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丨鄉村振興看小崗 改革精神再出發
央廣網滁州11月27日消息(記者 張宣劍)一間茅草屋,一張小方桌,一盒紅印泥……在小崗村舊址,依舊保留著當年18位農(nong) 民按下紅手印的原貌。在這個(ge) 散發著濃重曆史味道的房間裏,四處彌漫著敢為(wei) 天下先,敢想敢幹敢擔責任的小崗精神。
44年前,小崗村18位農(nong) 民在“分田到戶”契約書(shu) 上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農(nong) 業(ye) “大包幹”,從(cong) 而拉開了中國農(nong) 村改革的序幕,小崗村也因此被譽為(wei) “中國農(nong) 村改革第一村”。
實行“大包幹”後的第一年,小崗村迎來大豐(feng) 收,糧食總產(chan) 量達13.3萬(wan) 斤,相當於(yu) 1955年至1970年產(chan) 量的總和,一舉(ju) 結束20多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曆史,自“合作化”以來第一次向國家交售餘(yu) 糧,並首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小崗村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以“大包幹”為(wei) 代表的家庭聯產(chan) 責任製極大地調動了農(nong) 民的積極性,迅速扭轉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麵。
如今的小崗村不斷推動農(nong) 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麵完成村集體(ti) 土地所有權和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鞏固了所有權,穩定了承包權,搞活了經營權,土地流轉率7成以上,激活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要素,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帶動效應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小崗村基本實現了5G信號的全覆蓋,建成了若幹個(ge) 現代農(nong) 業(ye) 大田物聯網係統。村裏還打造了非遺文化直播基地,在新建的民宿實現5G場景的應用,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ti) 的傳(chuan) 播,為(wei)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發展開啟了新賽道。
現在,“當年農(nong) 家”二期也在加緊改造。擴展後的“當年農(nong) 家”將分為(wei) 生活體(ti) 驗區、傳(chuan) 統民宿體(ti) 驗區、農(nong) 事活動體(ti) 驗區、水上表演區、大包幹紀念館區、農(nong) 業(ye) 生態生活區,並恢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崗村24戶農(nong) 民生產(chan) 生活場景、茅草房精品民宿、農(nong) 趣體(ti) 驗園及農(nong) 業(ye) 大地景觀等
記者了解到,小崗村打破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模式,打造了“鄉(xiang) 村旅遊+非遺直播+電子商務”融合創新的新模式。旅遊業(ye) 已經成為(wei) 小崗村致富的新產(chan) 業(ye) 。五年來,小崗村景區遊客總量達400多萬(wan) 人次,綜合旅遊收入5.6億(yi) 元。
如今,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依舊保留著當年“敢為(wei) 天下先,敢想敢幹敢擔責任”的精神,這種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正引領著小崗村邁向新的征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