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14 16:34:00來源: 人民日報

  人民觀點

  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本報評論部

  摒棄西方國家以資本為(wei) 中心、物質主義(yi) 膨脹、先汙染後治理的現代化老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性工程,也是一個(ge) 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美麗(li) 中國必將一步一步成為(wei) 現實

  過去重卡阻路、煤灰遮天,如今高天流雲(yun) 、煥然一新。在青海木裏,因為(wei) 大規模非法采礦導致的“天坑”,已經初步實現生態修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長江流域“化工圍江”難題加速破解,祁連山重回水草豐(feng) 茂,內(nei) 蒙古“一湖兩(liang) 海”綜合治理全麵推進,四川成都治理大氣汙染、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錦繡華夏,更多地方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明顯改善。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的重要論斷,並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部署。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選擇,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準確理解把握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yi) 和重點任務,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不斷築牢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保護方麵我無論是鼓勵推動,還是批評製止,都不是為(wei) 一時一事,而是著眼於(yu) 大生態、大環境,著眼於(yu)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的未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振聾發聵。放眼世界,人類進入工業(ye) 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係統平衡,人與(yu) 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從(cong) 我國基本國情來看,人口眾(zhong) 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較弱,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人口規模巨大和現代化的後發性,決(jue) 定了我國實現現代化將麵臨(lin) 更強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摒棄西方國家以資本為(wei) 中心、物質主義(yi) 膨脹、先汙染後治理的現代化老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國74個(ge) 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我國成為(wei) 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地表水Ⅰ—Ⅲ類優(you) 良水體(ti) 斷麵比例達到84.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森林麵積增長了7.1%,成為(wei) 全球“增綠”的主力軍(jun) ……實踐充分證明,隻要我們(men) 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著力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就能讓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性工程,也是一個(ge) 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一方麵要堅持係統觀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另一方麵要抓住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在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麵下更大功夫。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美麗(li) 中國必將一步一步成為(wei) 現實。

  “從(cong) 曆史長河來看,如果說我們(men) 這一代人能留給後人點什麽(me) ,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ge) 方麵。”從(cong) 長白山下到三江平原,從(cong) 蒼山洱海到秦嶺山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各地考察,總會(hui) 囑托要保護生態環境。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心懷“國之大者”,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定能夠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讓綠色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亮麗(li) 底色,不斷譜寫(xie)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篇章。(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