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探訪:就診高峰下的急診不眠夜

發布時間:2023-01-03 10:37:00來源: 新京報

  急診室不眠夜

  淩晨1點,北京朝陽醫院,額定床位16張的搶救室裏,放下了69張床位。高齡、白肺、病情危重,老人們(men) 躺在病床中,有的徹夜咳嗽不休。2022年12月26日,新冠回歸乙類管理。新的管理方案提出,圍繞“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應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盡可能開放床位、盡全力周轉資源、最大限度救治病人。疫情之下,這家知名三甲醫院急診科在高壓下保持24小時運轉,內(nei) 部開設15個(ge) 病區、500餘(yu) 張綜合救治床位,醫生護士省下吃飯喝水的時間收治患者。2022年12月27日晚,新京報記者來到該院急診科進行探訪。在病房外,一名曾支援武漢的急診專(zhuan) 家說,“我們(men) 希望大家能扛過去,我們(men) 有信心扛過去。”

  塞滿病床的搶救室通道

  2022年12月27日,晚上10點半左右,北京朝陽醫院地下一層,急診科分診台對麵不遠處,一雙戴著醫用手套的手從(cong) 內(nei) 將藍色屏風拉開。幾名身穿隔離衣的醫務人員出現,一邊衝(chong) 裏麵喊著“再加一個(ge) ”,一邊將擔架床上的昏迷老人和同行的120醫生接了進去。

  43步長的搶救室通道一共擺了16張病床,氧氣罐、監護儀(yi) 、移動工作站、輸液支架等設備被塞進床與(yu) 床的縫隙間。擔架床時停時行,護士將工作站往辦公室門口挪了挪,讓床能進到內(nei) 部。

  疫情之下,醫療機構正不斷承接增加的就診患者。

  朝陽醫院急診內(nei) 科平時的日接診量為(wei) 百餘(yu) 人,近兩(liang) 周達450-550人次,24小時進入急診的救護車高達75-90車次。2022年12月26日,該院急診、發熱患者共1763人,數倍於(yu) 平時的接診量,搶救室危重症患者85人。

  “朝陽醫院正舉(ju) 全院之力,全力保障急診、發熱門診等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北京朝陽醫院黨(dang) 委常委、副院長、急診醫學科主任郭樹彬說。

  擔架床在通道盡頭右拐,進入搶救室大廳,老人在此被轉移至病床,之後由醫務人員推著,在一條還有餘(yu) 地的過道處安置好。連接監護儀(yi) 、氧氣,醫生與(yu) 120醫生交接病情、下醫囑,護士為(wei) 老人脫掉鞋襪、蓋好被子,治療迅速開始。

  在這個(ge) 原本設計容納16張病床的急診搶救室裏,所有空間(包括附近3條走道、原本用作更換防護服及儲(chu) 備物資的區域)都被利用,但凡能接氧氣設備的地方,都被平行排列、頭尾相連、垂直拚接地擺上病床,最終診區裏塞下了近70張床位,是額定值的4倍左右。

  “我們(men) 這兒(er) 空間不夠,隻能挪來挪去。”當夜值班的搶救室醫生蔡繼飛打比喻,“就跟‘華容道’(一種益智遊戲)一樣。”

  即便如此,隻要還有地方,醫務人員就盡力開辟新床。從(cong) 下午5點接班到淩晨1點,蔡繼飛和同事解雪飛新收了11個(ge) 病人。

  高齡、肺炎、無法停止的咳嗽

  滾動鼠標,變動的黑白影像呈現出肺部的不同截麵,幾個(ge) 醫生湊在顯示屏前看了看:肺炎,雙下肺磨玻璃影,又一個(ge) 。淩晨3點交班時,搶救室的患者有69個(ge) ,近90%為(wei) 肺炎,基本為(wei) 新冠陽性。

  一手扯開氧氣麵罩,一手將紙巾捂在嘴角,1分鍾內(nei) ,92歲的陳圓(化名)在病床上咳了21下,鵝黃色的被子上,“皮一下開心鴨”的可愛字體(ti) 不時顫動。值班護士來到病床前,商討什麽(me) 辦法能讓老人好受一點,最後幫老人略調高了病床的角度。

  陳圓2022年12月26日入院,新冠抗原陽性,肺炎,血氧80%多,屬重症範疇——但在搶救室不算重,更重的患者血氧隻有70%多。由於(yu) 咳嗽不斷,白天醫囑中增加了止咳藥物,考慮到陳圓年事已高,輸液會(hui) 加重心髒負擔,用藥需盡量克製,醫務人員決(jue) 定隻通過調整臥姿來改善血氧和咳嗽。

  另一張病床上,老人不斷掰扯著臉上的氧氣麵罩,護士趕過去阻攔。

  “憋得慌。”

  “您堅持一下,忍一忍,聽話。”在護士安撫下,老人鎮定了下來。

  在搶救室走一圈,罕見年輕麵孔。近一個(ge) 月,蔡繼飛接過年齡最大的肺炎患者超過九十歲,最年輕的也有四五十歲。

  老人們(men) 憔悴、消瘦、難以行動。床旁邊的支架上,除了病曆和輸液袋,一般都掛著“防止墜床”“高危壓瘡”等提示。

  無論哪個(ge) 角落,都能聽見監護設備滴滴答答響個(ge) 不停,提示患者心率、血氧或血壓異常。一部分老人沉睡或沉默,另一部分從(cong) 嗓子裏發出無法遏製的嘶鳴音或咳嗽。十分痛苦時,老人會(hui) 呼喚附近的護士,氧氣麵罩下,微弱的聲音變得難以分辨。

  除此之外,他們(men) 幾乎不說話。

  “收進來大多都是大白肺。普通的細菌性肺炎,抗生素可以控製,急診流水輸液就可以,但現在的情況靠單純輸液並不能改善,就送到搶救室。”急診科醫生蘇路路說。

  老人是新冠的高危人群,需要醫療資源的充分支持。作為(wei) 患者就醫入口,急診和發熱門診不能堵塞,為(wei) 保持危重患者進出通暢,醫院調整了整個(ge) 救治流程。

  急診科實行分級診療。生命體(ti) 征相對平穩的患者,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排隊候診;經篩查明確是新冠危重症患者,在醫院急診搶救區和發熱門診感染病房接受搶救。每日,該院進行搶救的患者接近百人。

  之後,危重症患者轉入醫院重症監護病區;重症患者仍需後期持續救治的,轉到院內(nei) 的新冠重症綜合救治病區;生命體(ti) 征平穩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醫療照護的,如氧療、輸液等,轉到醫聯體(ti) 醫院進行後續治療;對於(yu) 生命體(ti) 征平穩,可以回家靜養(yang) 的,直接出院。

  2022年12月15日起,該院依托呼吸、急診、重症醫學、心血管、神經等專(zhuan) 科優(you) 勢組建綜合救治病區,疏解急診壓力。截至2022年12月26日,該院共開設綜合救治病區15個(ge) ,開放床位數538張,其中危重症監護床位69張,綜合救治病區累計收治重症患者527人。

  子夜借條

  淩晨1點15分,在相繼接進幾位新病人後,蔡繼飛撥通了總值班電話。

  “我們(men) 沒氧氣瓶了,監護儀(yi) 也沒有了,還有人進來,用不上設備,麻煩你……監護儀(yi) 能移動的就行,監測心率血氧……十台能有嗎?你們(men) 能給多少?能給多少給多少吧。”

  電話那頭回複,目前隻有一台。

  過了一刻鍾,鈴聲再次響起,通知他設備湊齊了。蔡繼飛從(cong) 一旁打印機紙盒裏抽了張黃色的單子,寫(xie) 下:

  “借條:急診搶救室借監護儀(yi) 十台。”

  隨著病人持續增多,急診科的人力、物資也捉襟見肘。

  在搶救室內(nei) ,有氧源的地方已全部接氧,沒氧源的床位接著氧氣罐;不夠的物資設備向後方求援,物資儲(chu) 備區幾張空置的病床,是從(cong) 其他科室借來的。

  比缺東(dong) 西更難應對的是缺人。隨著感染患者增加,醫務人員紛紛“陽”了,在非戰鬥性減員最嚴(yan) 重的時候,急診科一度隻剩下一位醫生,需要外部增援。現在,內(nei) 部幾乎已“陽”過一輪,急診減員有所緩解,而工作量是平時的三倍以上。

  診療工作沒有可削減的內(nei) 容,能削減的隻有休息時間——不吃、不喝、不上廁所。記者探訪急診的四個(ge) 多小時裏,在醫生辦公室內(nei) 發現了一個(ge) 橙子,很顯眼地“躺”在鍵盤旁,醫生來來回回使用電腦,橙子沒被碰過一次。

  郭樹彬介紹,針對現狀,朝陽醫院進一步加強了急診科醫護力量和資源周轉。目前,急診全體(ti) 醫護人員均在超負荷工作,所有醫護人員本著輕傷(shang) 不下火線的理念堅守崗位,醫院從(cong) 各專(zhuan) 科抽調有經驗的內(nei) 科醫生支援急診,保證每天的內(nei) 科診室從(cong) 3個(ge) 增加到6個(ge) ,盡量縮短患者的等候時間。

  總務處、物資器械中心通過積極協調氧氣瓶和急救設備,保證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質量和水平。針對急診科轉運床吃緊的問題,2022年12月22日上午,朝陽區衛健委緊急協調的3張轉運床、20張折疊床投入使用,該院緊急協調為(wei) 常營東(dong) 院區購置的10張轉運床,也已送至院本部使用。

  急診深夜不眠。

  晚上10點,有市民在分診台進行詢問時,一位醫務人員提醒,目前排隊人數較多,可能需要等待。在急診通道兩(liang) 側(ce) ,患者自帶行軍(jun) 床、輪椅、小馬紮,等待廣播裏叫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年輕人三人擠著一張輪椅,彼此陪伴著度過候診時間;有的老人戴著N95口罩、低著頭打盹。

  淩晨2點左右,記者從(cong) 急診離開。兩(liang) 個(ge) 護士剛剛在搶救室一角發現一台“落單”的監護儀(yi) ,慶幸地把儀(yi) 器收了起來;蔡繼飛和解雪飛在寫(xie) 病曆,8小時的班次還有1小時結束,之後會(hui) 有新的醫生交接。候診區仍可見行軍(jun) 床、輪椅、小馬紮,三個(ge) 年輕人在同樣的位置以同樣的姿勢等待,一人坐在輪椅裏,兩(liang) 人坐在扶手上。

  在急診科ICU病房,記者碰見了曾經支援武漢的醫生唐子人,他剛剛完成一名患者的收治。

  “我們(men) 希望大家能扛過去,我們(men) 有信心扛過去。”他說。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戴軒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