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資本市場改革提效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12 17:12:00來源: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2022年,資本市場改革蹄疾步穩,實體(ti) 經濟晴雨表作用愈發明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持續推進。資本市場通過發揮樞紐作用,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資本市場在繼續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提升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的同時,也將助力拓展居民投資渠道和提高財產(chan) 性收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改革沒有休止符。2023年,資本市場的改革還將持續,將繼續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全麵實行注冊(ce) 製

  有望成形

  A股注冊(ce) 製改革不斷推進,實行全麵注冊(ce) 製條件已逐步具備。近年來,資本市場改革一直是我國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ge) 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而在隨後的多項改革舉(ju) 措中,注冊(ce) 製是全麵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牛鼻子”工程。

  2019年以來,A股的注冊(ce) 製改革不斷推進: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創板公司上市交易;此後,黨(dang) 中央、國務院宣布推進創業(ye) 板改革並試點注冊(ce) 製,2020年8月24日正式落地;2021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並實行注冊(ce) 製。經過3年的試點探索,注冊(ce) 製改革從(cong) 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不斷深入。2022年8月,證監會(hui) 主席易會(hui) 滿在《求是》雜誌上表示,“目前來看,以信息披露為(wei) 核心的注冊(ce) 製架構初步經受住了市場考驗,配套製度和法治供給不斷完善,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ce) 製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推行全麵注冊(ce) 製是發展直接融資、支持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必要舉(ju) 措。過去十年,我國資本市場對實體(ti) 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票市場規模增長近240%,債(zhai) 券市場規模增長近450%,兩(liang) 個(ge) 市場規模均位居全球第二。尤其是近3年,注冊(ce) 製試點以來,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長迅速,融資規模也不斷擴大。

  為(wei) 了營造與(yu) 全麵注冊(ce) 製相適配的市場環境,相關(guan) 製度建設也在同步跟進。一方麵,注冊(ce) 製將推動A股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優(you) 化A股市場資源配置,“寬進”同時進一步加強了退市製度建設;另一方麵,資本市場也在積極引入長線資金、提升機構投資者占比,維護資本市場平穩有序發展。

  Wind數據顯示,2022年A股已經強製退市42家公司,較2021年退市數翻倍。不過,對比退市機製已經較為(wei) 成熟的市場,A股的退出機製仍有進一步拓寬的空間,如補充更加靈活的定性退市指標、對不同板塊實行差異化退市標準,將驅使A股的退市製度進一步向成熟市場靠攏等。可以預期,隨著A股全麵注冊(ce) 製落地、常態化退市機製加速形成,優(you) 勝劣汰下A股上市公司分化將愈發明顯,逐漸被邊緣化的小市值公司有望及時有效出清,製度的改革將促進A股“新陳代謝”,提高上市公司整體(ti) 質量,優(you) 化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除優(you) 化退市製度外,引導長線資金入市同樣有助於(yu) 優(you) 化資本市場發展環境。展望2023年,多家機構預測,公募基金、海外資金等長期資金將繼續加碼布局A股市場。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預計,2023年養(yang) 老金產(chan) 品募集規模將達2000億(yi) 元至3000億(yi) 元,可給股市帶來400億(yi) 元至600億(yi) 元增量資金,加上全國社保基金新增投資,估計社保及養(yang) 老體(ti) 係貢獻的資金增量在500億(yi) 元至1000億(yi) 元之間。此外,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金等入市規模也有望保持穩健增長;A股2023年全年回購、產(chan) 業(ye) 資本增持金額有望達2000億(yi) 元至3000億(yi) 元。

  對外開放步伐不停

  近些年,資本市場高水平製度型開放舉(ju) 措漸次落地,有力地促進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一方麵,“引進來”與(yu) “走出去”相結合,行業(ye) 開放度持續提升。目前,摩根大通、高盛、野村、UBS等12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相繼獲批,渣打銀行等3家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托管資格。橋水、貝萊德等外資私募證券基金相繼設立38家全資子公司。外資基金管理機構將全球資產(chan) 管理模式、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和風控經驗帶入中國,對豐(feng) 富我國基金業(ye) 格局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麵,多措並舉(ju) 拓寬跨境投融資渠道,市場開放持續深化。滬深港通機製持續完善,交易日曆安排不斷優(you) 化,將不可交易天數減少一半;擴大交易標的範圍,先後將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科創板股票和ETF納入標的範圍。截至今年9月底,滬深股通資金合計淨流入1.68萬(wan) 億(yi) 元。

  此外,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拓展到瑞士、德國等歐洲市場,已有5家A股公司在英國、7家A股公司在瑞士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累計融資超過85億(yi) 美元。

  在“擴大高水平製度型對外開放”的明確方向之下,資本市場下一步國際化改革舉(ju) 措也有清晰預期。易會(hui) 滿近日在金融街論壇上表示,我國經濟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真誠歡迎境外機構和資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yu) 中國資本市場。

  製度型開放意味著對外開放的重點向製度層麵延伸,這也對金融業(ye) 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要求,必須持續推進金融業(ye) 改革開放。貝萊德基金總經理張弛認為(wei) ,隨著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落地,將有利於(yu) 為(wei) 國內(nei) 的資本市場引入更多的中長期資金。外資機構在產(chan) 品創新、客戶服務與(yu) 資產(chan) 配置等方麵具有豐(feng) 富的經驗,有助於(yu) 與(yu) 國內(nei) 的優(you) 秀機構形成互補。另外,資本市場加快製度型開放,有助於(yu) 國內(nei) 的資本市場盡快與(yu) 境外進行規則對接,進一步融入全球。

  “相信監管機構還會(hui) 配合市場發展推出更多擴大開放的務實舉(ju) 措。”張弛指出,例如優(you) 化拓展境內(nei) 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推動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yu) 交易所債(zhai) 券市場的製度落地,穩步擴大商品和金融期貨國際化品種等。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