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全麵建成”新階段 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升級版
中新網上海11月23日電 (浦帆)1978年9月26日,一艘名為(wei) 平鄉(xiang) 城輪的半集裝箱船載著162個(ge) 空箱,離開上海軍(jun) 工路碼頭駛往澳大利亞(ya) 悉尼港,這是中國首條集裝箱班輪航線。中國境內(nei) 開展集裝箱運輸的時間晚於(yu) 世界20年,然而現如今,上海港已連續12年穩坐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港。
《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上海以82.79的總得分繼續排名第三,進一步縮小與(yu) 新加坡、倫(lun) 敦的差距。上海海事大學教授、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真虹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從(cong) 基本建成邁向全麵建成,上海正積極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升級版。
22日至24日,以“共促綠色、智慧、韌性的全球航運業(ye) 新發展”為(wei) 主題的“2022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在上海舉(ju) 行。“綠色、智慧、韌性”既是今年的論壇主題,也是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目標任務。
韌性——多措並舉(ju) 保物流通暢
2021年,當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各行各業(ye) 造成巨大衝(chong) 擊的同時,上海港卻交出了一份令人驚喜的成績單——這一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703萬(wan) 標箱,同比增長8.1%,體(ti) 現了世界大港的強勁“韌性”。
“在上半年上海遇到疫情以後,正是這些年來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水轉運,在公路運輸受阻的情況下,大量貨物通過水上轉運到上海港,減少了疫情的影響。”真虹表示。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hui) 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連通度水平繼續保持全球第一,成為(wei) 保障全球物流供應鏈暢通的重要力量。
上港集團總裁嚴(yan) 俊介紹,在今年陸路通道受阻嚴(yan) 重的時候,上海港公、鐵、水的有效聯動保障了物流供應鏈的穩定。2022年上海港水水中轉比例達53.5%,三季度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創下月度、晝夜等多項曆史新高。目前,上海港海鐵聯運班列已覆蓋長三角區域8個(ge) 主要站點。
此外,上海港口、機場設施持續完善,提升著航運的應變能力。洋山港小洋北作業(ye) 區集裝箱碼頭及配套工程項目獲批,未來將為(wei) 上海港新增1160萬(wan) 標準箱的年吞吐能力。浦東(dong) 機場四期擴建工程以及上海港東(dong) 北亞(ya) 空箱調運中心等重點項目也相繼落地。
智慧——數智賦能助效率提升
目前上海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是全球單體(ti) 規模最大、綜合智能程度最高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勞動生產(chan) 率是傳(chuan) 統碼頭的213%。
華為(wei) 公路水運口岸智慧化軍(jun) 團首席技術官嶽坤介紹,上港集團聯合華為(wei) 首次將第五代固定網絡技術(F5G)技術應用在港口超遠程控製作業(ye) 場景,能實現百公裏外的超遠控,可達到1毫秒確定性時延。此外,“數字孿生係統”“無人機數字化巡檢”等多項自主創新技術,也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並實現反超。
航空方麵,數智轉型的趨勢同樣明顯。自助值機、刷臉登機、射頻識別(RFID)行李全流程跟蹤……未來機場的雛形已在上海顯現。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馮(feng) 昕表示,基於(yu) 自主可控的創新導向,上海機場集團聚焦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yu) 5G網絡的融合應用,著力打造空地一體(ti) 、多網融合的5G+數字孿生智慧樞紐。
綠色——低碳轉型顯大港擔當
2022年3月,上海港完成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船到船”加注服務“中國首單”,成為(wei) 荷蘭(lan) 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後,全球第三個(ge) 擁有LNG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
除了LNG這種清潔能源以外,上海港還積極推動岸基供電係統、油電混合動力輪胎吊、LNG動力內(nei) 場集卡牽引車等設施設備大量使用。同時,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也於(yu) 2022年9月獲評全國首家五星級“綠色港口”集裝箱碼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guan) 於(yu) 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lin) 港新片區氫能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提出,上海將規劃建設領先的氫能港口,支持洋山港、東(dong) 海大橋等區域開展氫能示範應用,加大氫能在港口固定式裝卸機械設備、流動式裝卸運載設備和水平運輸車輛等多個(ge) 場景的覆蓋,推進港區加氫站規劃建設。
“上海的港航業(ye) ,我認為(wei) 已經深度地嵌入到全球的產(chan) 業(ye) 鏈之中。”真虹表示,上海航運中心未來的建設路徑應該是抓住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機遇,大力發展綠色、智能的航運產(chan) 業(ye) ,實現換道超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