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匠人,搭上互聯網:嘿,這些老手藝,活啦!-中新網
嘿,這些老手藝,活啦!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蘇曉莉成名人啦!”
“那個(ge) 繡娘蘇曉莉?”
“沒錯,就是她!”
前段時間,2022金磚國家女性創新大賽“木蘭(lan) 獎”揭曉,蘇曉莉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領域的獲獎者。蘇曉莉能成名人,還得從(cong) 十年前說起。
一次,蘇曉莉去看外國朋友,帶了一份家鄉(xiang) 青繡作為(wei) 禮物。沒想到,盯著繡品上用七彩絲(si) 線繡成的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yun) 紋、雀兒(er) 頭……朋友雙眼直放光,希望買(mai) 一些送給親(qin) 友,越多越好。
青繡,是青海民間傳(chuan) 統刺繡的簡稱,早在漢代絲(si) 綢之路南路開通時便已興(xing) 起。千百年來,刺繡,幾乎是青海各民族女性必備的手藝。
蘇曉莉沒想到,家鄉(xiang) 大姑娘小媳婦老奶奶都會(hui) 的老手藝,竟這麽(me) 受稀罕。於(yu) 是,她借助政府對非遺傳(chuan) 承出台的貸款、專(zhuan) 家幫扶等扶持政策,開始了青繡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十年來,蘇曉莉共帶動10多萬(wan) 農(nong) 村婦女當起繡娘。日月山下、青海湖畔,隨著一根根繡花針在她們(men) 指尖來回翻轉,香囊、荷包、枕巾、鞋墊、絲(si) 巾、桌旗、服裝、抱枕、國潮團扇等200多款青繡產(chan) 品被開發出來,銷往世界各地。繡娘的年平均收入,也由最初的500元,變成了如今的36000多元。
像青繡一樣,長期“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的老手藝還有很多。如何讓這些傳(chuan) 統老手藝煥發出新生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陸續出台,多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傳(chuan) 承人名錄先後公布。
青海繡娘飛針走線時,山東(dong) 章丘鐵匠馮(feng) 長全正揮舞鐵錘鍛打鍋胚。“經曆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溫、數萬(wan) 次鍛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鐵鍋。”馮(feng) 長全對傳(chuan) 承了上百年的手藝很是自信。可是,有一陣子,馮(feng) 長全和同行們(men) 手工打造的鐵鍋卻出現了滯銷。
傳(chuan) 統手工藝產(chan) 品要想賣得好,既要實用,還要贏得當代人的審美。為(wei) 提升傳(chuan) 統手工藝品的顏值和價(jia) 值,2015年,“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啟動,左手牽著非遺傳(chuan) 承人,右手牽著設計師,開啟一場“尋美”之旅。
在章丘鐵匠手工藝行業(ye) 協會(hui) 的組織下,打鍋的師傅們(men) ,開始根據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改良工藝和產(chan) 品,同時,注冊(ce) 專(zhuan) 門商標、重塑品牌形象。“真沒想到,這麽(me) 一變,我們(men) 章丘鐵鍋再也不愁賣了。”馮(feng) 長全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前幾年,他們(men) 的鐵鍋還登上《舌尖上的中國》,成了廚具中的網紅。
蠟染設計師成昊也是這場“尋美”之旅的參與(yu) 者。他將古老的苗族蠟染技藝,融入禮服、旗袍設計——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畫,一點一捺,或似淙淙瀑布泉,又如白煙花簇雪,藍底白花,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
“外國人講定製,而手繪的蠟染就是我們(men) 古老的‘高級定製’!”成昊說,“這一件件吸收了蠟染元素的服裝,不僅(jin) 是服裝,更是承載曆史記憶、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生動載體(ti) 。”
這些融合了當代設計元素的蠟染,走出大山,在國內(nei) 外各大時裝周上備受追捧。每一次,觀眾(zhong) 都會(hui) 投來驚羨的目光,讚歎之聲不絕於(yu) 耳……
“我們(men) 是靠手來記憶的。”一位老手工藝人曾經這樣說。而當這“手的記憶”遇上互聯網,便立刻在現代生活中被激活。
52歲的潘雲(yun) 峰,是一位竹編手藝人。他年輕時,篾匠很吃香,籮筐、籃子、鍋刷等日用工具都是竹製品。後來,塑料袋取代了竹筐,鋼絲(si) 球取代了竹鍋刷,篾匠的生計越來越難維持,潘雲(yun) 峰不得不改行。
幾年前,結束打工生涯的潘雲(yun) 峰回到家鄉(xiang) 。愛刷短視頻的他,經常在手機中看到各種手工藝短視頻,一個(ge) 想法由此萌生:何不把自己做竹編的過程也拍下來?
說幹就幹,他架起手機,在鏡頭前熟練地操作。左手持竹片,右手握篾刀,一刀刀劈下,刀刃翻飛,破竹成絲(si) ,將篾絲(si) 捆紮好,敲入竹釘……竹製鍋刷的製作過程,被他濃縮在3分鍾的短視頻裏,他不斷變換的招式驚險無比,常讓網友的心懸在半空,嘖嘖稱奇。
沒想到僅(jin) 一天時間,這條短視頻的播放量就超3000萬(wan) 。短短3年,他圈粉500多萬(wan) 。他的竹編視頻還被網友發布到海外平台上,引來上千萬(wan) 外國網友圍觀。
新的傳(chuan) 播手段為(wei) 老手藝打開新天地。從(cong) 此,潘雲(yun) 峰一邊做竹編,一邊拍短視頻。他的竹編產(chan) 品也通過短視頻下方的“小黃車”,銷往世界各地。
刺繡、竹編、木刻、剪紙、泥塑……紛紛乘著短視頻的翅膀,穿越千山萬(wan) 水,飛入尋常人家。《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通過電商,85位手藝人的年收入超過百萬(wan) 元。
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將老手藝傳(chuan) 承下去的希望。馮(feng) 長全已經收了不少徒弟,最年輕的一位出生於(yu) 1998年;蘇曉莉的青繡工坊,開始有大學生加入;苗族蠟染更是吸引了不少國內(nei) 外大學生的興(xing) 趣,深入苗寨開展研學之旅……
有了新匠人,搭上互聯網,煥發新光彩。在我們(men) 日常生活裏,傳(chuan) 統老手藝,活啦!
(本報記者 韓業(ye) 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