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成為“指尖上的舞者”,她們在三尺機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星空下,我們(men) 接力去追夢”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張少波
結束了一天緊張的戰備值勤,山下的城市已是一片燈火輝煌。
某信息通信基地三營一連二級上士劉婷婷,深深吸了一口新鮮空氣,習(xi) 慣性地把目光投向了夜空。
跟往常一樣,繁星閃亮。跟往常又不一樣,再過10個(ge) 小時不到,她就要踏上退役返鄉(xiang) 的列車。
12年時光,真的很快。12年裏,劉婷婷送走了一批批老兵;如今,她也成為(wei) 被送別的人。
劉婷婷沒有直接回宿舍,而是在山坡上停下了腳步。她想把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鐫刻在心裏。
“沒有在深夜裏看過星星的人,哪會(hui) 知道星空的美麗(li) !”退伍前那晚,班長跟她說過的這句話,劉婷婷一直記在心裏。
這句話,陪著劉婷婷度過了無數個(ge) 夜晚。
崗前集訓考核,還是列兵的劉婷婷在同年兵中第一個(ge) 取得值勤工號。那一晚,也是望著星空,回想幾個(ge) 月的努力付出,她感覺自己就是最閃亮的那顆星星。
寒來暑往,年複一年。麵對三尺機台,劉婷婷覺得肩頭的使命感與(yu) 日增的熱愛一樣強烈——經她們(men) 上傳(chuan) 下達的數據信息,攸關(guan) 戰場勝負、國家安寧。
“每一顆星星都放出光芒,夜空才閃亮。”這是劉婷婷近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與(yu) 之相伴的,是她對戰友無微不至的傳(chuan) 幫帶。戰友渴望的眼神和認真的態度,讓她欣慰,也讓她更加盡心盡力。
“盡多大責任,就有多大成就!”劉婷婷對此深信不疑。這是該連的傳(chuan) 統,也是一茬茬官兵的共識。
組建以來,曆經多次編製體(ti) 製調整改革,連隊在一代代官兵努力下先後4次被評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集體(ti) ,榮立集體(ti) 一等功1次、集體(ti) 二等功6次、集體(ti) 三等功11次……
一串串閃光的榮譽背後,凝聚著一代代話務兵的心血與(yu) 付出。
在山下萬(wan) 家燈火的映照下,頭頂的星空格外壯闊。
“星空下,我們(men) 接力去追夢。”這是劉婷婷此刻要深印在腦海裏的風景——
這片星空下,有自己最閃亮的一段青春;這片星空下,將迎來更多激揚青春、奮鬥拚搏的追夢人。
在三尺機台遇見更好的自己
■徐光 鄭昊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張少波
工號與(yu) 汗水
“最清晰的腳印,往往印在最泥濘的路上”
送別班長劉婷婷後,上等兵鄭夢迪走向了自己的工位。能這麽(me) 快上崗,源於(yu) 鄭夢迪和班長的一個(ge) 約定。
劉婷婷是鄭夢迪的“師傅”。從(cong) 新兵下連時起,鄭夢迪就答應“師傅”,一定在她退役前拿到工號。劉婷婷退役前20天,鄭夢迪順利“出師”通過考核,拿到了自己的工號。
工號是話務員上機值勤的工作代號,代表著業(ye) 務能力的新“段位”。在鄭夢迪看來,這是一份認可,也是一種責任。
在外人眼中,話務兵就是接轉個(ge) 電話,工作輕鬆又簡單。事實並非如此。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可能隻記得三五個(ge) 親(qin) 友的電話號碼,記憶力好的能記住十來個(ge) 。當兵前隻能記住父母電話號碼的鄭夢迪,入伍後卻需要準確背記上千個(ge) 號碼。
“背記2000個(ge) 號碼,相當於(yu) 背誦圓周率至12000位……”聽著教員的介紹,接受崗前培訓的鄭夢迪,第一眼看到密密麻麻排列著上千個(ge) 電碼號碼的背記清單,頓感頭皮發麻。
“如果你不喜歡學什麽(me) ,那它最後很可能成為(wei) 你的職業(ye) 。”鄭夢迪懷疑自己是不是也中了這個(ge) 魔咒。從(cong) 小對數字不敏感的她竟然到了話務連,天天要和數字打交道。
鄭夢迪拿出了備戰高考的勁頭。每天訓練十幾個(ge) 小時,困了就把頭埋進涼水盆裏醒一醒,或者用風油精提提神。那段時間,不論打掃衛生還是吃飯排隊,她的口中都“念念有詞”,就連說夢話都是電話號碼。
直到通過考核取得工號,她才意識到,“所謂的魔咒,有時不是不喜歡,而是太在意。隻有真正走近,才能發現內(nei) 心的小宇宙。”
早日取得工號,是每一位話務兵的夢想。然而要想取得工號,都須“先經一段風霜苦”,才能通過“腦中熟記信息、耳可聽音識人、手能迅速接轉、口能清晰表述”的工號考核,每一個(ge) 操作都必須曆經成千上萬(wan) 次練習(xi) 。
鄉(xiang) 音較重的湖南籍中士金娜,常跟著新聞聯播練播音、對著鏡子練口型,最終考取全國普通話二級甲等證書(shu) 。
上等兵姚小雨有段時間右耳突發性耳鳴,她堅持白天上機學業(ye) 務,晚上輸液後練打字,始終不耽誤訓練進度……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對於(yu) 這群話務兵來說,“機台就是戰位,容不得半點閃失”。
“最清晰的腳印,往往印在最泥濘的路上。”這群話務兵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但也正是這種“風霜苦”與(yu) “泥濘”,讓工號授予儀(yi) 式成了話務連最有儀(yi) 式感的活動。
集體(ti) 與(yu) 榮譽
“心中播下榮譽的種子,就會(hui) 盛開英雄的鮮花”
除了領班員工號,二級上士李亞(ya) 信還有一個(ge) 重要“頭銜”——榮譽室講解員。
這個(ge) “頭銜”是李亞(ya) 信自告奮勇申請來的。
那是她下連第一天,走進連隊榮譽室時,她有了一種頭暈目眩的感覺。一塊塊獎牌、一個(ge) 個(ge) 先進典型讓她目不暇接,深信“自己來對了地方”。
從(cong) 那時起,李亞(ya) 信主動申請擔任連隊講解員,一幹就是11年。這些年,李亞(ya) 信見證了一茬茬話務兵如何在心裏播下榮譽的種子。
“沒來的不想來。得知話務連的工作強度後,不少新兵心存敬畏。”李亞(ya) 信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使命任務拓展,連隊練兵備戰任務逐漸加重。麵對成倍增加的話務量,話務兵們(men) 有時要在機房長時間值勤,長期處於(yu) 高強度的工作狀態。
麵對這種情形,連隊組織新兵走進了榮譽室。在李亞(ya) 信眼中,一個(ge) 明顯變化是:“來了的最後都不想走了,因為(wei) 大家心中已播下了榮譽的種子。”
2019年,連隊成立50周年紀念日那天,連隊指導員崔亞(ya) 男組織了一場“老兵回營”活動,把組建之初的第一批老兵請回了“娘家”。
第一任指導員魏勤與(yu) 5名戰士組成話務班,主動申請“上一線”;在邊境作戰中,老兵王俊娥在炮火聲中轉接電話,為(wei) 指揮前線作戰提供通信保障……
“‘叫哪哪通,叫誰誰到’,這是我們(men) 話務連存在的根基!”座談會(hui) 上,頭發花白的第一代話務兵們(men) 情真意切。台下,很多年輕戰士的眼裏泛起了淚光。
“這個(ge) ,是我。”榮譽室裏,一位老兵手指著一張照片緩緩說道,那是一張連隊老兵苦練話務“四功”的照片。聽著老兵的動情講述,列兵苗藝玟邊攙扶著老兵邊認真傾(qing) 聽。
成長是條漫漫長路,但有時隻在一瞬間。
沒幾天,崔亞(ya) 男就留意到了列兵苗藝玟身上發生的變化:常常加班練打字,電腦鍵盤上的字母標識褪色不少……這名原本隻想到部隊“瀟灑走一回”的00後女兵,已有了新的夢想。
不同的麵孔,同樣的堅守。同批的15名年輕列兵,除個(ge) 別退伍繼續完成學業(ye) 以外,其餘(yu) 9人全部主動申請留隊。
當大家的留隊申請交到自己手裏那一刻,指導員崔亞(ya) 男也更加堅信:“心中播下榮譽的種子,就會(hui) 盛開英雄的鮮花。”
機台與(yu) 戰位
“每一天,都在書(shu) 寫(xie) 連隊的曆史”
2008年,剛剛懂事的王茗媛在電視上看到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官兵抗震救災的壯舉(ju) 時,心裏埋下了一顆當英雄的種子。長大後,王茗媛報名參軍(jun) 入伍。
一直在幕後,被記起的隻有自己的工號。一直在接轉電話,每天要重複千百次這樣的操作。
看到這些,初到話務連的王茗媛覺得“這樣的日子一眼就可以望到頭”,心裏的英雄夢可能要破滅了。
但一切很快就發生了改變。改變,源於(yu) 連隊助理工程師顧嘉威。
一次機房值勤,看到有點消沉的王茗媛,顧嘉威跟她講起了自己的一段親(qin) 身經曆——
2008年5月,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與(yu) 外界通信全部中斷。當時還是下士的顧嘉威所在值勤班組接到命令:“想方設法接通一線電話!”沒有任何遲疑,顧嘉威和其他3名值勤人員經過不懈努力,終於(yu) 接通了一線電話。
“機台雖小,聯通千軍(jun) 萬(wan) 馬;崗位平凡,事關(guan) 戰略全局。”如今,上等兵王茗媛已深刻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深意,她的英雄夢也在三尺機台找到了新的“土壤”。
“指尖燃烽火,方寸可點兵。”每次進入機房前路過走廊的標語,王茗媛都會(hui) 忍不住多看幾眼。這是一種習(xi) 慣,更是一種提醒。
堅持每天3個(ge) 小時自我加練,做到重要信息一口清。不僅(jin) 是王茗媛在這樣做,該連上等兵趙錦群也在這樣做。
“越是艱辛的付出,越能在關(guan) 鍵時刻挑起重擔。”大學期間連續三年報名參軍(jun) 才如願入伍的趙錦群,認識很明確,“一次簡單的電話接轉,背後可能是一項重大決(jue) 策部署、一道緊急戰鬥命令。”
也正因此,連隊業(ye) 務骨幹、二級上士張璐璐每次執行重大保障任務時,接轉完電話後手心裏全是汗。
也正因此,上等兵肖連鳳的筆記本上,才有這麽(me) 一句話:為(wei) 戰而生,把崗位當戰場,把值勤當戰鬥,早日做到戰時最可靠,平時最好用。
靠著這股拚勁,去年年底,該連榮立集體(ti) 一等功,連隊連續10年參加上級比武競賽取得金牌獎牌雙第一。
“每一天,都在書(shu) 寫(xie) 連隊的曆史。”從(cong) 連長萬(wan) 鳳嬌的話裏,記者找到了更多答案。
青春與(yu) 使命
“躲起來的星星,也在努力發光”
頭發剪得短短的,口號喊得響響的,走路坐姿正正的……這是話務連女兵的“群像”。
她們(men) ,也有女孩愛美的一麵。入伍前,蔚傑是穿搭博主,有著幾萬(wan) 粉絲(si) 。趙昕怡經常參加各類舞蹈演出和比賽,舞台是她放飛夢想的地方。連隊組織的“軍(jun) 營時裝秀”活動中,女兵們(men) 從(cong) 箱底翻出光鮮亮麗(li) 的便裝,給直線加方塊的軍(jun) 營增添了青春與(yu) 活力新元素。
但在入伍後,她們(men) 更喜歡“女兵”這個(ge) 稱謂,更喜歡在業(ye) 務上一比高低。上等兵趙昕怡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是“指尖上的舞者”,“律動就像馬蹄馳騁在戰場上,拓印出一段關(guan) 於(yu) 衝(chong) 鋒的激越詩行。”
從(cong) 連隊宿舍到機房要經過一段山路。這條山路,見證了這群話務兵的成長足跡——
入伍之初,新兵胡琦凡背記電話號碼總比別人慢。每次跟班長走在小道上,總會(hui) 被臨(lin) 時抽問電話號碼。如今的她已是一名下士和骨幹。
一天淩晨突遇緊急任務,擔任備班的叢(cong) 自昊往機房跑時,在雨後濕滑的小道上摔了好幾跤,後來才發現胳膊上劃開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隨著一次次踏上這條山路,溫暖與(yu) 感動的故事也在不斷上演——
除夕夜,大家會(hui) 爭(zheng) 先恐後地申請走向機房,其他官兵會(hui) 帶著自己包的水餃踏上山路,為(wei) 值勤戰友送上新春祝福。
上等兵肖連鳳還記得,第一次上崗值勤,就與(yu) 幾千公裏之外的家鄉(xiang) 所在地試線。值勤結束走在山路上,肖連鳳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溫暖。
“感動,是因為(wei) 你心中有了更重要的標準。”對指導員崔亞(ya) 男的這句話,當兵10年的王佳美有著更深的理解。
與(yu) 連隊璀璨的榮譽相比,王佳美沒有獲得過特別高的榮譽,但沒有人否認她的付出。戰友們(men) 說,“連隊榮譽室裏擺放的獎杯獎牌,有那麽(me) 多與(yu) 她的付出密切相關(guan) ”。
“躲起來的星星,也在努力發光。”連隊助理工程師顧嘉威在一本書(shu) 裏讀到這句話時,心間猛然一熱——連隊如此多的榮譽裏,有那麽(me) 多話務女兵在默默付出,為(wei) 了使命責任,她們(men) 把自己從(cong) 普通人變成了行家裏手和業(ye) 務骨幹。
2004年入伍的顧嘉威,在連隊兵齡最長。連隊最年輕的戰士,恰好是2004年出生。“很慶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很自豪能在堅守與(yu) 奮鬥中遇見更好的自己。”顧嘉威說。
江河上空繁星點點
■崔亞(ya) 男
3年前,我調整到話務連擔任政治指導員。
身在同一旅隊,早就聽說話務連連續27年被評為(wei) 先進的事跡。來到這樣的標兵連隊,我既感榮幸,也感到有壓力。
話務連的官兵大多是“土生土長”的,戰士提幹上學畢業(ye) 後也會(hui) 選擇回來。這讓我對話務連的這種“向心力”非常關(guan) 注。
剛到連隊沒幾天,兩(liang) 名戰士在上級組織的比武中取得三金一銅的消息傳(chuan) 回連隊,戰友們(men) 瞬間情感“沸騰”,很多人激動得熱淚盈眶。那一刻,我也很感動——感動於(yu) 大家比獲獎選手還激動,感動於(yu) 這種自發的團隊榮譽感。
那一年,我帶著連隊骨幹尋訪連隊老兵。幾經周折,邀請到4名連隊第一批老兵回到連隊,參加連隊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
在連隊榮譽室,老兵們(men) 一遍遍撫摸著牆上的黑白照片,重溫過去,大家流下激動的淚水。當看到新一代官兵努力拚搏為(wei) 連隊贏得不少榮譽,老兵們(men) 連連鼓掌。
平凡——這是所有話務兵對這個(ge) 崗位最初的感受。
24小時“三班倒”,平均一個(ge) 工作日敲擊鍵盤1萬(wan) 多次……一茬茬話務兵把三尺機台作為(wei) 實現人生價(jia) 值的舞台,在平凡崗位上書(shu) 寫(xie) 出了不一樣的青春華章,使江河上空繁星點點——
蒙古族上等兵娜布其娜認識的漢字不多,不服輸的她從(cong) 識字開始學習(xi) 業(ye) 務,經常熬成黑眼圈。憑借努力,她成為(wei) 連隊第一個(ge) 參加重大任務的義(yi) 務兵,被連隊評為(wei) “成長進步之星”。
一次機房出現緊急情況,正在感冒發燒、擔任備班的錢麗(li) 佳聽到消息後,拔掉未輸完液的針頭就往機房跑,堅持到任務結束後人就暈倒在地上。
今年8月,上等兵魏穎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選擇向連隊遞交留隊申請。家人得知後千裏驅車來到連隊,原本打算做女兒(er) 思想工作的母親(qin) ,看到魏穎兩(liang) 年的成長變化後欣然支持女兒(er) 留隊。
有一種青春叫追隨。身處話務連這個(ge) 榮譽集體(ti)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在成長。
今年8月,我帶著“一等功連隊的指導員必須拿第一”的勁頭參加政治教員比武,最後因理論功底欠佳沒能拿到理想成績。連隊戰士紛紛鼓勵我:“繼續向著下一個(ge) ‘第一’衝(chong) 鋒!”
從(cong) 哪裏跌倒,從(cong) 哪裏爬起。在全軍(jun) 主題教育活動試點中,我結合連隊特點創新學習(xi) 教育形式,把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與(yu) 機房值勤工作結合起來,經驗做法被上級推廣。
每個(ge) 人都是時代江河裏的一朵浪花。在今年的述職報告中,我這樣寫(xie) 道:讓我們(men) 凝聚起來,匯成一條奔流不息的小河,時刻準備著匯入大江大河,奔向大海。(中國軍(jun) 網-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