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清理校級科研機構 科研組織管理怎樣優化?
高校清理校級科研機構——
去除冗餘(yu) 之後,科研組織管理怎樣優(you) 化
本報記者 楊颯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03日 14版)
高校是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主陣地。過去十年間,高校科技力量為(wei) 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校級科研機構成為(wei) 高校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
然而,近期不少高校卻紛紛發布清理校級科研機構的通知,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清理校級科研機構釋放出何種信號?學校應如何更好地管理校級科研機構?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淘汰“僵屍”機構,減輕學校管理負擔
近期,湖北大學發布《關(guan) 於(yu) 清理校級文科研究機構工作的通知》,稱“為(wei) 規範我校校級文科研究機構的管理,進一步提高文科研究機構科研水平……學校決(jue) 定啟動校級文科研究機構清理工作。”
稍早前,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也在《關(guan) 於(yu) 開展校級科研機構優(you) 化調整和申報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對學校“校級非實體(ti) 科研機構進行整合優(you) 化調整和清理(含自然科學類、人文社會(hui) 科學類)”。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撤銷一批不符合要求的非實體(ti) 科研機構的同時,該校還明確,要新建一批聚焦前沿科學的非實體(ti) 科研機構。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郭英劍表示,清理校級科研機構的原因,應該從(cong) 其成立目的、運作情況等方麵分析。一般來說,成立科研機構大都是為(wei) 了促進學術發展,推進科研成果產(chan) 出,支持科研成果的技術轉化等。成立初衷往往是積極的。“但據我了解,一些校級科研機構在成立的時候,並沒有獲得學校的實質性支持,嚴(yan) 格說來屬於(yu) ‘三無機構’:無經費、無人員、無辦公場所,即學校不提供額外的經費支持,需要個(ge) 人去申請縱向或橫向科研經費;除了帶頭人外,沒有編製,所以無固定人員,全都是兼職;因為(wei) 無行政規劃,也難以配套專(zhuan) 門的辦公室或實驗室等。此類現象,在文科類科研機構中比較普遍。當然,也有一些科研機構,可能從(cong) 學校某個(ge) 部門或者機構負責人所在學院獲得少量的經費支持,但大都不長久,很難維持一個(ge) 科研機構的正常運轉。”
郭英劍補充道,從(cong) 相關(guan) 報道中可以看到,一些高校所清理的科研機構,大都處於(yu) 停運、負責人退休狀態等等。因此,應該屬於(yu) 正常的清理範圍。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也認為(wei) ,清理校級科研機構主要是把名存實亡的“僵屍”機構淘汰掉,減輕學校的管理負擔。“校級科研機構從(cong) 建立到發展,有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有的逐漸被淘汰走向消亡,都是可能發生的情況。”
張端鴻認為(wei) ,校級科研機構的優(you) 勝劣汰是高校優(you) 化科研組織管理的必然過程。一些校級科研機構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逐漸被淘汰了;也有一些校級科研機構建立以來隻是一個(ge) 空轉的平台,客觀上需要清理。建立常態化的校級科研組織動態管理機製是非常必要的,這意味著高校更加重視內(nei) 涵發展、高質量發展。
校級科研機構獲批不易,但管理考核標準不完善
清華大學科研院丁帆等學者曾梳理了清華大學校級科研機構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學校自主批建科研機構和聯合科研機構(學校以協議形式與(yu) 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建立的科研機構)。其中,自主批建科研機構分為(wei) 部委委托學校建立、根據學校戰略發展部署建立、學校頂層規劃布局建立、學校為(wei) 籌備政府批建科研機構建立四類。聯合科研機構則包括與(yu) 國內(nei) 企事業(ye) 單位或國(境)外企業(ye) 合作建立,與(yu) 國(境)外大學、研究機構或組織合作建立兩(liang) 類。
丁帆等學者認為(wei) ,校級科研機構的出現為(wei) 高校構建了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平台,開辟了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新途徑,也為(wei) 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及實現協同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發展道路。
那麽(me) ,高校校級科研機構的建立和清理是否有相關(guan) 規章製度可參考?
張端鴻指出,除了省部級平台、國家級平台有相應層麵的管理機製外,一般性的校級科研機構均歸屬學校內(nei) 部科研管理,其成立和清理主要依據學校科研機構管理辦法。按照通例,高校層麵會(hui) 出台校級科研機構管理條例或者辦法,由學校科研部門、機構或組織人事管理部門負責審核,重要的校級科研機構需要通過校長辦公會(hui) 議審議。
郭英劍介紹,對於(yu) 少數獲得學校經費支持的科研機構,高校一般都有考核指標;但是,對於(yu) 那些“三無機構”,高校通常並沒有具體(ti) 考核指標,所以,機構負責人的成果,一般都被認為(wei) 是科研機構的成果,以此作為(wei) 機構能否繼續存在下去的重要依據。當然,具體(ti) 的管理,各校有不同的方式,但大都歸科研處管理。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不少高校均出台了科研機構管理辦法,不僅(jin) 有設立要求,更有管理與(yu) 考評指標。
例如《上海師範大學科學研究機構管理辦法(修訂)》中提出的申報標準之一是“申報科學研究機構必須以學校相關(guan) 學科為(wei) 支撐,有明確的研究目標、研究任務、研究方向,以及相對穩定的建設規劃。”而在“管理與(yu) 考評”中明確規定,“校級科學研究機構建設周期為(wei) 四年。自批複日期起,四年建設周期結束,通過相關(guan) 績效考核可進入下一輪建設周期。績效考核的對象為(wei) 原科學研究機構的全體(ti) 成員。對連續兩(liang) 次考核不合格的科學研究機構,由主管部門報請主管校長批準後撤銷”。
張端鴻表示,校級科研機構是依托院係等教學科研組織建立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科研平台,也有少部分是完全獨立於(yu) 院係的。跟院係內(nei) 設的科研機構相比,校級科研機構或者其負責人一般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影響力,才能在學校層麵獲得審批。校級科研機構以學校層級的名義(yi) 麵向社會(hui) 各界拓展科研合作。而湧現一批活躍的校級科研機構,有助於(yu) 高校科研整體(ti) 活力和實力的提升。“校級科研機構管理比較靈活,有助於(yu) 形成較強的科研資源吸納能力。很多校級科研機構具有成長性,有些省部級平台、國家級平台也是從(cong) 校級科研機構成長起來的。”
郭英劍認為(wei) ,校級科研機構要想運轉良好,就必須認真對待。“現在的情況是,申請成立獲批不易,但成立之後,管理相對放鬆,很大程度上處於(yu) 自生自滅的狀態。”
清理機構的同時,更應多扶持有潛力的科研機構
丁帆等學者曾在《設立校級科研機構的必要性探討》一文中指出,校級科研機構的建立有助於(yu) 發展新興(xing) 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對高校學科建設及聲譽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表示,成立校級科研機構可聚集多方資源,突破傳(chuan) 統學科束縛,通過集中科研力量,避免人力、物力和科研資源的隱性浪費,控製科研成本,降低科研工作重複率,提高科研成果產(chan) 出率,拓展科研思路及方法,發展優(you) 勢學科、開拓新興(xing) 學科,擴大高校的科研與(yu) 學術影響力。
那麽(me) ,校級科研機構建立後,如何才能保證其長效運轉?
郭英劍認為(wei) ,首先需要學校投入,並認真加以管理。“既然批準機構成立,就應該有一定的經費投入,為(wei) 機構運轉提供必要的支持。相比於(yu) 為(wei) 科研機構提供充足編製、供給辦公場所,給予一定科研經費支持雖然也有難度,但存在較大可能性。當然,如果成立該科研機構的目的,是為(wei) 了以此為(wei) 學校爭(zheng) 取額外的科研經費,那另當別論。有了經費,即使沒有固定人員,也可以臨(lin) 時聘請工作人員,或者按照科研項目要求聘請人員,會(hui) 議室、實驗場所等空間也都可以自行租用,機構也就可以邁開正常運轉的第一步了。”
張端鴻指出,校級科研機構有效運行的關(guan) 鍵是人,機構成立後,核心成員是不是繼續在這個(ge) 平台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非常關(guan) 鍵。高校應當對校級科研機構建立動態監測和管理機製,著力培育一批充滿活力、具有影響力的校級科研機構。“我認為(wei) ,清理校級科研機構不應隻把關(guan) 注點放在‘淘汰後進’上,更要發現並扶持有潛力的科研機構乃至院係內(nei) 設科研機構,同時不斷優(you) 化管理。”
郭英劍表示,“從(cong) 我個(ge) 人的經驗來看,今天的文科科研機構比過去具有更大的作用與(yu) 價(jia) 值。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可以不局限於(yu) 學院較為(wei) 單一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學術資源,通過科研機構的形式,將不同學科不同專(zhuan) 業(ye) 的人員組織在一起,從(cong) 而進行學科中各專(zhuan) 業(ye) 與(yu) 其他專(zhuan) 業(ye) 的重組,形成文理交叉。這樣,一方麵可以促使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麵,可以為(wei) 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xi) ,達到擴展知識和創新思維的目的。”
他認為(wei) ,如果建設得較為(wei) 成功,校級科研機構完全可以在新文科背景下,發揮重要的紐帶作用。“對於(yu) 文科而言,已經到了科研機構轉型的關(guan) 鍵時期。利用整頓清理的時機,對其中的‘潛力股’給予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讓其在新文科背景下發揮文理交叉與(yu) 融合的時代作用。這比一味清理、淘汰,意義(yi) 要大得多。”(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