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次滬滇文化的“拾音之旅”

發布時間:2022-12-29 15:16:00來源: 中國網

  清晨,初陽的光芒灑落在一個(ge) 名叫“坡芽”的村落之內(nei) 。伴著日出的餘(yu) 暉,嫋嫋炊煙升起,村巷中傳(chuan) 出一聲聲美妙的歌響,時而高亢,時而低婉,餘(yu) 音繞梁,驅趕著山野間的冷清。儼(yan) 然形成一幅“山明矗矗現奇峰,秀歌陣陣唱升平”的山野畫卷。

  這打破山野冷清的空靈之聲,是被譽為(wei) “壯族詩經”的坡芽歌書(shu) ,廣泛流傳(chuan) 於(yu) 雲(yun) 南省文山州富寧縣壯族地區,坡芽村就坐落於(yu) 富寧縣的剝隘鎮,是雲(yun) 南通往兩(liang) 廣的大門,茶馬古道的重鎮,也是右江起義(yi) 的紅色迂回區。坡芽歌書(shu) 於(yu) 2006年在坡芽村被發現,是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山歌記錄在土布上的民歌集,由81個(ge) 圖畫文字構成,筆法簡潔、形象,每個(ge) 圖畫文字代表一首音形義(yi) 俱佳的民歌,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瑰寶。

  鑒於(yu) 坡芽歌書(shu) 在字形、聲樂(le) 、古籍保護等方麵的多維價(jia) 值和獨特魅力,其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推動增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非遺項目的保護、宣傳(chuan) 、傳(chuan) 承和創新並非隻靠傳(chuan) 承人之力即可實現,而是更待社會(hui) 各界的通力合作。在上海市國資委和上海國際集團的領導下,上海國有資產(chan) 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資經營)自2019年發起文化遺美走訪活動,通過走訪拍攝、藝術品定製開發、公開展覽等體(ti) 係化探索與(yu) 扶持,讓更多人了解和關(guan) 注非遺文化,既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村民增收,又扶助非遺保護與(yu) 技藝傳(chuan) 承,賡續曆史文脈、激揚時代活力,發現文化遺美、推動地區新生。過去三年,本報記者已跟隨其腳步先後走訪了弦子舞、火草製作、水竹傘(san) 製作、銀器製作、民族刺繡技藝等五站非遺項目及相關(guan) 非遺傳(chuan) 承人,今年在第六站的走訪中,更是發起文化遺美“拾音之旅”,為(wei) 非遺項目“搭台唱戲”,促使昆劇和坡芽歌書(shu) 兩(liang) 個(ge) 原本天各一方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山海相逢”,打響滬滇文化品牌。這碰撞、融合、跨界的過程也並非易事,還特別得益於(yu) 雲(yun) 南省文山州富寧縣委、縣政府和上海昆劇團的多方努力,合奏出一段同音共律的華麗(li) 樂(le) 章。

  碰撞:推動文化的山海相逢

  初想到要發起這次“拾音之旅”,為(wei) 昆劇和坡芽歌書(shu) “牽線搭橋”,是懷著無比忐忑的心情。確實,乍看之下,這兩(liang) 個(ge) 項目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一個(ge) 是“百戲之祖”,一個(ge) 是原生態山歌;一個(ge) 聲音綺麗(li) 清雅,一個(ge) 音韻古樸無染;一個(ge) 透著濃濃的“書(shu) 卷氣”,一個(ge) 隱著淡淡的“煙火氣”;一個(ge) 是“大家閨秀”、清風雅韻,一個(ge) 是山野稻民、簡樸純真;一個(ge) 浸淫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熏陶中,一個(ge) 飽含著農(nong) 耕文化、壯族文化的滋養(yang) 。

  昆劇源自“南戲”,曆經魏良輔、梁辰魚、湯顯祖等人的逐次推動下,在元明達至巔峰,傳(chuan) 承至今已有六百年曆史,該劇種於(yu) 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wei) “人類口述遺產(chan) 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稱號。而坡芽歌書(shu) 植根於(yu) 壯族地區歌圩與(yu) 壯戲的風情民俗、鄉(xiang) 土文化的土壤之中,生辰年月已很難去斷代,是代代相傳(chuan) 的民族文化縮影。坡芽歌書(shu) 在2006年被發現以來,在中共文山州委、州政府和富寧縣委、縣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走出山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登上央視舞台、亮相國家大劇院,遠赴俄羅斯參加世界第九屆合唱比賽並勇奪金獎,先後赴西班牙、馬耳他、泰國、斯裏蘭(lan) 卡等國進行文化交流。“坡芽歌書(shu) ”已成為(wei) 繼“雲(yun) 南映象”之後的一張以聲樂(le) 為(wei) 主的雲(yun) 南民族文化精品名片,標誌著“坡芽文化”品牌又上了一個(ge) 新的裏程碑和新起點,但是未來的路怎麽(me) 走得更好、更順,也亟待細致謀劃……

  坡芽歌書(shu) 雖源自民間,源自生活,但其傳(chuan) 承與(yu) 活化發展也並非易事。坡芽歌書(shu) 是用壯族語言演唱的傳(chuan) 統基調山歌,無論從(cong) 歌詞、曲調還是表演形式一時間都難以兼顧現代年輕人的審美。

  曆經幾個(ge) 月的走訪調研,上海國資經營發現現階段的坡芽歌書(shu) 與(yu) 昆劇過去的發展曆程有較大的相似之處,昆劇發展至今也並非一帆風順的,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也存在著發展掣肘的問題。昆劇源自南曲,但南曲過於(yu) 平直簡陋,缺少意韻。明朝時,魏良輔發現了南曲的缺陷後,立足南曲,吸取北曲長處,“研磨”出啟口輕圓、收音純細的“水磨腔”,可謂“一聲即鉤耳朵,四句席卷全城”,收獲了大批“粉絲(si) 擁躉”,至此開啟了昆劇的輝煌曆程。受到這樣的啟發,上海國資經營發起了這次文化遺美“拾音之旅”,目的是“牽線搭橋”,把昆劇作為(wei) 一種參考樣本,使得坡芽歌書(shu) 在與(yu) 昆劇的“山海相逢”中碰撞出新思路,促使雲(yun) 南的農(nong) 耕文化與(yu) 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輝映中迸發創造激情,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讓兩(liang) 個(ge) 國家級非遺項目攜手講述新故事、煥發新活力。

  對於(yu) 昆劇與(yu) 坡芽歌書(shu) 的首次碰撞,上海昆劇團的青年演員胡維露十分興(xing) 奮,作為(wei) 新一代的女小生,剛結束了首次55出全本《牡丹亭》的演出後,她就投入了此次與(yu) 坡芽歌書(shu) 的“對話”。在她看來,這次碰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嚐試,“藝術間的碰撞是自然發生的。有時我們(men) 身在此山中,感知與(yu) 觸覺會(hui) 受到一定的束縛。但當與(yu) 其他藝術形式進行碰撞,會(hui) 讓我們(men) 可以換個(ge) 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劇種和文化,從(cong) 而激發文化內(nei) 生的東(dong) 西,產(chan) 生更多創新思路。”對此,記者在采訪富寧縣文旅局張官妮副局長和陳翠瓊主任的時候,也獲得了相同的答案,她們(men) 認為(wei) ,這次碰撞交流的機會(hui) ,真切地讓坡芽歌書(shu) 獲得更多先進經驗與(yu) 創新模式,為(wei) 日後坡芽歌書(shu) 的深化發展埋下伏筆。同時,也希望藉此機會(hui) 可以與(yu) 昆劇有更多共創機會(hui) ,音律共振,一起打開非遺保育的新大門。

  融合:共尋文化的精神底色

  某種程度上說,坡芽歌書(shu) 與(yu) 昆劇有著共同的“南方基因”,從(cong) 曆史進程上看,無論是江南還是雲(yun) 南,其先祖越人就以能歌善舞聞名,藝術形式都來源於(yu) 豐(feng) 厚的文化土壤;從(cong) 曲詞韻味上看,兩(liang) 者都是古文學的集大成者,坡芽歌書(shu) 多是五言詩經體(ti) ,不僅(jin) 有詩經的韻味、漢樂(le) 府的手法,還有梁祝的淒美,融合了賦比興(xing) 的嫻熟運用,而昆劇被稱為(wei) “東(dong) 方劇詩”,追求意境上的高度詩化,直承元曲;從(cong) 符號性上看,坡芽歌書(shu) 極具標誌性的是其圖畫文字,81個(ge) 圖畫文字就是活著的文字,在文字形態上比東(dong) 巴文字還要古老,著名文字改革家周有光先生給了權威性的定位:“坡芽歌書(shu) ,文字之芽”,而昆劇自然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性,服裝、臉譜、角色行當一亮相,即有高度的識別性;從(cong) 音律唱腔上看,兩(liang) 者都曲調優(you) 美、轉音若絲(si) 、柔情似水,坡芽歌書(shu) 發現者之一、現任文山州新聞辦專(zhuan) 職副主任劉冰山總結了兩(liang) 者的共同之處,就是“甜、靜、柔、糯、含”,可謂絲(si) 絲(si) 入扣。

  坡芽歌書(shu) 和昆劇除了在曆史進程、曲詞韻味、文化符號和音律唱腔上的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兩(liang) 者都滋生於(yu) 普羅大眾(zhong) 的勞動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之中,鮮明體(ti) 現了無論是漢族還是壯族,作為(wei) 稻作民族的詩性思維特點和藝術表現技巧,雖然各具十分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但是根源上卻是相通的,兩(liang) 者均是創作者對生活價(jia) 值的表達。

  藝術,因為(wei) 百花齊放,而絢麗(li) 多彩,也因為(wei) 根源的相融,而天下大同。各地民眾(zhong) 不同生活形態的文化表征下,承載了相同的希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共同的精神世界,延綿傳(chuan) 承,美美與(yu) 共。

  探索到了兩(liang) 者根源上的相融,有利於(yu) 上海國資經營更好地切入此次文化遺美走訪的核心目的,就是為(wei) 非遺文化注入創新基因,推動相容共促。非遺文化的發展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傳(chuan) 承與(yu) 記錄,更在於(yu) 推動其內(nei) 在文化自信的孕育,以文化自信自強提升民眾(zhong) 內(nei) 心愉悅度、提升獲得感,讓民眾(zhong) 參與(yu) 到時代精神的冶煉現場,在精神、文化層麵上獲得升華,進而以文化自信激發內(nei) 生動能。

  為(wei) 完成此目的,上海國資經營在此次文化遺美走訪過程中,緊抓“交流”和“創新”兩(liang) 個(ge) 重要概念。上海國資經營的公益大使全程參與(yu) 了此次文化遺美走訪,他一路都在悉心做著聲音的收錄工作,依次拾取了坡芽歌書(shu) 原生態無伴奏的天籟之音以及昆劇《牡丹亭》中《皂羅袍》的經典唱段,在上海昆劇團、坡芽歌書(shu) 合唱團以及專(zhuan) 業(ye) 編曲老師的多方努力下,形成了一支全新的編曲,融合了坡芽歌書(shu) 和昆劇的核心音樂(le) 元素,促使兩(liang) 大國家級非遺項目實現首次合作,在交流中碰撞、在合作中融合、在跨界中創新,合奏出滬滇文化的“同音共律”,文化振興(xing) 所需要的正是新鮮的想法和多元的未來。

  跨界:煥發文化的新生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包羅萬(wan) 象,蘊含了大量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傳(chuan) 統以及風俗習(xi) 慣,而如何保有其活性因子?推動“跨界創新”,應該是近年來各界的共識。在跨界方麵,昆劇有不少經驗。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將古典與(yu) 現代創新相結合,舞台布景和服飾追求簡單灑脫,既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視覺審美,又完美呈現昆曲藝術的古典氣質;再如新昆曲《醉心花》改編了《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引入西方管弦樂(le) 器伴奏,演唱形式和舞美則使用昆曲,造就出一大批優(you) 秀的昆劇新作。在剛結束的致敬俞振飛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演出中,上海昆劇團更是一改戲曲裏標誌性的一桌二椅的舞台陳設,貫穿整場演出的是實驗昆劇《椅子》中那般極簡的紅椅子,受到年輕聽眾(zhong) 的熱捧,為(wei) 昆劇開拓了一個(ge) 全新的廣闊舞台。

  坡芽歌書(shu) ,也在努力探索傳(chuan) 承發展的第二曲線,富寧縣將坡芽歌書(shu) 的歌詞曲調編入當地學生的校本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編創相對順口且容易學唱的山歌,為(wei) 坡芽歌書(shu) 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坡芽歌書(shu) 國家級傳(chuan) 承人農(nong) 鳳妹一直在運營著自己的抖音號和“坡芽歌書(shu) ”微信群,在線拉歌已成為(wei) 了生活的常態。

  非遺講究“活態傳(chuan) 承”,然而,跨界創新的道路卻並非平坦,需要多方合力,上海國資經營近四年來,堅持不懈走在非遺保護的第一線,對於(yu) 一家金融服務類別的上海市屬國企而言,這本身也是一種跨界、一份使命與(yu) 擔當。記者也特別采訪了上海國際集團黨(dang) 委委員,上海國資經營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管蔚,她說道:“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關(guan) 鍵在於(yu) 真抓實幹。國有企業(ye) 因黨(dang) 而生、聽黨(dang) 指揮,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帶頭履行社會(hui) 責任,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貢獻更大力量。上海國資經營始終致力於(yu) 展現國有企業(ye) 擔當,與(yu) 社會(hui) 共擔持續發展使命,以文化自信激發內(nei) 生循環動力。”上海國資經營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nei) 涵,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you) 勢,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非遺傳(chuan) 承進行有機結合,緊緊抓住當地民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助力結對村——雲(yun) 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出水寨村成功脫貧並有效銜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聚焦文化振興(xing) 和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進民生福祉,演奏出結對幫扶的振興(xing) 序曲。

  這次的文化遺美“拾音之旅”和創新編曲實驗,相信隻是上海國資經營促動滬滇文化對話的開始,在發現美、傳(chuan) 播美的過程中,最核心的意義(yi) 在於(yu) 激發文化振興(xing) 力量,構築文化高地,促使滬滇兩(liang) 地文化的交相輝映,彰顯出各自的神韻魅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引擎”,提升發展軟實力,讓古老的非遺瑰寶傳(chuan) 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讓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國風、東(dong) 方韻。

  非遺文化,來源於(yu) 民眾(zhong) ,服務於(yu) 民眾(zhong) ,凝聚著他們(men) 的日常生產(chan) 生活經驗,也豐(feng) 富和滋養(yang) 著他們(men) 的精神需求,傳(chuan) 遞著他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彼此的共同心聲,同音共律、聲聲不息。因為(wei) 這一次滬滇文化的對話實驗和“拾音之旅”,富寧縣連綿的山野中,百轉千回的昆劇水磨調合著坡芽歌書(shu) 的天籟之音,在山花爛漫處久久回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