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個人碳賬戶場景越來越豐富

發布時間:2022-11-28 11:09:00來源: 經濟日報

  隨著國內(nei) 低碳理念日益深化,居民個(ge) 人減碳行為(wei) 受到的關(guan) 注度不斷提升。多地陸續出台了包括個(ge) 人碳賬戶在內(nei) 的碳普惠措施,眾(zhong) 多企業(ye) 平台也推出了個(ge) 人碳賬戶。

  “個(ge) 人碳賬戶的設立有利於(yu) 摸清碳底數,使低碳行動有據可依。個(ge) 人碳賬戶聚焦消費側(ce) 使減碳場景更加完整,同時還能助力生產(chan) 側(ce) 轉型,通過全民總動員的方式推動‘雙碳’目標早日實現。”在近日舉(ju) 辦的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論壇上,中國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副秘書(shu) 長、碳中和技術中心主任吳宏傑表示。

  吳宏傑介紹,個(ge) 人碳賬戶是通過監測個(ge) 人碳排放或有效碳減排,基於(yu) 專(zhuan) 業(ye) 的核算方法,監管個(ge) 人碳排放或實現碳減排數據權益兌(dui) 換,最終實現個(ge) 人碳管理的賬戶體(ti) 係。

  吳宏傑表示,目前我國在個(ge) 人碳賬戶方麵的實踐與(yu) 碳普惠製緊密結合,通過對社區家庭和個(ge) 人的節能減碳進行具體(ti) 量化並賦予一定價(jia) 值,建立商業(ye) 激勵、政策鼓勵相結合的引導機製。公眾(zhong) 可以通過碳普惠機製獲取碳幣,從(cong) 而獲取正向激勵或者進入碳市場。

  據了解,個(ge) 人碳排放具備“小、散、雜”的特點,傳(chuan) 統碳稅等模式對其影響有限。個(ge) 人碳賬戶與(yu) 碳普惠製結合可以淡化碳交易過程中的經濟懲戒作用,放大激勵作用,有利於(yu) 幫助現階段公眾(zhong) 形成個(ge) 人減排量和個(ge) 人碳管理的習(xi) 慣,推進碳交易理念在非生產(chan) 領域減排的創新應用。

  事實上,我國在碳普惠製度方麵的探索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廣東(dong) 省率先開展碳普惠製建設試點工作。目前,廣東(dong) 已經形成了6個(ge) 碳普惠方法學,形成了以普惠方法學為(wei) 基礎的項目減排量產(chan) 品——廣東(dong) 碳普惠抵消信用機製(PHCER)以及普通公眾(zhong) 參與(yu) 的低碳減排量產(chan) 品——碳幣。截至7月15日,廣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已備案簽發的碳普惠抵消信用機製項目171個(ge) ,簽發量為(wei) 191.96萬(wan) 噸。

  不僅(jin) 是各級政府,許多互聯網公司也在積極探索碳普惠領域。螞蟻森林是螞蟻集團發起的一項支持生態建設、倡導綠色低碳的公益項目。依托已有平台,用戶可以通過騎行、辦理業(ye) 務等方式積累綠色能量,積累到一定額度後,螞蟻基金會(hui) 將聯合其他公益基金種植一棵樹,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公眾(zhong) 養(yang) 成低碳生活的習(xi) 慣。

  目前,碳普惠製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jue) 。吳宏傑表示,解決(jue) 好活動數據計算方法和監測手段等頂層設計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平台下活動水平減排因子選取一致性等問題,將為(wei) 未來碳賬戶互認互通奠定基礎。

  “要推動個(ge) 人碳賬戶場景更加豐(feng) 富。”浙江農(nong) 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沈滿洪表示,目前減排場景少,居民兌(dui) 換意願不足。許多生活領域仍然缺乏碳排放監測手段,除了綠色出行,還要把住房、能源等領域納入碳賬戶中,擴大碳賬戶、碳普惠的範圍,更好發揮個(ge) 人碳賬戶作用。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石敏俊認為(wei) ,要注意地區和特定人群碳排放的差異。如何將不同群體(ti) 納入個(ge) 人碳賬戶,從(cong) 而促進消費行為(wei) 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是未來應考慮的問題。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要注重實現計算方法透明化和數據獲取經濟性的平衡。”吳宏傑指出,過去對傳(chuan) 統單一場景的排放能夠進行精確監測和計算,但對於(yu) 普通居民很難達到類似的精準度。若收集數據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碳成本過高,這一體(ti) 係就不具備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了。

  “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僅(jin) 是一項倡導,更是一個(ge) 係統化的工程。我國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擁有很好的基礎,要通過加大各種激勵機製,促使綠色生活成為(wei) 一種時尚潮流。”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yu) 戰略中心主任、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hui) 副理事長王元豐(feng) 說。本報記者 崔 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