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信仰:同一炷香火 情牽海內外
(八閩千姿)閩南民間信仰:同一炷香火 情牽海內(nei) 外
中新社泉州11月22日電 題:閩南民間信仰:同一炷香火 情牽海內(nei) 外
作者 吳冠標
包容海洋文化的媽祖信仰,象征慈善濟世的保生大帝信仰,蘊含忠義(yi) 愛國理念的關(guan) 帝信仰……“舉(ju) 頭三尺有神明”,在民間信仰盛行的閩南地區,各種信仰習(xi) 俗早已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轉角遇到神明”再尋常不過。
在閩南人心目中,民間信仰除了精神寄托,更是一份經久不衰的文化傳(chuan) 承。
對此,10月初在泉州辦完媽祖豐(feng) 收節海祭祈福儀(yi) 式的孫子璿深有感觸,“那天溫度很高,大家的臉曬得通紅,但都堅持著完成了媽祖‘三獻禮’這一傳(chuan) 統儀(yi) 式,可見閩南人對媽祖的尊敬與(yu) 愛戴。”作為(wei) 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館長,她長期舉(ju) 辦各種媽祖信俗活動,致力弘揚媽祖文化。
“從(cong) 地理氣候角度來看,閩南地區三麵環山,背朝大海,多瘴氣,山林中蛇蟲橫行,所以閩南人長期有‘信鬼好巫’的傳(chuan) 統習(xi) 俗。”華僑(qiao)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教授範正義(yi) 近日受訪時表示,閩南人所信仰的媽祖林默、保生大帝吳夲生前都有一定巫的色彩,經曆過由巫到神的嬗變。
作為(wei) 閩南文化的產(chan) 物,媽祖信仰與(yu) 保生大帝信仰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他們(men) 生前皆身懷異術、樂(le) 善救人,具有崇高德行,死後被傳(chuan) 為(wei) 羽化升仙,成為(wei) 扶危濟難的民眾(zhong) 保護神,並得到曆代官方認可與(yu) 敕封。
靈力崇拜與(yu) 英雄崇拜的結合,使得閩南人對於(yu) 這些神明格外尊崇,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種事都會(hui) 到宮廟裏“卜卦問神”。而每每遇到建房、動土、入宅、婚姻、生子、喪(sang) 葬等要事,閩南人甚至會(hui) 將媽祖、保生大帝等神明“請”到家中見證。
位於(yu) 泉州台商投資區張阪鎮的獺窟媽祖宮供奉著三尊媽祖,十分受當地居民敬仰。範正義(yi) 說,大媽坐鎮指揮,二媽負責村中喜事,三媽負責村中喪(sang) 事,各司其職,融入到鄉(xiang) 村生活的方方麵麵。
強大的包容性,也格外凸顯於(yu) 閩南民間信仰中。範正義(yi) 以媽祖及保生大帝信仰為(wei) 例指出,二者在祭拜、風俗方麵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與(yu) 交叉;在廈門,二三十座廟宇中同時供奉媽祖與(yu) 保生大帝為(wei) 主神,這是一個(ge) 非常突出的特點。
在範正義(yi) 看來,閩南民間信仰還帶著濃厚的社區屬性和聯結性。身處異國他鄉(xiang) 的閩南人,往往結伴而居,通過對故鄉(xiang) 神明的祀奉和崇拜,寄托懷念故土、飲水思源的深厚情思;通過搭建“神緣”,與(yu) “血緣”“族緣”“地緣”共同構建起華人社會(hui) 的鄉(xiang) 土承傳(chuan) 。
在保生大帝祖廟漳州白礁慈濟宮及廈門青礁慈濟宮,幾乎每年農(nong) 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都會(hui) 有台灣及東(dong) 南亞(ya) 的信眾(zhong) 前來謁祖祭拜。今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白礁慈濟宮與(yu) 台灣台南學甲慈濟宮依然開展“雲(yun) 謁祖”活動,兩(liang) 岸信眾(zhong) “雲(yun) ”祭保生大帝,祈願疫情早日結束。
“促成海內(nei) 外信眾(zhong) 返回閩南拜祭祖庭的原因是中國人對‘祖’的崇拜。”範正義(yi) 認為(wei) ,祖庭是海內(nei) 外信眾(zhong) 共同的精神家園,保生大帝、媽祖等民間信仰成為(wei) 聯結兩(liang) 岸同胞、凝聚海內(nei) 外華僑(qiao) 華人的精神紐帶和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梁。
“以媽祖信仰為(wei) 紐帶,我走到福建乃至世界各地的媽祖廟,都能迅速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相談甚歡。”孫子璿笑著說,媽祖文化中的大愛精神,可以引導信眾(zhong) 共克時艱,“畢竟,天下媽祖同一人,世界信眾(zhong) 共一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