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優化配置資源 促進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2022-12-08 11:27:00來源: 人民日報

  科研設施與(yu) 儀(yi) 器開放共享成績單出爐,50個(ge) 單位表現優(you) 秀——  

  優(you) 化配置資源 促進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

  核心閱讀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yi) 器是促進科技創新、拓展認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石和保障。推動其開放共享,有助於(yu) 釋放儀(yi) 器效能,進一步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前不久,《2022年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yi) 器開放共享評價(jia) 考核結果的通知》發布,與(yu) 2021年相比,參評單位對開放共享更加重視,管理和共享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yi) 器是促進科技創新、拓展認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石和保障。自2018年起,我國每年對中央級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yi) 器(以下簡稱“科研設施與(yu) 儀(yi) 器”)開放共享情況進行評價(jia) 考核。前不久,《2022年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yi) 器開放共享評價(jia) 考核結果的通知》發布,與(yu) 2021年相比,參評單位對開放共享更加重視,管理和共享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成效明顯  

  開放共享意識增強

  據介紹,2022年共有24個(ge) 部門的345家單位參與(yu) 評價(jia) 考核,涉及同步輻射光源、加速器、風洞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86個(ge) ,以及電子顯微鏡、高分辨率質譜儀(yi) 、基因測序儀(yi) 、太赫茲(zi) 測試儀(yi) 等4.7萬(wan) 台(套)原值50萬(wan) 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yi) 器,其中,單台(套)原值1000萬(wan) 元以上的500台(套)。

  結果顯示,參評大型科研儀(yi) 器年均有效工作機時為(wei) 1351小時,較上一年度上升5.7%;年均對外服務機時為(wei) 231小時,較上一年度上升3.6%,總體(ti) 利用水平較高,但仍存在開放共享情況參差不齊的現象。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50個(ge) 單位考核結果為(wei) 優(you) 秀;東(dong) 南大學等100個(ge) 單位考核結果為(wei) 良好;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189個(ge) 單位達到了開放共享的基本要求,考核結果為(wei) 合格;有6個(ge) 單位開放共享情況較差。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鄭健表示,評價(jia) 考核工作通過單位自評、專(zhuan) 家評審、現場核查“三位一體(ti) ”的方式組織實施,總體(ti) 上,各參評單位開放共享意識顯著增強,科研設施與(yu) 儀(yi) 器利用效率和水平明顯提升,對外服務成效明顯。發現的主要不足表現在:一些單位開放共享意識不強、相關(guan) 製度不健全,個(ge) 別單位尚未建設科研設施與(yu) 儀(yi) 器信息化管理係統,未能實現統籌管理,仍存在儀(yi) 器設備閑置浪費情況等。

  近年來,我國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在大型科研儀(yi) 器領域的投入逐步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萬(wan) 元以上的科研儀(yi) 器大約有13萬(wan) 台。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yi) 器向社會(hui) 開放的意見》,對開放共享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ti) 任務,科技部會(hui) 同財政部狠抓落實,建設了跨部門、跨領域、多層次的國家網絡管理平台,參評的科研儀(yi) 器納入國家網絡管理平台統一管理的儀(yi) 器入網比例為(wei) 100%。

  “評價(jia) 考核隻是手段,目的是通過強化激勵引導,提升開放共享和利用水平,為(wei) 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更好支撐。”鄭健表示,在評價(jia) 考核的帶動下,近年來高校院所科研儀(yi) 器開放共享意識增強、積極性提升。高校院所儀(yi) 器開放率從(cong) 2014年的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年平均機時從(cong) 500小時提高到1300餘(yu) 小時,對外服務機時從(cong) 不足50小時提高到200餘(yu) 小時。

  鄭健表示,對開放共享評價(jia) 考核結果較差的單位,將通過查重評議嚴(yan) 格限製新購儀(yi) 器。過去7年來,共減少重複購置4900多台(套),節約經費139億(yi) 元,還促進了高頻核磁共振波譜儀(yi) 、超高分辨液質聯用係統、極紫外光譜儀(yi) 等千萬(wan) 元級高端貴重儀(yi) 器的優(you) 化布局。

  完善機製  

  提高平台服務能力

  根據相關(guan) 規定,給予考核結果為(wei) 優(you) 秀和良好的單位後補助經費獎勵,支持開展儀(yi) 器利用新方法新技術開發、拓展儀(yi) 器功能,加強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等,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對較差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要求限期一年整改,一年後整改不到位的,將核減相應儀(yi) 器設備購置經費。

  早在2003年,在整合現有設備的基礎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籌建了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經過多年探索,該所在科研儀(yi) 器開放共享管理方麵走在全國前列。談及原因,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主任韓玉剛認為(wei) ,立足真實需求的科學儀(yi) 器購置統籌規劃、建立科研儀(yi) 器集約化和開放共享機製以及提升平台技術支撐隊伍服務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科研儀(yi) 器用得好,首先得按照實際需要來買(mai) 設備,避免追求高指標而盲目購置。”韓玉剛解釋,科研儀(yi) 器的指標參數、應用場景和適用範圍差異很大,如果沒有按照實際需求而盲目追求高指標,昂貴儀(yi) 器設備隻是用來做簡單的實驗,也是財政資金的浪費。

  在開放共享機製方麵,中科院建立了大型儀(yi) 器開放共享信息管理係統。通過該係統,科研人員能夠清晰查閱儀(yi) 器使用狀態並進行有效預約。根據申請情況,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管理人員再統一安排使用時間,所內(nei) 外科研人員一視同仁。

  “有些熱門儀(yi) 器,盡管所裏使用比較緊張,平台也會(hui) 拿出一定的機時專(zhuan) 門對外服務。”韓玉剛說。為(wei) 提高技術支撐人員對外服務的積極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將對外開放共享成績與(yu) 人員的年終考核、績效獎勵、職稱評審等掛鉤,實現了“要我服務”向“我要服務”的轉變。

  科研儀(yi) 器開放共享,並不隻是把設備提供給別人用,實際上是高水平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的對外技術服務。經過多年發展,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建立了一支130人的專(zhuan) 業(ye) 技術支撐團隊,技術服務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較高。其中,冷凍電鏡中心技術團隊自主開發出應用軟件,極大地提高了冷凍電鏡的使用效率和成果產(chan) 出,為(wei) 我國高校院所冷凍電鏡平台建設提供了樣板。

  培養(yang) 人才  

  提升儀(yi) 器使用效率

  專(zhuan) 業(ye) 技術支撐人才是高端儀(yi) 器高效運轉的關(guan) 鍵,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呼籲,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儀(yi) 器設備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研發型技術人才。

  “現在我們(men) 基本上不缺高端儀(yi) 器,差的是能用好高端儀(yi) 器的高水平專(zhuan) 業(ye) 技術工程師。”韓玉剛說,儀(yi) 器用得好與(yu) 壞,科研結果可能產(chan) 生天壤之別。優(you) 秀的科學家離開了技術支撐人員,也很難做出一流的工作;再高端的儀(yi) 器沒有一流技術人員進行使用和改進,也隻能做二流的工作。

  專(zhuan) 家介紹,我國高校院所從(cong) 事科研儀(yi) 器操作、管理的實驗室技術人員少,一方麵是對技術支撐人員作用認識不夠,他們(men) 普遍被看作是科研輔助人員,多數由普通科研人員甚至研究生兼任;另一方麵技術支撐人員缺乏完善的培訓、成長、評價(jia) 體(ti) 係,使得流動性較大,技術服務能力較弱。

  重視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的作用,是科技發達國家創新的重要經驗。專(zhuan) 家表示,擁有一支穩定的專(zhuan) 業(ye) 技術支撐隊伍,不僅(jin) 能提升科研儀(yi) 器使用效率、對外共享水平,還有助於(yu) 提高科研儀(yi) 器自主創新能力。他們(men) 建議,有必要探索適合科研儀(yi) 器研製和技術支撐人員實際的職稱評價(jia) 體(ti) 係,激勵、穩定技術人才隊伍。此外,從(cong) 長遠看,根據科研實際需要,通過合理的學科規劃和布局,在大學階段增加有關(guan) 科研儀(yi) 器研製的課程內(nei) 容,構建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鄭健認為(wei) ,隨著科研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向綜合極端條件交叉融合,科研設施與(yu) 儀(yi) 器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要緊扣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重大部署,將推動評價(jia) 考核嵌入科研儀(yi) 器購置、管理、服務創新全過程,優(you) 化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體(ti) 係,進一步提升開放共享水平,提高科研儀(yi) 器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人民日報 記者 喻思南)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