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海菜腔”頻頻唱響國際舞台
中新網昆明12月8日電(記者 繆超)在雲(yun) 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縣城往東(dong) 兩(liang) 公裏,鑲嵌著璀璨的高原湖泊——異龍湖。異龍湖不僅(jin) 養(yang) 育了石屏人,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海菜腔”就發源於(yu) 異龍湖畔。
民歌大觀第五期“海鷗飛處彩雲(yun) 飛——雲(yun) 南原生經典民歌分享會(hui) ”將於(yu) 12月9日18:00在中國新聞網直播,並有十餘(yu) 家海外媒體(ti) 支持。屆時,國家一級演員、海菜腔傳(chuan) 承人傳(chuan) 唱人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彝族),將與(yu) 眾(zhong) 多雲(yun) 南民族音樂(le) 人一道,為(wei) 全球網友帶來一場別具民族特色的“雲(yun) 上民歌盛宴”。
這已不是李懷秀、李懷福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彝族“海菜腔”的獨特魅力了。過去十多年裏,他們(men) 帶有雲(yun) 南山野之風的原生態歌聲,曾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美國肯尼迪中心……
12月7日,正在加拿大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二階段會(hui) 議上,由李懷秀、李懷福演唱的“海菜腔”悠揚高亢、熱情歡快,響徹蒙特利爾會(hui) 議中心,令全球嘉賓沉浸其中,讓世界聽到看到雲(yun) 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
“如果沒有‘海菜腔’,今天的我可能在砍柴、割草、烤煙……過著平靜的農(nong) 村生活。”李懷秀告訴記者,她出生在哀牢山腳下的一個(ge) 貧困山村巴窩麻栗樹村。兒(er) 時,李懷秀喜歡唱歌,“小時候,我跟外公外婆、媽媽學歌。每天砍柴、割草、烤煙等這些農(nong) 活幹完後,唱著歡快的山歌,就不覺得累了。”
上世紀90年代,哀牢山是片封閉閉塞的山區,那裏的人們(men) 生活條件艱苦,但常在田間地頭載歌載舞為(wei) 樂(le) 。隨著電視和互聯網進入大山後,當地年輕人紛紛迷戀上時尚的流行歌曲,當地傳(chuan) 統歌舞“海菜腔”“煙盒舞”等逐漸被視為(wei) “老土”,被年輕人所拋棄。
倔強的李懷秀發誓要轉變他們(men) 的觀念,她認為(wei) “海菜腔”“煙盒舞”是彝族的文化瑰寶。於(yu) 是,她開始跟著後寶雲(yun) 、施萬(wan) 恒、阿家文等老師學習(xi) “海菜腔”。1993年,知名音樂(le) 家田豐(feng) 來到雲(yun) 南,為(wei) 搶救、挖掘和傳(chuan) 承雲(yun) 南的民族藝術,自費辦起了雲(yun) 南民族文化傳(chuan) 習(xi) 館,李懷秀成為(wei) 眾(zhong) 多學生中的一員。
從(cong) 此,李懷秀不但熟練掌握“海菜腔”,還學習(xi) 了滇南四大腔中的“山悠腔”“四腔”“五三腔”和雲(yun) 南其他民族的歌舞及民族手工藝。後來,田豐(feng) 身患重病住院治療,李懷秀接過了傳(chuan) 習(xi) 館的接力棒,麵向雲(yun) 南全省招收新生,弟弟李懷福就是她的第一批學員。
李懷秀說,“我剛到傳(chuan) 習(xi) 館時,弟弟在讀書(shu) 。在來信中,我發現他非常喜歡流行歌曲。這讓我很擔心,於(yu) 是我便經常給他寫(xie) 信,讓他愛上自己民族的藝術。我自己彈唱‘海菜腔’,並用錄音機錄下來,連同一把四弦琴寄給弟弟,讓他在家學唱。今天看來,我當初的努力沒有白費,弟弟也很爭(zheng) 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姐弟倆(lia) 曾獲得第十二屆CCTV青歌賽“原生態唱法金獎”,並作為(wei) 中國原生態民間音樂(le) 代表,出訪四十多個(ge) 國家做文化交流演出,將“海菜腔”傳(chuan) 唱世界。
多年來,李懷秀繼承田豐(feng) 的衣缽,與(yu) 弟弟一起紮根雲(yun) 南,辦傳(chuan) 習(xi) 所致力於(yu) 海菜腔、煙盒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不僅(jin) 將雲(yun) 南各地優(you) 秀的非遺傳(chuan) 承人請到傳(chuan) 習(xi) 所教學,還將學生送到年事已高的老藝人身邊學習(xi) 正宗的傳(chuan) 統文化,培養(yang) 出了一批批優(you) 秀傳(chuan) 承人。
他們(men) 的傳(chuan) 習(xi) 所先後參加了國家、省、州各級各類演出近百場次,培養(yang) 了海菜腔、煙盒舞、酒歌、民歌、花腰歌舞等雲(yun) 南民族民間歌舞專(zhuan) 業(ye) 人才1200多人。
“‘海菜腔’頻頻唱響國際舞台,證明了民族音樂(le) 藝術並不‘土’。”如今,李懷秀回到她的村莊看到,年輕人、小孩子又喜歡上了民族歌舞,海菜腔、煙盒舞又出現在田間地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