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以生態之美成就綠色發展優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聚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精準謀劃,科學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厚實舒美的綠色屏障。
12月21日,省政府與(yu) 中林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組建區域合作平台公司、國家儲(chu) 備林建設、中部木材城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山西省綠色低碳標杆示範建設、構建山西省生態多元化補償(chang) 機製等六個(ge) 領域開展合作,必將推動全省林碳產(chan) 業(ye) 體(ti) 係向更高層次邁進,助力我省高質量發展。
聚焦國家戰略擴增量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係統。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要堅持係統觀念,注重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我省始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以生態省建設為(wei) 牽引,以“三長”製為(wei) 抓手,以科學綠化為(wei) 遵循,統籌“全生態”治理,全力構建生態大動脈,按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快車鍵。
在永和縣黃河沿線的山坡上,國槐、油鬆、黃櫨、山桃等喬(qiao) 灌木為(wei) 昔日的荒坡披上彩衣,百花迎春、綠葉護夏、紅葉映秋的美景,時時處處皆可入畫。
林草興(xing) 則生態興(xing) 。紮實的綠化工作使我省生態功能日漸完備、生態底色愈加濃厚、生態根基更加牢固。2013年—2021年,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4164.76萬(wan) 畝(mu) ,防沙治沙工作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實施亞(ya) 高山草甸保護修複、退化草地改良等生態修複工程,2020年底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省8個(ge) 縣被命名為(wei)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4個(ge) 縣被命名為(wei) 國家“兩(liang) 山”基地。
我省將生態保護修複與(yu) 資源節約集約相銜接,實施汾河中上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重點城市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複、三個(ge) 批次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曆史遺留礦山生態修複治理以及土地整治等生態保護和修複項目,創新露天煤礦準入、臨(lin) 時用地還地等長效機製,製定全省綠色礦山建設評價(jia) 指標,150座礦山達綠色礦山標準,位居全國前列。
太原市杏花嶺區采用生態經濟型與(yu) 生態景觀型修複融合,創新“卸荷降坡、修築馬道、噴播灌草、固土保水”邊坡治理及“客土覆蓋、科學整地、林草融合、景觀異質”生態修複技術路線,使得太鋼東(dong) 礦露天礦礦區由生態脆弱區轉變成生態良好區。
協議提到,中林公司要支持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修複治理和全省礦山修複治理,在黃河流域投資建設菌草種植全國示範區。今後,我省通過擴綠複綠實現“量的突破”,綠色版圖中的林草資源將更為(wei) 豐(feng) 盈。
堅守生態底線優(you) 存量
冬日的長治上黨(dang) 區陶清河濕地,金黃的蘆葦隨風搖曳,白骨頂雞、白天鵝、綠翅鴨等鳥類或在空中盤旋飛舞,或在水中嬉戲覓食,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駐足拍照。
生態環境保護需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才能有效保障和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一直以來,我省強化頂層設計,探尋適合自身特點的機製,按照“保護發展並重,堅守生態底線”原則,綜合施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41萬(wan) 平方公裏,實施依法保護、係統保護、重點保護,著力築牢生態保護根基。頒布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省禁牧輪牧休牧條例等一係列法規,推動2100多萬(wan) 畝(mu) 天然林得到休養(yang) 生息,5800多萬(wan) 畝(mu) 永久性公益林得到立法保護。出台《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複與(yu) 保護條例》,汾河流域生態修複與(yu) 保護首次上升到法律保護層麵。2020年6月,汾河流域國考斷麵全麵退出劣V類,2021年全部提升到IV類水質以上,2022年上半年亞(ya) 類及以上斷麵比例達52.4%,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建立保護地體(ti) 係強化生態保護精度。我省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優(you) 化生態空間和保護格局,建設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ti) 係,以旗艦物種及珍稀瀕危物種為(wei) 重點強化棲息地和原生境修複,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強化監督專(zhuan) 項行動,提升生態保護成效。88%的野生動物種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華北豹數量明顯增加,成全國最多的省份;30餘(yu) 種植物、17種鳥類在我省有了新分布和新紀錄,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域不斷擴大,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我省堅持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出台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ti) 係和保護修複保障機製,啟動省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
激發產(chan) 業(ye) 潛能提質量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我省多渠道創造生態產(chan) 品,多角度探索生態經濟轉化模式,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做好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在全國率先頒布經濟林發展條例,大力發展林草產(chan) 業(ye) ,逐步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互促共榮。2012年—2021年,全省林草產(chan) 值由311億(yi) 元提高到600多億(yi) 元。
稷山縣依托我省唯一一家林木(花卉)專(zhuan) 類公園——稷山國家板棗公園,以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為(wei) 引擎,借力產(chan) 品區域優(you) 勢,成立板棗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精心打造板棗特色品牌,延伸產(chan) 業(ye) 鏈,多渠道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全鏈條產(chan) 業(ye) 增值效益不斷顯現。我省啟動國家級森林康養(yang) 試點建設,打造森林體(ti) 驗基地、養(yang) 生基地等。2021年,全省國家級森林康養(yang) 試點達98家,森林旅遊人數2200萬(wan) 人次。陵川縣丈河村十幾年前還是個(ge) 窮山坳,如今依托深厚的生態底蘊,建設南太行森林康養(yang) 慢生活休閑度假村,開發森林南北康養(yang) 穀、中藥養(yang) 生穀。這一綠色產(chan) 業(ye) 讓該村外出謀生的村民都返鄉(xiang) 工作,收入更是翻了幾番。
協議提出,“增加活立木蓄積量,增加森林生態係統碳匯能力”,“通過林草業(ye) 碳普惠體(ti) 係建設,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等方式支持鼓勵全民參與(yu) 林草碳匯行動”。我省率先對2017年—2020年生態扶貧項目營造符合開發條件的生態林進行碳匯項目開發,探索形成資源型省份全省域森林碳匯開發機製,充分釋放森林資源的經濟價(jia) 值;嚴(yan) 格落實能耗“雙控”,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山西行動,優(you) 化配置碳排放空間資源,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ge) 履約周期中,我省履約率達99.68%,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我省將繼續推動“生態”和“發展”兩(liang) 條底線交融、互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wei) 藍圖精準施工,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生態山西,綠色發展,潛力無限。(記者張麗(li) 媛 程國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