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潛力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剛剛結束的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是在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後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會(hui) 議在總結過去十年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的基礎之上,吹響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ti) 全麵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需要實現經濟增長模式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需要確立智慧經濟的主導地位,需要提升經濟增長的高效節能環保。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要發揮決(jue) 定性作用,這就要求不斷優(you) 化和完善政府的職能,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引導、監督等輔助性作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的內(nei) 容凸顯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優(you) 化政府職能和釋放市場潛力的重要性,並明確了未來努力方向,強調了政府經濟政策的長期整體(ti) 平衡和可持續性,意味著短期微觀層麵將更多地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實現平衡。
在財政政策領域,會(hui) 議提出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可控,體(ti) 現了對於(yu) 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的關(guan) 注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在要素驅動型的增長模式下,政府充分發揮了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信息優(you) 勢和信用優(you) 勢,主導了基礎設施、房地產(chan) 和製造業(ye) 等領域投資,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地方財政失衡、地方債(zhai) 務風險上升等問題。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首先,未來財政政策的主要目標要逐漸過渡到平衡宏觀經濟和改善社會(hui) 分配,經濟增長的動力要更多來自市場主體(ti) 的創新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其次,要設計財政收支與(yu) 經濟增長的平衡機製,科學測算財政收支的可持續規模。第三,要根據公共品外部性、信息優(you) 勢、激勵相容等原則設計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的平衡機製。會(hui) 議提出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是針對中央和地方事權和財權不平衡提出的解決(jue) 方案,也有助於(yu) 保障地方財政的健康,增強可持續性。
在貨幣政策方麵,會(hui) 議提出貨幣政策強調要保持廣義(yi) 貨幣供應量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yi) 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體(ti) 現了虛擬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保持長期平衡以及保持支付流動性(貨幣供給)與(yu) 信貸流動性(社會(hui) 融資)長期平衡的理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貨幣供給經常性地偏離社會(hui) 融資規模以及名義(yi) 經濟增長,貨幣政策過冷過熱時有發生,帶來經濟的過冷過熱。這一方麵來自於(yu) 貨幣政策過度依賴於(yu) 數量型的手段,精準度不夠,容易用力過猛;另一方麵來自於(yu) 價(jia) 格型貨幣政策的傳(chuan) 導渠道不夠通暢,尤其是利率傳(chuan) 導渠道不夠通暢,金融體(ti) 係的自我平衡機製不完善,貨幣政策的效果很難精準度量。這要求我們(men) 平衡好數量型和價(jia) 格型貨幣政策的分工和定位,不斷完善股票市場和債(zhai) 券市場的定價(jia) 機製,形成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基於(yu) 流動性、盈利性和風險性的良性互動,增強貨幣政策傳(chuan) 導的效率。從(cong) 長期來看,經濟結構轉型、金融去中介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給貨幣體(ti) 係和金融體(ti) 係帶來結構性的衝(chong) 擊,這要求我們(men) 精準研判結構化因素給流動性帶來的結構性影響,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以應對複雜的內(nei) 部和外部衝(chong) 擊。
在產(chan) 業(ye) 政策和科技政策領域,會(hui) 議提出優(you) 化產(chan) 業(ye) 政策實施方式,完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發揮好政府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推動“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金融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市場化手段,也是連接科技和產(chan) 業(ye) 的紐帶。金融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資源資本化、資產(chan) 資本化、知識產(chan) 權資本化、未來價(jia) 值資本化,加速產(chan) 業(ye) 發展;金融可以引導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的效益投向新的科技創新,進一步推進科技進步。要充分發揮政府在金融體(ti) 係中的作用,將政府信用和市場信用進行科學的結合,引導資本的流向,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分散或轉移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風險。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行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的配合也極為(wei) 重要。一方麵,要通過碳稅等行政手段,區別對待一些特殊行業(ye) 或者企業(ye) ,改善社會(hui) 整體(ti) 福利。另一方麵,要發揮綠色金融的重要作用,通過綠色貸款、綠色債(zhai) 券、綠色保險、綠色擔保等金融手段激勵企業(ye) 減排,同時通過建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打通碳匯、新能源和碳排放權的定價(jia) 聯動,促進全社會(hui) 的減排,並提高整體(ti) 經濟效率,而這個(ge) 過程中,政府的頂層設計和組織協調是必不可少的。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進一步明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方案和措施,為(wei)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優(you) 化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潛力,是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重要內(nei) 容,是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關(guan) 鍵環節,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需要我們(men) 在理論上做好頂層設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製度基礎,為(wei) 世界文明提供“中國方案”。
(作者為(wei)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係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