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成都發現西漢至三國時期“新都城”城址 古蜀“三都”之一重見天日

發布時間:2022-12-15 17: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2月15日電 (記者 嶽依桐)記者15日從(cong)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21年8月起,該院在青白江區城廂天府文化古鎮開展了近一年考古發掘工作,共在該遺址清理各類遺跡100餘(yu) 處,時代自戰國晚期延續至民國時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都城”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該遺址發現的最重要的文物就是刻有“新都城”銘文的漢代夯土城牆包磚,這些銘文磚有的出土於(yu) 晚期城牆外側(ce) 底部,有的出土於(yu) 晚期遺跡內(nei) 。時間應為(wei) 東(dong) 漢晚至蜀漢時期。銘文磚為(wei) 長方形,長45.5厘米、寬22.5厘米、厚8.5厘米。銘文寫(xie) 法可分為(wei) 篆書(shu) 和隸書(shu) 兩(liang) 種,不同模翻印,有正書(shu) 、反書(shu) 兩(liang) 種寫(xie) 法,個(ge) 別四周有邊框的銘文磚與(yu) “綿竹城”磚類似。

  東(dong) 晉史學家常璩《華陽國誌·蜀誌》載:“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wei) 三都,號名城。有金堂山”。但是這幾處城址的地望史料上卻沒有明確的記載。“新都城”遺址的發現為(wei) 尋找“新都城”地望明確了方向。

  楊洋介紹,“新都城”遺址的發現,將文獻記載(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置白牟縣)的城廂鎮置縣史提早了700餘(yu) 年,不僅(jin) 為(wei) 研究城廂鎮行政區劃沿革提供了實證,同時廓清了以往學界認為(wei) 的兩(liang) 漢至三國時期新都縣地望在軍(jun) 屯鎮的謬誤。“新都城”遺址城內(nei) 發現的鑄鐵作坊遺存可能為(wei) 熔爐或者炒鋼爐,為(wei) 研究成都平原兩(liang) 漢時期的冶煉規模和技術、鼓風設備、金屬加工工藝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據悉,城廂古鎮“新都城”城牆使用年代為(wei) 兩(liang) 漢至蜀漢時期,該城址是成都平原曆史時期目前修建時間最早和延續最長的城址,同時也是四川地區第一座城牆、壕溝、“新都城”包磚三位一體(ti) 共同展現的漢代城牆遺存。城牆底部疊壓戰國晚期至秦代灰溝,結合周圍發現的戰國晚期至秦代的遺址和墓地,不排除城牆的修建年代上限可以早至秦代。

  “新都城”城牆砌築方式為(wei) 先在地勢低窪處墊土,平整地麵,內(nei) 側(ce) 開挖基槽,外側(ce) 將早期遺跡填平,再在其上采用版築方式分段分層平夯,逐層加高牆體(ti) ,部分區域發現有夯窩痕跡,多為(wei) 圓形,推測可能用木夯具夯築,每層小夯層厚約15厘米至30厘米;上部為(wei) 晚期城牆,最寬處10.5米,殘高約0.3米,修建時代為(wei) 東(dong) 漢晚期至蜀漢時期,在早期城牆基礎上補築或増築,城牆外側(ce) 底部殘存有“新都城”銘文的包磚,內(nei) 側(ce) 則未發現包磚。

  楊洋介紹,遺址出土了西漢時期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上麵裝飾有拍印繩紋,出土了西漢中晚期至東(dong) 漢早期的夾砂紅陶鼓風管,應該與(yu) 鑄鐵手工業(ye) 遺存相關(guan) 。遺址內(nei) 還出土了明代早期21件龍泉窯東(dong) 區窯址生產(chan) 的青釉瓷器,器形有高足盤、碗、盤、壺等,有趣的是,這些瓷器都放置在由三口鐵鍋上下扣合的一處窖藏內(nei)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鬆表示,“新都城”遺址不僅(jin) 發現有城牆、壕溝等城市防禦設施,更為(wei) 重要的是發現了數十塊“新都城”銘文的城牆磚,以實物證據明確了城廂鎮在西漢至三國時期為(wei) 蜀郡、廣漢郡的“新都城”所在地。該遺址為(wei) 古今重疊性遺址,是城市考古的又一典型遺存,延續時間久,堆積豐(feng) 富,為(wei) 研究漢代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