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湧現百起“A拆A”計劃 21家子公司打通上市之路
記者 邢 萌
自2019年12月份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nei) 上市試點啟動以來,已滿三年。三年來,90餘(yu) 家上市公司拋出百起“A拆A”計劃,創業(ye) 板、科創板、主板均現子公司成功上市案例,且頗受資金追捧。
12月28日,海康威視子公司螢石網絡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wei) 2022年首隻登陸科創板的分拆上市股,也是試點啟動以來第21個(ge) “A拆A”成功案例。
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及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12月份試點啟動以來截至12月28日,先後有94家A股上市公司籌劃“A拆A”事宜,已有21家分拆子公司成功登陸A股。
分拆上市熱潮湧動
近半選定創業(ye) 板
試點啟動以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選擇將優(you) 質資產(chan) 或業(ye) 務剝離出來,在證券市場單獨發行上市。
“之所以分拆表現活躍,主要受宏觀環境向好、政策支持、企業(ye) 融資需求等多方麵因素影響。一方麵,A股多層次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尤其是科創板、創業(ye) 板及北交所為(wei) ‘A拆A’上市提供便利;另一方麵,今年1月份,證監會(hui) 公布《上市公司分拆規則(試行)》,進一步明確分拆規則及監管要求,相關(guan) 製度也不斷完善。”銀河證券策略團隊負責人楊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記者梳理相關(guan) 數據發現,自試點開展以來截至12月28日,共有94家上市公司拋出100起“A拆A”計劃(含4家拋出2起及以上的計劃),其中48起計劃的分拆上市目的地選定創業(ye) 板,20起選定科創板,10起選定主板,2起選定北交所,其餘(yu) 則未明確目的地。
“分拆的子公司多為(wei) 具有較強科技屬性的科創型企業(ye) ,創業(ye) 板和科創板為(wei) 子公司上市集中地。”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王世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楊超分析稱,創業(ye) 板對企業(ye) 成長性和創新能力的要求較高,對於(yu) 公司的硬性條件要求相對寬容,同時,創業(ye) 板市場活躍度較高,比較容易吸引資金流入。
“A拆A”耗時較長,變數較大,並非一路坦途。記者注意到,目前100起“A拆A”計劃中已有17起終止,終止的原因多樣,如子公司業(ye) 績不達標、業(ye) 務調整、同業(ye) 競爭(zheng) 等。其中,不少上市公司明確表示擇機重啟分拆上市,且已有個(ge) 別公司已在推進重啟事宜。
21家子公司登陸A股
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達97%
近年來,“A拆A”案例逐年加速落地,創業(ye) 板和科創板成為(wei) 分拆上市主陣地。
自2021年2月底首隻分拆上市股誕生以來,至今A股已有21隻分拆上市股。從(cong) 時間來看,2021年上市9隻,2022年上市12隻;分板塊來看,21隻分拆上市股中,來自創業(ye) 板(10隻)和科創板(8隻)的共計18隻,占比86%,其餘(yu) 3隻來自主板。
結合行業(ye) 分布來看,按證監會(hui) 大類行業(ye) ,分拆上市股主要集中於(yu)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ye) 、醫藥製造業(ye) 等行業(ye) 。
楊超表示,基於(yu) 我國當前的戰略布局需要,已分拆上市的20多家子公司及擬分拆上市子公司多聚焦於(yu) 電子、計算機、機械設備、電力設備、生物醫藥等熱門賽道。
從(cong) 二級市場表現來看,這些分拆上市股上市後普遍受到二級市場追捧。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1隻分拆上市股中,17隻上市首日股價(jia) 上漲,占比81%;21隻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達97%,最高者達548%。
在王世文看來,分拆上市股上市首日漲幅普遍較高主要有以下三方麵原因:首先,分拆上市的子公司質地較高,普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較強盈利能力,屬於(yu) 優(you) 質IPO企業(ye) ;其次,作為(wei) 上市公司子公司,其治理機製完善,企業(ye) 信息相對完整透明;最後,分拆上市子公司的母公司普遍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
楊超認為(wei) ,“A拆A”上市股主要集中於(yu) 科技創新、國產(chan) 替代科技領域,凸顯出解決(jue) “卡脖子”技術難題的硬實力,具有高成長性,具備中長期投資價(jia) 值,行業(ye) 估值可期。
多次分拆引市場關(guan) 注
能否實現價(jia) 值提升成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分拆上市道路的成功打通正激勵上市公司分拆更多子公司上市,目前已有4家上市公司計劃分拆2家及以上的子公司在A股上市。
記者梳理發現,一部分公司在嚐到分拆上市的“甜頭”後,又緊鑼密鼓地推進分拆第2家乃至第3家子公司上市,如大族激光、海康威視;另一部分公司則同時籌劃兩(liang) 家不同業(ye) 務線的子公司分拆上市,如中集集團、濰柴動力。
上市公司多次剝離優(you) 質資產(chan) 對於(yu) 公司長期發展是利是弊,也引來市場的討論。
“大多數上市公司選擇分拆是在充分權衡下進行的決(jue) 定,不僅(jin) 可以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財務壓力,還能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有效綁定子公司核心管理人員,未來子公司業(ye) 務走上正軌後,也能對母公司貢獻可觀利潤。”北京陽光天泓資產(chan) 管理公司總經理王維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分拆上市是一把雙刃劍,市場對此褒貶不一屬於(yu) 正常現象。”王世文表示,一方麵,分拆有助於(yu) 母公司聚焦主業(ye) ,同時保障子公司經營獨立性,起到優(you) 化激勵機製、優(you) 化融資結構等作用;另一方麵,也存在母公司“空心化”、公司經營的獨立性風險。另外,上市後母公司、子公司能否實現價(jia) 值提升也並不能下定論,是否符合股東(dong) 價(jia) 值最大化也存在不確定性。
楊超認為(wei) ,這需要分情形進行討論。從(cong) 公司治理視角看,需要觀察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股份占比,子公司是否具有估值大幅提升空間。從(cong) 母公司戰略布局視角分析,這將有利於(yu) 公司聚焦主營業(ye) 務發展,分拆的子公司有利於(yu) 提升經營效率,增強盈利能力。從(cong) 長期看,如果分拆上市後,子公司長期營收欠佳,對母公司業(ye) 績是一種拖累,將會(hui) 侵害母公司股東(dong) 尤其是中小股東(dong) 利益;若子公司業(ye) 績優(you) 異,母公司分得的利潤亦會(hui) 增長,對母公司的財務報表則有利無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