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節前中介躁動 “轉貸降息”生意再抬頭

發布時間:2023-01-05 16:53:00來源: 北京商報

  沉寂了一段時間,“轉貸降息”的生意再次火熱了起來。1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一些不法中介再次抬頭,通過社交媒體(ti) 狂推“轉貸降息”置換模式,並打出銀行開門紅、春節前政策優(you) 惠等旗號吸引用戶的目光。跟著中介隨便走走流程就能省下數十萬(wan) 元利息?“轉貸降息”究竟合法嗎?還存在哪些風險隱患?

  中介借機“重出江湖”

  近段時間以來,“轉貸降息”的生意再次被炒熱,不少中介以節前政策利好、可為(wei) 用戶節省大筆利息為(wei) 由,誘導用戶提前結清5%、6%以上年利率的房貸,再辦理利率較低的貸款進行置換。

  “年底政策好福利,需要置換高利率房貸的看過來!”湖北地區一位中介曬出了轉貸結息省錢方案,以貸款金額100萬(wan) 元、還款方式等額本息為(wei) 例,若購房按揭貸款期限為(wei) 30年,年利率為(wei) 5.88%,月還款金額為(wei) 5918.57元,總支付利息為(wei) 113.06萬(wan) 元。

  而通過置換後的低利率貸款還款期限變為(wei) 20年,年利率為(wei) 3.9%,月還款金額為(wei) 6007.24元,總利息為(wei) 44.17萬(wan) 元。“雖然置換後月還款金額多了一些,但是用戶可以少還68.89萬(wan) 元,3.9%也隻是保守利率,目前最低可以做到3.5%。”這位中介說道。

  北京地區的中介也曬出了“轉貸降息”的優(you) 惠政策,一位中介直言,“目前銀行開門紅,政策都比較寬鬆,現在抵押貸利率最低可以做到3.5%,而2022年置換的利率為(wei) 3.95%。可置換的銀行產(chan) 品全稱為(wei) 經營性抵押貸款,這樣的低利率必須依托經營貸做抵押貸款才可以拿到”。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經營類貸款利率整體(ti) 走低,不少中介便借著政策便利力推“轉貸降息”方式。在調查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類業(ye) 務辦理的流程大同小異,主要為(wei) 收取用戶材料、銀行下發批複、簽約、抵押、開卡、放款、還款。更有中介坦言:“用戶不用跑銀行辦理,全部流程均由我們(men) ‘一條龍’服務。”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ye) 高級谘詢顧問蘇筱芮表示,“轉貸降息”生意再抬頭的主要原因為(wei) ,一方麵,近年來銀行類機構對小微企業(ye) 的支持力度加大,通過各類減費讓利等方式為(wei) 小微主體(ti) 進行“滴灌”,使得小微融資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另一方麵,部分個(ge) 人主體(ti) 在曆史房貸業(ye) 務中所承擔的利率確實高於(yu) 當前,且近兩(liang) 年個(ge) 人債(zhai) 務壓力有所上升,因此,聞風而動的中介瞄準了這部分所謂的“客群”,教唆這部分人來“吃利差”。

  墊付“過橋資金”風險難測

  跟著中介隨便走走流程就能省下數十萬(wan) 元的利息?這樣的方式讓不少用戶動心,尤其是有房貸壓力的購房者。李錚錚(化名)便是眾(zhong) 多購房者中的一位,她名下有一套2019年購入的房產(chan) ,房貸為(wei) 150萬(wan) 元,彼時購入時的年利率為(wei) 5.3%,受疫情影響,薪資有所減少,每個(ge) 月的房貸壓力讓她喘不過氣。

  通常情況下,銀行發放的經營貸款,對象一般為(wei) 企業(ye) 、企業(ye) 主或個(ge) 體(ti) 工商戶,主要用於(yu) 滿足個(ge) 體(ti) 工商戶或小微企業(ye) 的臨(lin) 時性周轉資金需求。那麽(me) 中介又是如何暗箱操作讓沒有經營資質的用戶成功拿到貸款的呢?

  一位中介介紹稱,“沒有經營資質的用戶我們(men) 主要有三種解決(jue) 方式,第一種是辦理營業(ye) 執照,需要等待3個(ge) 月的時間才能申請貸款;第二種是過戶公司法人,這種方式不需要等待,立刻就能申請貸款;第三種是做消費性抵押貸,這類方式的年利率在4.25%,而且貸款額度較低,目前暫不推薦。服務費收取做抵押貸金額的1%-1.5%,辦理營業(ye) 執照的費用由用戶自行負擔”。

  雖然整個(ge) 過程均由中介“一條龍”服務,但最重要的一點不容忽視,在申請低利率貸款之前,用戶需要提前結清所有房貸,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問題,大多數中介會(hui) 提供過橋資金服務。北京地區一位中介稱,“以過橋資金50萬(wan) 元為(wei) 例,借款一天的費用是750元,等銀行審批了低利率貸款之後再歸還過橋資金”。

  殊不知,此類操作隱藏著各類風險隱患。博通分析金融行業(ye) 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轉貸降息”本身就是違規的存在,屬於(yu) 虛假借貸,最後可能影響房屋本身的歸屬,其次,監管一直在嚴(yan) 查經營貸或者消費貸資金流入房市。最後,在辦理過程中可能會(hui) 導致用戶個(ge) 人信息泄露,被發現後還有可能影響個(ge) 人征信記錄。對銀行來說,應嚴(yan) 查資金流向,監管應明確出台相關(guan) 法律法規嚴(yan) 打中介行為(wei) ,聯合其他部門一起嚴(yan) 打。

  對購房者來說,此類“轉貸降息”實際上就是“以貸還貸”。蘇筱芮進一步指出,借新的貸款項目,貸出來的資金去還舊的項目,風險往往會(hui) 出現在“借新”這部分,通常來講,房貸業(ye) 務擁有明確的抵押物及透明的貸款利率,購房者甚至不需要中介就能自行備齊資料向銀行申請,而小微貸款所涉的抵押物、提交資料以及所能獲取的貸款利率存在更為(wei) 複雜的流程和多變的情況,一些中介會(hui) 利用其中的信息不對稱來欺騙購房者,例如慫恿購房者申請資料造假,誘稱能夠獲取更低的貸款利率等,把所有風險轉嫁至購房者後從(cong) 中坐收漁利。

  應納入司法打擊範疇

  近年來,經營貸、消費貸資金流入樓市、股市的情況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便是中介在背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日,銀保監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警惕不法貸款中介誘導消費者違規轉貸的風險提示》表示,不法中介宣稱的可以提供辦理各項證件、材料的服務,“幫助”消費者申請貸款,其實是通過偽(wei) 造流水、包裝空殼公司等手段獲得申請經營貸資格,此行為(wei) 涉嫌騙取銀行貸款,消費者甚至可能會(hui) 被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銀保監會(hui) 指出,不法中介為(wei) 謀取非法利益,往往慫恿消費者使用中介的過橋資金償(chang) 還剩餘(yu) 房貸,並從(cong) 中收取墊資過橋利息、服務費、手續費等各種名目的高額費用,消費者“轉貸”後的綜合資金成本可能高於(yu) 房貸正常息費水平。即使最終申請經營貸失敗,消費者仍將被中介要求承擔上述各項高額費用,同時還將承擔高息過橋資金的還款壓力。

  “銀行必須對借款主體(ti) 資質進行交叉驗證。”一位銀行人士表示,“銀行不能向無實際經營的空殼個(ge) 體(ti) 工商戶、企業(ye) 發放經營用途貸款。此外,用戶若偽(wei) 造經營資料、經營流水騙取銀行貸款,情節嚴(yan) 重的將被司法機關(guan)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銀行同時也會(hui) 要求用戶限期還清所有貸款。”

  防範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需要多方合力。蘇筱芮指出,不法中介往往不屬於(yu) 持牌機構,也可能不屬於(yu) 金融機構的合作方,因此在管轄與(yu) 打擊上的力度較持牌機構來說有所欠缺。建議從(cong) 司法層麵明確這類行為(wei) 的定義(yi) 及範圍,將幫助、教唆、誘導個(ge) 人借款的相關(guan) 行徑納入司法打擊範疇以震懾市場,例如參照基於(yu) 傳(chuan) 統共犯理論提出的“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來定義(yi) 不法中介的行為(wei) ,對於(yu) 主觀故意、擾亂(luan) 金融市場正常秩序並實施幫助作假、教唆的中介予以嚴(yan) 厲司法打擊。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