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侯官文化”激起現代回響
中新網福州12月2日電 題:千年“侯官文化”激起現代回響
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
離開福州老家大半輩子後,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仍自稱侯官人,念及母親(qin) 時,他常常想起福州螺洲姥姥家牆壁上掛著的陳寶琛手書(shu) 的朱子家訓。
“侯官”是福州的古稱。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中國近代“西學第一人”嚴(yan) 複、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辛亥廣州起義(yi) 烈士林覺民和方聲洞等一群引領時代的傑出人物,都係出侯官。
當下,福建學界正以近代侯官人士為(wei) 線,深入造就心係家國、開眼觀變的人物群體(ti) 的文化土壤,探究如何“承百代之流,而會(hui) 乎當今之變”。
12月1日到2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chuan) 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指導,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管理委員會(hui) 主辦的首屆侯官論壇在福州舉(ju) 行。多位學者以現代視野為(wei) 觀照,以期在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福建篇章中賡續文脈。
郭孔輝1935年出生在福州市郊的一個(ge) 華僑(qiao) 家庭。他的祖父郭欽榮是20世紀20年代歸國的第一代華僑(qiao) ,修建了洋樓莊園“心遠廬”。他的父親(qin) 郭鶴璟在馬來西亞(ya) 接受英文教育,歸國後籌資創辦了福州九中。他考取清華大學航空係,後轉而從(cong) 事汽車工程研究,成為(wei) 中國汽車輪胎力學的主要奠基人。
回望來時路,這位侯官人坦言,八閩後人多有立誌攻讀、心懷家國、百折不撓,終有所成者,背後都有侯官文化不知不覺的影響。“福州是曆史文化名城,我們(men) 的侯官文化更是底蘊深厚,林則徐、嚴(yan) 複、沈葆楨等名人輩出,造就了侯官人骨子裏的崇文、治學、報國等精神情懷。”
“‘侯官文化’雖然是地域文化,卻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優(you) 秀文化在華夏大地開枝散葉結出的果實。”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教授說,“侯官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受人敬仰的文化現象,最重要的不在於(yu) 她孕育了一批曆史名人,而在於(yu) 她所蘊含的精神特質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精髓。
在林尚立看來,侯官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特質中,最鮮明的一點就是將個(ge) 人之小我同國家、民族之大我統一起來,時時處處以國家為(wei) 大、以民族為(wei) 重。“這是在侯官這片古老土地上落地生根的‘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中央黨(dang) 校一級教授許耀桐認為(wei) ,以林則徐、嚴(yan) 複為(wei) 代表的侯官先賢愛國主義(yi) 精神中,蘊涵有崇高的理念宗旨,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層麵。“侯官文化作為(wei) 地域性文化,能夠如此集中、全方位地體(ti) 現出愛國主義(yi) 的偉(wei) 大精神,這是非常獨特和難能可貴的現象。”
在福建江夏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宋建曉看來,不僅(jin) 侯官出國留學生聯名致信為(wei) 國效勞,展現出赤膽忠心的愛國之情,侯官文化亦具有凝心聚力的價(jia) 值,“嚴(yan) 複八大譯著蘊藏著同一個(ge) 指向:如何讓中國人凝聚並團結起來。”
“遷徙海外的侯官人紮根馬來西亞(ya) ,百餘(yu) 年築成‘侯官味’小城——詩巫地區,成為(wei) 海外華人凝心聚力圖發展、情景再現傳(chuan) 文化的楷模。”宋建曉說,“侯官文化是海外華人對‘根’的記憶,已成為(wei) 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在侯官文化中,近代以嚴(yan) 複為(wei) 代表的侯官新學無疑是一座豐(feng) 碑。”福建師範大學汪征魯教授認為(wei) ,嚴(yan) 複一生懷抱中華複興(xing) 、中國富強之夢。其思想在其生前身後,對中國現代思潮的演化及對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現代化路徑的選擇,都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與(yu) 意義(yi) 。“今天的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這是我們(men) 對嚴(yan) 複等侯官先賢最好的告慰。”
沈葆楨第六代孫女、林則徐基金會(hui) 副秘書(shu) 長沈園說,侯官立德樹人的家風文化涵養(yang) 了這一批批傑出人物,“他們(men) 是族人,他們(men) 是師生,他們(men) 以民族大義(yi) 於(yu) 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矢誌報國,這正是千年侯官文化滋養(yang) 出的優(you) 秀品格。”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張梅指出,回望侯官先賢,接續侯官文化,並非簡單複刻陳年往事,而是遵循文化傳(chuan) 承規律,以跨越時空、震蕩當下的侯官文化引力波,激發出昂揚向上的現代聲響。
張梅認為(wei) ,應從(cong) 文化最核心的社會(hui) 功能“成風化人”出發。聚焦以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根本目的的教育,實現侯官文化的多維傳(chuan) 承與(yu) 人才涵養(yang)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