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以農業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11-24 15:54: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副院長柏連陽——

  “以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二十大代表這樣帶頭幹)

  “柏院士,快來看,試驗效果還不錯,沒幾棵雜草。”一看見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副院長柏連陽,湖南省寧鄉(xiang) 圓湖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黃勇連聲招呼。

  跨水溝,上田埂,柏連陽徑直往稻田試驗示範區深處走,查看田間雜草防治情況。

  黃勇手指的方向,是長沙市今年建設的“高標準、高技術、高產(chan) 量、高品質”糧食生產(chan) “四高”綜合試驗示範區中的一個(ge) ,由湖南省農(nong) 科院和柏連陽院士團隊工作室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作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一定堅持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農(nong) 民家,為(wei) 實現農(nong) 業(ye) 穩產(chan) 增產(chan) 、促進農(nong) 民持續增收作出新貢獻。”出席黨(dang) 的二十大之後,柏連陽便帶著團隊裏的年輕人,在各個(ge) 科研基地奔忙。作為(wei) 雜草生物學及安全防控領域的專(zhuan) 家,柏連陽帶領團隊近年來在雜草抗藥性機理研究方麵取得突破,雜草抗藥性可持續治理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

  今年,在黃勇承包的這片示範田裏,柏連陽院士團隊最新的“抑芽—控長”生態控草技術初顯成效。“通過選擇合適的耐淹稻種,科學管理水肥,在禾苗分蘖期保持適宜的農(nong) 田水深,再輔以一定量的生物腐殖質黃腐酸,可實現移栽稻田化學除草劑零使用。”柏連陽說,“我們(men) 不僅(jin) 要把雜草防控住,還要防控得更綠色。”

  “試驗田用了柏院士團隊的綠色防控技術,一滴化學除草劑也沒用,除草效果和往年一樣好。”黃勇接過話。

  “光在示範片區取得好效果還不夠,農(nong) 業(ye) 新技術要讓老百姓用得放心,需要反複驗證可靠性,每一個(ge) 環節都要經得起檢驗。”目視評估不夠精準,柏連陽提出下田調查。穿上雨靴,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田裏忙活起來,綜合雜草的種類、株數、發育狀況等指標進行科學評估,直至初步判斷達到既定的95%雜草防控目標,柏連陽才鬆了一口氣。

  “新技術對農(nong) 田平整度要求還比較高,還要進一步控製成本”“水肥管理相比傳(chuan) 統方法變化大,大家還需要適應”……對村民們(men) 的意見建議,科研團隊成員一一記錄,準備在實施更大規模的技術試驗前,做好提升改進。“要讓農(nong) 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hui) ,一用就行。”柏連陽說。

  “今年,通過實施綠色滅蟲、‘水淹’控草、分期施肥等技術,合作社2000多畝(mu) 早稻畝(mu) 均增產(chan) 75公斤以上。”黃勇介紹。

  如今,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柏連陽院士團隊工作室和湖南省農(nong) 科院,助力湖南7000萬(wan) 畝(mu) 水稻實現穩產(chan) 增產(chan) 。“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加快技術創新,建設更多的綠色控草技術試驗示範區,同時加強品種選育,培育優(you) 質稻米,以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柏連陽說。(人民日報 記者 申智林)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