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前沿科技沙龍第二期研討“情誌致病”
中新網廣州12月20日電 (許青青 梁紫恩 歐陽淑樺)由中華中醫藥學會(hui) 主辦的“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前沿科技沙龍第二期近日在暨南大學舉(ju) 行。來自暨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所國內(nei) 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情誌致病”理論的生物醫學基礎展開研討。
從(cong) 2020年開始,中華中醫藥學會(hui) 連續兩(liang) 年發布了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並以遴選的十大學術進展為(wei) 基礎舉(ju) 辦係列沙龍,並希望以此為(wei) 依托,幫助行業(ye) 梳理有突出價(jia) 值的科研成果,引導中醫藥正確的科研方向,力爭(zheng) 打造“重大科學問題——科技布局——學術進展——成果評價(jia) (獎勵)”四位一體(ti) 的中醫藥評價(jia) 體(ti) 係。
情誌致病是中醫病因病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因七情內(nei) 傷(shang) 導致的髒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引發疾病的過程。暨南大學中醫學院/藥學院何蓉蓉教授團隊聯合陳家旭教授團隊從(cong) “情誌應激”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創新視角對情誌致病理論的生物醫學基礎進行了研究,建立了多種符合中醫藥作用特點的疾病易感研究模型,揭示情誌應激的主要效應分子是應激激素和氧化分子,引起效應靶標不飽和磷脂的過氧化,從(cong) 而增加應激細胞脂質過氧化性死亡方式的敏感性,解析了情誌應激增加帕金森病、乳腺癌等疾病易感性的生物醫學基礎。該項研究入選“2021年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
廣州醫科大學原校長王新華教授表示,情誌疾病和軀體(ti) 疾病是相互影響的。從(cong) 情誌致病入手,研究未病和易感狀態是中醫藥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他建議在研究“內(nei) 熱”生理學基礎的同時,不斷優(you) 化動物造模等因素,使病證結合的模型更加接近人體(ti) 的實際;另一方麵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鼓勵打造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開展中醫藥前沿科學研究,以求取得新的突破。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科教處研究員嶽廣欣認為(wei) ,該項研究解決(jue) 了軀體(ti) 的刺激因素如何驅動精神疾病發生這一關(guan) 鍵科學問題。他提出,在探索軀體(ti) 刺激因素驅動精神疾病發展過程中,可從(cong) 炎症因素、趨化因子以及氧化應激等的作用角度深入研究中醫關(guan) 於(yu) “滯”和“瘀”的相互關(guan) 係。二是精神因素與(yu) 軀體(ti) 疾病相互影響,尋找兩(liang) 者綁定的關(guan) 鍵因素是治療情誌共病的關(guan) 鍵。三是中醫基礎缺乏數據支持,建議在基礎理論有所突破的基礎上,進行方法的創新,形成成熟的工具,實現中醫數據的全國聯盟。
深圳大學醫學部藥學院院長程永現教授表示,中醫藥學的臨(lin) 床應用和推廣均需要證據,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應用型和轉化性研究,找準中醫藥研究的切入點,是實現中醫藥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二是加強中醫藥學對罕見病的作用及機理研究。三是思考和探索中醫藥學作為(wei) 現代醫學補充治療的可能性及相關(guan) 原理。四是探索研究中藥複雜事物的有效辦法,讓研究深入清澈見底,避免出現“泛泛不深”的研究狀況。
此外,他還提到,下一次流行病到來之前預測中醫藥發揮的作用,以及目前針對基因通路領域開展的複方研究是否可取,建議樹立“標簽”意識,形成統一的藥效學評價(jia) 方法和流派以及“實火”和“虛火”等有關(guan) 問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