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山東手藝人傳承古老陶印技藝 塑新一代柴燒陶器

發布時間:2022-11-22 16: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山東(dong) 巨野11月21日電 (肖守祥)“柴燒陶印是火與(yu) 土在高溫中自然交融形成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窯火隨機變化的‘意外驚喜’,是非常珍貴的孤品。”11月21日,在山東(dong) 巨野縣田橋鎮朱煙墩村一處農(nong) 家小院裏,菏澤市級非遺項目柴燒陶印傳(chuan) 承人蔣繼濤小心翼翼地打開柴火窯,一批溫澤光潤、散發著古樸氣息的陶製品在窯中誕生。

  1999年,蔣繼濤首次接觸到柴燒陶印後,就對這種古老的陶器製作工藝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2000年他跟隨師父徐龍倉(cang) 開始學習(xi) 柴燒陶印製作技藝。作為(wei) 巨野縣第四代柴燒陶印傳(chuan) 承人,蔣繼濤刻苦鑽研,從(cong) 配泥到篆刻,再到燒製,每一項工藝流程都下足苦功,在一絲(si) 一毫間精雕細刻,於(yu) 一點一滴中百煉成鋼,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柴燒陶藝品。

  “陶印是一門古老的陶器燒製技藝,隨著現代製陶技術的發展,柴燒陶印在巨野幾近失傳(chuan) 。”巨野縣文旅局文物非遺科科長姚繼平介紹,陶印起源於(yu) 8000年前的史前期,是人類曆史進程的重要文化載體(ti) ,也是中國傳(chuan) 統篆刻藝術的重要分支。巨野柴燒陶印技藝發源於(yu) 明清時期,數百年來,這一古老技藝在當地繁衍傳(chuan) 承,生根發芽。柴燒陶印代代師徒相傳(chuan) ,具有鮮明的師承特色,加工過程大部分為(wei) 手工,許多工序至今無法用現代機械方法代替。

  “陶印對燒窯技術要求相當高,主要是憑經驗看火候、看時間,把控它的溫度。現在這個(ge) 溫度應該在1250℃—1300℃之間,這是最高的溫度,才能出現這種釉色。”蔣繼濤隨手拿起一隻柴燒寶瓶。柴燒作品的成功秘訣在於(yu) 處理好土、火、柴、窯之間的關(guan) 係,溫度稍不適合,燒出的陶印就達不到預期效果。“你看,這個(ge) 寶瓶滿釉了,看上去飽滿圓潤。”

  蔣繼濤說,柴燒陶印的製作過程,結合了書(shu) 法繪畫、手工雕塑等技藝。“陶印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選土、配土、過濾、沉澱、製紐、晾曬、打磨、篆刻、入窯、燒製等程序,不僅(jin) 要精通書(shu) 法篆刻,還要熟悉雕法、燒窯等。”蔣繼濤一邊介紹,一邊手持刻刀。鋒利的刀尖在陶印上不斷遊走,吹去浮塵,一枚古樸的柴燒陶印製作完成。

  為(wei) 適應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蔣繼濤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當地麒麟、牡丹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創新燒製出禪意陶印、古代紋飾陶印、瑞獸(shou) 陶印和大印等新一代柴燒陶器係列作品,形成了外形樸拙、色澤圓潤、質感厚重的藝術特色,深受廣大書(shu) 畫愛好者喜歡和市場認可。蔣繼濤還借鑒無煙窯的樣式對窯爐進行改進,提高了陶印的燒製品質和成品率,在守正創新中,傳(chuan) 承古老陶印技藝。(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