量發展上積極作為(wei) ,爭(zheng) 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新貢獻。

  收到習(xi) 主席的回信,沈飛軍(jun) 工人倍感振奮,深感責任重大。結合近期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紛紛表示,必須牢記習(xi) 主席諄諄囑托,繼續奮力拚搏、矢誌報國,以青春之力托舉(ju) 戰鷹騰飛,為(wei) 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走進殲-15戰機整機裝配生產(chan) 車間,機器轟鳴聲不絕於(yu) 耳,一派繁忙景象。“一手托著國家財產(chan) ,一手托著戰友生命”“一切為(wei) 了戰鬥力,一切服務戰鬥力”的醒目標語下,沈飛員工們(men) 在流水線上神情專(zhuan) 注地操作設備。

  “相比駕駛戰鷹翱翔海天的飛行員,軍(jun) 工人的身影很少出現在聚光燈下。”殲-15總設計師孫聰說,他們(men) 是“刀尖舞者”的影子,是英雄背後的英雄。祖國的藍天不會(hui) 忘記,這群普通平凡的軍(jun) 工人,用熱血青春為(wei) 中國航空事業(ye) 拚搏奮鬥,在無聲的歲月裏積蓄著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的力量。

  一張照片見證英雄壯舉(ju) ——  

  每個(ge) 人都是一滴水,匯聚一起就是擁有澎湃動力的大海

  2012年11月23日,我國艦載機殲-15成功降落在“遼寧艦”上,中國航母發展迎來曆史性突破。在大家為(wei) 殲-15完美著艦歡欣鼓舞時,作為(wei) 戰機研製現場總指揮的羅陽,卻倒在了“遼寧艦”凱旋路上。

  羅陽辭世後,媒體(ti) 在采訪他的事跡時發現,很難找到這位為(wei) 航空事業(ye) 燃燒自己生命的英雄工作時的影像資料。僅(jin) 有一張照片,是羅陽與(yu) “遼寧艦”的合影。

  當時,羅陽的老母親(qin) 向沈飛公司提出一個(ge) 請求:“孩子平時工作那麽(me) 忙,我也不知道他都忙些啥,能不能將他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整理整理,給我看看?”

  聽到這句話,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沈飛公司為(wei) 英雄的母親(qin) 製作了一本紀念畫冊(ce) 。“航空報國英模”稱號、“中航工業(ye) 航空報國金獎”……翻閱這本畫冊(ce) ,老母親(qin) 看到了一個(ge) “陌生又熟悉的兒(er) 子”——原來,這些年兒(er) 子做了這麽(me) 多重要的事,得了這麽(me) 多的獎。

  “天空沒有留下我們(men) 的足跡,但鳥兒(er) 已經飛過。”羅陽所做的一切,他的父母未曾看過,他的妻兒(er) 未曾知悉。殲-15首次著艦的震撼“演出”,隻有唯一的“觀眾(zhong) ”——祖國。

  無論時間過去多久,試飛員李國恩都忘不了與(yu) 羅陽的那次擁抱——

  那一天,國產(chan) 殲-15艦載機進行試飛。飛行前,羅陽悄悄走到李國恩麵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兄弟,等著你回來。”

  發動、轟鳴、衝(chong) 刺。陽光下,殲-15戰機騰空而起。觀摩台上,羅陽一邊拍手鼓掌,一邊抬頭仰望,眼睛直盯著空中的戰機……

  “嘭!”戰機安全著陸,輪胎與(yu) 地麵接觸摩擦,冒出白煙。這時,羅陽“唰”地從(cong) 椅子上站了起來,激動地鼓掌。

  從(cong) 這一天起,中國有了自己的艦載機!李國恩從(cong) 戰機一下來,羅陽就上前緊緊抱住他。淚水,幾乎同時從(cong) 兩(liang) 個(ge) 男人眼眶裏奔湧而出。

  艦載機著艦被稱為(wei) “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就會(hui) 機毀人亡。作為(wei) 殲-15艦載機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肩頭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從(cong) 接到任務那天起,羅陽和他的團隊每天加班加點,創下新機研製提前18天總裝下線、從(cong) 設計發圖到成功首飛僅(jin) 用十個(ge) 半月的奇跡。那些年,羅陽和同事們(men) 是以“飛行般的速度”履行著航空報國的使命,追趕著世界先進水平。

  當你走近沈飛軍(jun) 工人,回眸中國航空工業(ye) 發展史,類似羅陽這樣的事情,已發生多次——

  殲-8總設計師黃誌千,因飛機失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飛機設計專(zhuan) 家孫新國,大年初二去辦公室加班,心髒病突發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殲-10飛機研製現場總指揮楊寶樹,身患癌症卻心係航空事業(ye) ,在生命垂危時還喃喃自語:“飛起來……”

  感懷往事,正如媒體(ti) 評價(jia) :航空工業(ye) 是一條“生產(chan) ”英雄的流水線,一直不斷生產(chan) 著“羅陽式”的幹部和專(zhuan) 家。

  “航空事業(ye) 的每個(ge) 人都是一滴水,匯聚一起就是擁有澎湃動力的大海。”沈飛領導動情地說,正是無數個(ge) “羅陽們(men) ”的默默奉獻,支撐起了中國航空事業(ye) 的藍天。

  一件文物傳(chuan) 承工匠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對航空事業(ye) 的追求是無限的

  在沈飛航空博覽園,有一件特殊的文物,靜靜地“躺”在航空工匠展櫃裏。這是一把長柄尖頭、飽經滄桑的木榔頭,這把木榔頭雖然外形普通,卻占據著被諸多獎章、證書(shu) 簇擁的“C位”,引來不少人的關(guan) 注。

  木榔頭的主人是陳阿玉,國營112廠(沈飛前身)的一名型架鉗工,曾參與(yu) 殲教-1、殲-5、殲-8等多型戰機試製。他靠著這把不起眼的木榔頭,在敲敲打打中把飛機不同零件巧妙組合起來,破解了多項工藝製造難題,與(yu) 工友齊心協力,打造出首架國產(chan) 噴氣式戰鬥機。

  自此,“一把木榔頭敲出先進戰機”的故事傳(chuan) 遍整個(ge) 航空工業(ye) 領域。1956年9月10日,聶榮臻元帥出席殲-5飛機試製成功慶祝大會(hui) 。在接見幹部工人時,他緊緊握住陳阿玉的手,稱讚他是“神奇的榔頭”。

  神奇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為(wei) 了練熟一個(ge) 動作,他常常重複做成百上千次。陳阿玉經手的戰機,可以做到熟悉每一個(ge) 零件、每一個(ge) 鉚接點,即使是裝配精度在千分之幾毫米的零件,他也能一次性做到位。當時,在工匠領域,“八級工”代表的是最高等級的技術工人。陳阿玉以高超的技能,被大家譽為(wei) “超八級”鉗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對航空事業(ye) 的追求是無限的。直到退休那一天,陳阿玉依然割舍不下這份熱愛,他向組織提出繼續留在工作崗位的請求。他說:“能為(wei) 祖國的航空事業(ye) 多盡一份力,是我人生的夙願。”

  那些激昂的歲月、壯闊的故事從(cong) 未遠去。曾經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men) 在拚搏中老去,新一代年輕的後來人又接過薪火,扛起使命重擔。

  或許是一種巧合。陳阿玉退休那一年,銑工王剛出生,這位打破國內(nei) 銑工加工精度紀錄的全國勞動模範,帶出了擁有7名高級技師、2人獲得“全國銑工大賽”冠軍(jun) 的“王剛班”。

  陳阿玉去世那一年,鉗工方文墨出生,這位航空工業(ye) 集團係統內(nei) 最年輕的首席技能專(zhuan) 家,多年來致力於(yu) 手工打磨飛機零件,他的手工加工精度達到了驚人的千分之三毫米,相當於(yu) 頭發絲(si) 直徑的二十五分之一,就連數控機床也很難達到如此高的精度。

  有人說,是工匠精神支撐起“中國製造”的時代豐(feng) 碑。在沈飛人的心中,他們(men) 一次次創新突破,一次次精益求精,隻為(wei) 守住質量的底線,擦亮產(chan) 品的“品牌”——

  某型戰機液壓裝置出現滲油,排查原因是一個(ge) 用於(yu) 密封的膠圈質量出了問題,羅陽將同一規格、同一批次的膠圈全部集中在一起,當眾(zhong) 銷毀。他擲地有聲地說:“我們(men) 生產(chan) 戰機,既關(guan) 係到試飛員的生命安全,更關(guan) 係到部隊的戰鬥力,質量上不能有一絲(si) 一毫的紕漏。”

  國產(chan) 某機型起落架鍛件毛坯複驗時,出現了“點狀缺陷”。高工姚誌誠做了大量細致的計算與(yu) 試驗,一個(ge) 個(ge) 排查、一點點梳理,最終從(cong) 上百件零件中挑選出57件符合標準的產(chan) 品。

  一串數字背後的精神密碼——  

  信仰之火燃燒不熄,航空報國精神永續傳(chuan) 承

  我們(men) 該如何感知時間?

  置身沈飛航空博覽園廣場,你會(hui) 發現沈飛軍(jun) 工人更習(xi) 慣用一串印在戰機上的數字去感知時間。

  “69705”,代表著1969年7月5日,這是殲-8原型機首飛成功的日子。殲-8誕生,標誌著我國正式邁入自主研發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時代,航空工業(ye) 從(cong) 仿製走上了自主設計的道路。

  20世紀60年代,殲-8總設計師黃誌千接到一份讓他“興(xing) 奮到失眠”的任務:自主設計新型超音速戰機。

  研製完全意義(yi) 上的“中國造”戰機,意味著中國航空人必須跨越一條巨大的鴻溝——從(cong) 前人所沒有嚐試,到世人所沒有經曆。

  研發一款新型戰機,包括設計、試製、試飛和定型等多個(ge) 階段,需要各單位各部門間的協同攻關(guan) 、通力合作。在項目研製之初,諸多關(guan) 鍵技術需要突破,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時間是常量,也是奮進者的變量。為(wei) 了讓戰機更符合部隊需求,黃誌千帶領聯合調查組,走遍空軍(jun) 部隊、院校和機關(guan) ,收集部隊對殲-8戰機總體(ti) 方案的意見300餘(yu) 條;為(wei) 將殲-8突然出現強烈抖振問題研究清楚,從(cong) 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說服領導、瞞著家人,乘飛機三上雲(yun) 霄,在空中近距離觀察,探尋問題根源。

  在《我的飛機設計生涯》一書(shu) 中,顧誦芬回憶那段往事說:“殲-8是‘連滾帶爬’搞出來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men) 要傳(chuan) 承老一輩軍(jun) 工人的工匠精神,造出更先進的戰機。”站在這架噴繪著“69705”編號的戰機前,孫聰感覺心跳不由加速。殲-8首飛成功那一年,他還在課堂裏學習(xi) 。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hui) 與(yu) 一份偉(wei) 大的事業(ye) 聯係在一起。

  什麽(me) 是創新?按照孫聰的理解:敢於(yu) 運用新理念新技術。

  用新模式去研發新戰機,需要承受巨大風險。在研製過程中,一旦某個(ge) 環節出現問題,可能影響整個(ge) 項目的研製進程。殲-15立項後,有人提出保守的研製方案,建議用老辦法去做,但被孫聰否決(jue) 了。在孫聰看來,“飛鯊”工程不僅(jin) 是一次技術創新,更是一次理念更新。

  每一架新型戰機順利騰飛,新技術都是其最強勁的推進“燃料”。比如,團隊在設計“飛鯊”時,采用3D打印技術加工鈦合金材料。在滿足“飛鯊”製造要求之外,也為(wei) 我國鈦合金3D打印技術提供了寶貴經驗。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正式交接入列。當時,國外有專(zhuan) 家斷言,中國至少需要5年才能實現艦載機著艦。然而,僅(jin) 僅(jin) 2個(ge) 月後,這一目標就實現了,碧海藍天之間,5名飛行員全部駕駛戰機安全著艦。

  一串數字背後,不僅(jin) 蘊藏著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的精神密碼,更立起我們(men) “向何處去”的精神路標。一代代沈飛軍(jun) 工人將航空報國精神永續傳(chuan) 承,在托舉(ju) 戰鷹騰飛的漫漫長路上,不斷寫(xie) 下更新、更鼓舞人心的中國故事。(解放軍(jun) 報 李 梅 曹詩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