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四川:職業教育讓“職業農民”湧現 培養更多“田園明星”
中新網眉山12月21日電 (王利文 嶽依桐)冬日,四川省眉山市東(dong) 坡區金光村一片“稻蝦共生”基地內(nei) ,34歲的養(yang) 殖戶萬(wan) 剛正與(yu) 幾名工人蓄水平田,為(wei) 來年好收成做準備。他畢業(ye) 於(yu) 一所高校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專(zhuan) 業(ye) ,2016年回鄉(xiang) 探索“稻蝦共生”模式。目前,他承包的土地平均每畝(mu) 年產(chan) 小龍蝦300斤、水稻1200斤。
在“天府之國”四川,像萬(wan) 剛這樣帶著技術和情懷俯身於(yu) 田間地頭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正逐年增多,他們(men) 將專(zhuan) 業(ye) 技能巧妙融合於(yu) 腳下的土地,用創新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的興(xing) 起,隻是四川發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cang) ”工作成效的縮影,經人才和科技的“加碼”,巴蜀大地沃野千裏,生機勃勃。
“這些人才大多來自鄉(xiang) 鎮,對土地有著天然的親(qin) 近感。他們(men) 懂農(nong) 、知農(nong) 、愛農(nong) ,到三農(nong) 一線能沉得下去、留得下來,所學知識和技能也非常實用。”眉山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代賢軍(jun) 表示,作為(wei) 四川省首批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試點3所高校之一,學院近年來開展了田園明星、農(nong) 業(ye) 經理人、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基層農(nong) 技人員等相關(guan) 培訓,參與(yu) 者2萬(wan) 餘(yu) 人次。
隨著農(nong) 業(ye) 發展潛力不斷凸顯,選擇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為(wei) 讓學生更“接地氣”,眉山職業(ye) 技術學院將教學內(nei) 容與(yu) 生產(chan) 實踐結合,學習(xi) 任務與(yu) 田間生產(chan) 任務直接掛鉤,課堂和田間教學時間達到1比1。該校農(nong) 業(ye) 教研室主任魏文武舉(ju) 例道,“認識病蟲害的課程中,我們(men) 要求學生到田間地頭找蟲捉蟲,通過實操識別分析病蟲害。”
在食用菌栽培學課程上親(qin) 自培育出羊肚菌後,眉山職業(ye) 技術學院農(nong) 業(ye) 技術係學生王傑平迸發了靈感:能否將該技術運用到自家葡萄地裏?“可以利用每年10月葡萄園清園後土地的空置期來種植羊肚菌,幫助家裏增產(chan) 增收。”在農(nong) 村長大的他對土地有感情,每天與(yu) 泥土打交道也讓他感到“踏實”,“未來我想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3100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在四川省率先實現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作為(wei) 四川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樣板之一,其背後離不開專(zhuan) 業(ye) 人才和創新技術的“加碼”,眉山職業(ye) 技術學院參與(yu) 研發的多項技術也在這片農(nong) 田得以運用。
據介紹,該校研究集成推廣的機直播稻“齊芽全苗”技術、化肥減量技術、農(nong) 藥減量技術等30餘(yu) 項技術在眉山多個(ge) 鄉(xiang) 鎮“開花結果”,累計節省成本7538.63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累計增收節支20531.46萬(wan) 元。
在代賢軍(jun) 看來,職業(ye) 教育不僅(jin) 是科技和人才重要的供給者、服務者、支撐者,其在科技的轉化、應用、推廣等環節發揮著獨特的紐帶作用,架起了基礎科研到現實生產(chan) 之間的橋梁。
四川這個(ge) 西部大省正以種業(ye) 振興(xing) 為(wei) 重點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以園區為(wei) 載體(ti) 推進現代農(nong) 業(ye) 體(ti) 係建設,利用科技和人才這兩(liang) 把關(guan) 鍵“鑰匙”,助推農(nong) 業(ye) 發展開創新局麵。
“農(nong) 民早已不等於(yu) 麵朝黃土背朝天,而是一份不用背井離鄉(xiang) 也能實現價(jia) 值、創造價(jia) 值的體(ti) 麵職業(ye) 。”站在400畝(mu) 的水田中,萬(wan) 剛對未來充滿憧憬和信心,他手指前方,“以往3名工人3小時才能完成的投食工作,無人機半小時就能解決(jue) 。我準備用5年時間將目前400餘(yu) 畝(mu) 的生產(chan) 麵積擴大到2000畝(mu) ,為(wei) 家鄉(xiang) 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