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闡述“最初中國”圖景:海納百川、務實創新、傳承發展
中新社太原1月6日電 (高雨晴 胡健)何為(wei) “最初中國”?“最初中國”在哪裏形成?第五屆山西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雲(yun) 上文博會(hui) )6日正在進行,其間舉(ju) 行的係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hui) 客廳”講座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基於(yu) 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及近年來考古新發現,為(wei) 公眾(zhong) 闡釋“最初中國”圖景。
陶寺遺址位於(yu)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麵積400多萬(wan) 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從(cong) 1978年首次發掘至今,陶寺遺址陸續發掘出城牆、宮殿區、大型宗教禮製建築、王陵區、管理手工業(ye) 作坊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cang) 儲(chu) 區和普通居民區。
“以陶為(wei) 伴,以寺為(wei) 家”。從(cong) 博士時期的田野考古實踐,到工作後紮根陶寺,對於(yu) 高江濤來說,其考古生涯是從(cong) 陶寺開啟的。此次講座中,他將自己紮根陶寺18年之久的考古曆程進行研究和梳理,分別從(cong) 本意“中國”、“國家”形成、共識“地中”、“最初中國”、最初中國的圖景進行闡述和介紹。
高江濤說,“最初中國”的形成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內(nei) 容,本意的“中國”為(wei) 四方“地中之國”,最初中國存在著文化母體(ti) 孕育中的“中國”、誕生了的“中國”、不斷發展的“中國”等不同曆史進程中的新形態。
高江濤指出,“最初中國”與(yu) 晉南關(guan) 係密切,從(cong) 政治實體(ti) 的角度,說明陶寺都邑還要早於(yu) 著名的二裏頭都邑約300年。同時,他闡明“中國”一詞,出現在堯舜禹時代,最初指的就是“晉南”這塊地方,這裏曾保留了遠自7000年前到距今2000餘(yu) 年前的文化傳(chuan) 統,是中華民族總根係中的“直根”。
此外,高江濤解釋了陶寺文明呈現的“最初中國”圖景中的精神內(nei) 核。即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漢、甘青、江浙等區域文化的互動碰撞和文化融合中,出現在陶寺的早期國家,具有海納百川、務實創新、傳(chuan) 承發展的特質,這正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精神標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