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公衛專家談疫情衝擊:壓峰、延峰、錯峰,“預防”是第一道防線

發布時間:2023-01-03 10:55:00來源: 新京報

  去年12月26日晚,國家衛健委宣布,將於(yu) 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cong) “乙類甲管”調整為(wei) “乙類乙管”,此外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wei)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而另一邊則是全國日漸嚴(yan) 峻的疫情形勢,多地迎來疫情高峰。

  “高峰”“爬峰”“峰值”等詞頻繁見諸媒體(ti) 。什麽(me) 是疫情高峰?哪些因素會(hui) 影響峰值?在沒有全員核酸檢測的情況下,如何統計預測感染規模?對即將到來的春運又將形成什麽(me) 樣的壓力?

  公共衛生專(zhuan) 家寧毅表示,取消全員核酸後,對疫情的判斷更強調“監測”,通過分析醫療機構、監測點、社區人群的調查數據等,是把方方麵麵的數據綜合在一起作出分析和綜合判斷。對於(yu) 即將到來的春運,寧毅擔憂“會(hui) 加劇低流行區域的疫情,而這些區域可能是醫療資源緊張的區域。”他表示,哪怕能降低10%或者20%的人員流動比例,對於(yu) 全國疫情傳(chuan) 播的控製都非常有用。

  “‘放開’後疫情防控工作更體(ti) 現公共衛生的技術,主要是去壓峰、延峰、錯峰。”寧毅認為(wei) ,在當下疫情傳(chuan) 播迅速的階段,有必要適度“點刹”,“壓低發病曲線”壓低第一波峰值並推遲峰值到來的時間。

  新京報:近期多地發布疫情通報提到疫情高峰即將到來,能不能介紹一下,在傳(chuan) 染病中,什麽(me) 情況可以叫做“達峰”?影響一個(ge) 地區病毒傳(chuan) 播峰值的有哪些因素?

  寧毅:嚴(yan) 格來說,“達峰”的定義(yi) 比較模糊,我的理解是它有不同的含義(yi) 。第一層含義(yi) 是從(cong) 新發陽性來看,當日新發陽性病例數最高的情況;第二層含義(yi) 是從(cong) 患病數量來看,有多少人正好處在感染的狀態(不包括已經恢複的人群),在某個(ge) 時間段正處於(yu) 感染的人群最多;第三層含義(yi) 是感染人群出現了症狀且有就醫需求,比如重症需要進入ICU的人群,在某一個(ge) 時點上累計的住院和重症人數最多醫療機構,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因應措施。

  影響一個(ge) 地區病毒傳(chuan) 播的峰值有很多因素,最主要的還是病毒的特性,還有其他因素,比如預防措施是否到位、疫苗的保護程度、傳(chuan) 染源人群的管理、人與(yu) 人交往的物理距離、人口密度、氣候溫度,人與(yu) 人交往的頻率等都可能影響峰值。比如現在冬天在北方的聚會(hui) 肯定選擇室內(nei) 密閉空間,這無疑會(hui) 促進病毒傳(chuan) 播。如果能夠做好壓峰、延峰和錯峰,就能把握控製疫情的主動權。

  新京報:現在不再提倡核酸檢測,陽性不上報的話,如何獲得科學的統計數據?感染規模和峰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寧毅:我們(men) 原來有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對了解感染規模和峰值是比較容易的,現在來說,更應該強調的是監測。

  通過參考不同的數據資源進行監測,比如各種人群的核酸檢測結果,也可能調查一些重點或者有代表性地區,包括邊遠地區或人群的健康情況來了解疫情現狀。目前來說,從(cong) 個(ge) 人的檢測轉移到對這個(ge) 疾病發生發展規模甚至病毒可能變異的監測上來,通過監測來預判疫情的發生發展情況。

  監測是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的方法學,數據的來源既有醫療機構的數據,有監測點的數據,也有各種人群的調查數據,是把上述方方麵麵的數據綜合在一起得到的基本的判斷,比如感染的規模、各種峰值和時間等,並做好應對工作。

  新京報:大眾(zhong) 主觀感受上這一波疫情似乎傳(chuan) 播非常快,形勢非常嚴(yan) 峻,你對此次疫情有哪些基本判斷?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

  寧毅:此次疫情發生在冬季,天氣寒冷容易誘發各種呼吸係統常見的疾病,很多疾病死亡率比較高發的季節,新冠病毒疊加很多疾病,會(hui) 更加嚴(yan) 重。從(cong) 這次疫情看,在一些區域疾病的傳(chuan) 播力、致病性、疾病症狀的表現與(yu) 以往都有非常大的不同,需要加以關(guan) 注和深入研究。

  新京報:第一波高峰裏有哪些數據指標是尤其需要關(guan) 注的?重症和死亡峰值與(yu) 感染峰值是否有時間差?

  寧毅:從(cong) 這次疫情看,在一些區域疾病的傳(chuan) 播力、致病性、疾病症狀的表現與(yu) 以往都有非常大的不同,關(guan) 注發病特點的同時,要關(guan) 注一係列的問題,包括發病之後的就醫、住院和重症等。一般來講,從(cong) 感染到有症狀就需要一到三天,發病之後,疾病有可能會(hui) 好轉或者加重,要是加重,還需要住院甚至惡化形成重症,這些都需要預判,同時小心翼翼來管理。從(cong) 群體(ti) 來講,不同人群感染也是有時間差的,比如醫護人員往往是直麵第一波感染的群體(ti) ,接下來像騎手快遞員之類需要與(yu) 多人打交道的行業(ye) 會(hui) 受到衝(chong) 擊,最後才傳(chuan) 導到與(yu) 外界接觸較少的老年群體(ti) ,老年群體(ti) 往往伴隨有基礎疾病,更容易誘發重症和死亡。

  新京報:你認為(wei) 該如何平穩度過峰值?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壓低或者推遲第一波峰值?

  寧毅:在公共衛生領域有一個(ge) 專(zhuan) 業(ye) 術語叫“壓低發病曲線”,我們(men) 現在非常有必要壓低有症狀的人群的曲線。當感染接近高峰的時候,就需要預防控製收緊一些,如果用開車來類比的話,就更形象,這種控製叫做“點刹”,就醫壓力大和感染速度很快的時候需要適當收緊,減緩流行。

  我們(men) 現在的情況就很需要“點刹”,比起一刀切的“死防”,現在的疫情防控其實更體(ti) 現公共衛生的技術。一套成熟的傳(chuan) 染病防控體(ti) 係無外乎“防治結合”,在2020年武漢疫情暴發初期,我們(men) 的重點是在“治”,後來講防治結合,有效地控製了疫情,在後來兩(liang) 三年時間,我們(men) 又將“防”追求到極致,眼下放開,將重點轉移到治療,但是,我認為(wei) 有必要重拾“預防”第一道防線,逐步放開。

  重拾“預防”第一道防線不是說回到以前那樣封控,而是從(cong) 個(ge) 人到機構的防護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同樣是戴口罩,我們(men) 是否做到了進入密閉場所都戴口罩?比如手不能接觸口罩表麵,我們(men) 是否能嚴(yan) 格遵守這些細節?從(cong) 機構來說的話,像一些酒吧、KTV、網吧等非必要的娛樂(le) 場所是不是可以有限度地開放?公共場所提供酒精消毒是否到位、公共場所的座位是否有間隔距離等等。

  其實很多國家的疫情防控都是放一放加踩刹車,一放一踩刹車,努力使得醫療資源能夠盡量從(cong) 容處理應對疫情。像日本的一些堂食餐廳就做得比較好,廚房工作人員和食客之間有一道透明的門簾,或者仍然保持隔位就座等等,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個(ge) 人和機構的防護措施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減慢發病速度的。

  新京報:臨(lin) 近年底,全國範圍內(nei) 即將迎來春運這樣的大規模人口流動,這是新冠疫情以來第一個(ge) 管控相對放開的春節,你認為(wei) 春節期間的疫情可能會(hui) 出現什麽(me) 變化?有沒有可能形成新的毒株?

  寧毅:春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下,疫情形勢一定會(hui) 更嚴(yan) 峻。有些地方已經過了感染高峰,比如已經感染了百分之七八十,這樣的區域可能受影響比較小;有的地方可能感染率比較低,醫療資源不充沛,人口大規模流動一定會(hui) 帶來新的感染高峰。病毒的變異一直沒有停止過,人口流動的速度會(hui) 影響病毒的迭代變化,春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一個(ge) 危險因素。

  新京報:你認為(wei) 目前可以為(wei) 即將到來的春運做哪些準備?

  寧毅:很多人可能三年或更久都沒有回家過年,想回家團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認為(wei) 我們(men) 要從(cong) 措施或者政策上加以引導,不鼓勵人群的大規模移動,哪怕能降低10%或者20%的人員流動比例,對於(yu) 全國疫情的控製都非常有幫助。春節期間,盡可能減少探親(qin) 訪友聚會(hui) 的頻率和人數,避免加劇疫情,也是對親(qin) 朋好友的保護。等到疫情徹底平息穩定下來,我們(men) 再徹底恢複常態。

  新京報:從(cong) 國外經驗來看,每一波疫情之後的趨勢是怎樣的?是否可能形成群體(ti) 免疫屏障?

  寧毅:每一輪感染之後,被感染人群一定程度可以獲得抗體(ti) 保護,對下一次疫情有預防作用。雖然時間久了之後,病毒也在不斷變異,也有人可能重複感染,但是整體(ti) 來說感染的幾率是越來越低的。

  也就是說,在第一輪感染的人群當中,在第二輪感染的會(hui) 比較少,慢慢趨於(yu) 一個(ge) 穩定的狀態。很多國家在剛放開的時候也是經曆了非常困難的時期。麵對像一場戰爭(zheng) 的疫情,我們(men) 如何用最小的代價(jia) 來結束這場戰爭(zheng) ,其實很講究戰略戰術技巧和細節的管理。

  至於(yu) 群體(ti) 免疫,目前的病毒傳(chuan) 播力非常強,群體(ti) 免疫屏障是很脆弱的,也很難通過疫苗建立群體(ti) 免疫阻斷傳(chuan) 播,在當下,很難像脊髓灰質炎那樣通過疫苗來完全阻斷傳(chuan) 播,這在當下很難實現。

  新京報:境外有報道稱新冠正在成為(wei) “風土病”,什麽(me) 是風土病?這會(hui) 是新冠的發展趨勢嗎?你怎麽(me) 看?

  寧毅:“風土病”可能指局部流行吧。內(nei) 地很少使用這個(ge) 概念,香港會(hui) 說得多一些。放開後的第一波都比較困難,疫情防控要講技術技巧,不能如泄洪一般。我認為(wei) 經過這一波疫情之後,國內(nei) 如果再流行也將是小範圍傳(chuan) 播,也是衰減地波動。

  新京報:為(wei) 什麽(me) 新冠並沒有像2003年SARS一樣消失?未來我們(men) 應該如何與(yu) 新冠長期共處?

  寧毅:病毒遠遠比我們(men) 想象的複雜和狡猾,2003年SARS為(wei) 什麽(me) 會(hui) 消失至今是一個(ge) 謎,我們(men) 期待新冠病毒能像2003年SARS一樣消失,但從(cong) 現在來看不大可能。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我們(men) 還有很多技術手段可以依賴,比如疫苗和藥物。如果未來出現更有效的疫苗,我們(men) 也許也能像天花、脊髓灰質炎、麻疹這些重大傳(chuan) 染病一樣控製下來;或者出現非常有效的特效藥,即使發病了也能很快治好,不再成為(wei) 威脅。疫苗是“防”,藥物是“治”,我們(men) 在防治兩(liang) 端都缺乏特效的武器,僅(jin) 僅(jin) 有一定效果,但是新冠病毒始終存在,有很多複雜的特點,有其確定性,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始終尋找這個(ge) 防與(yu) 治的平衡點,積極麵對和解決(jue) 問題,保護好人民健康。

  (新京報記者 李照 新京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