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學生來了,小城市準備好了嗎

發布時間:2023-01-09 10:09:00來源: 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日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與(yu) 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社會(hui) 藍皮書(shu) :2023年中國社會(hui) 形勢分析與(yu) 預測》。藍皮書(shu) 指出,2022年,麵對嚴(yan) 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不斷反複的疫情,中國勞動就業(ye) 仍然保持了總體(ti) 穩定的態勢。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ye) 的大學生占比呈上升趨勢。

  雖然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ye) 的大學生比例呈上升趨勢,但總的來看還是較小的。以這份報告的數據為(wei) 例,2021年想去北上廣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4.1%,想去二線省會(hui) 城市或經濟較為(wei) 發達的非省會(hui) 城市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9.27%,合計超過70%,說明大部分學生依然傾(qing) 向於(yu) “傳(chuan) 統”大城市。當然,此起彼伏的趨勢已經隱然可見,願意去大城市的學生占比近些年確實在下降。

  這本身也屬正常。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抬升,一定會(hui) 改變群體(ti) 的求職意願。這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大學生自身的選擇也受這種規律調節。未來,如果生活成本反轉,或是大城市的回報率提高,大學生的選擇也可能轉變。

  無論大學生選擇北上廣、省會(hui) 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有一個(ge) 基本事實在短期內(nei) 是改變不了的,即大部分大學還是在一、二線城市。改變大學布局恐怕不會(hui) 像大學生更換就業(ye) 地那麽(me) 容易,目前也沒看到具體(ti) 的趨勢。這也意味著,大部分學生接受的教育內(nei) 容、形成的社會(hui) 關(guan) 係、養(yang) 成的思維模式都來自一、二線城市。

  而這也將是三、四線城市麵臨(lin) 的挑戰,他們(men) 能不能接住這些大學生?從(cong) 各地頻出的“搶人”政策來看,小城市對大學生無疑是歡迎的。那麽(me) 問題來了,小城市所提供的生活空間與(yu) 工作環境,能不能與(yu) 大學生熟悉的大城市基本呼應呢?能不能形成與(yu) 大城市大體(ti) 同構的運轉和管理模式?這將決(jue) 定這些大學生能不能舒適地融入當地環境,能不能真正成為(wei) 本地人。

  其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軟環境區別,大概也不外乎是講究契約還是人情,更趨向於(yu) 陌生人社會(hui) 還是熟人社會(hui) 。經曆了高考,離鄉(xiang) 背井來到大城市的青年更習(xi) 慣大城市裏相對公平的環境。小城市如果不能在一些規則塑造上向大城市靠攏,恐怕多少會(hui) 令大學生缺乏歸屬感,對自己的人生選擇也難免有一種受挫的滋味。就好像曾經的“逃離北上廣”,沒過多久又變成了“逃回北上廣”,選擇三、四線城市的大學生,一段時間後不會(hui) 再遷徙嗎?這恐怕也很難說。

  大學生選擇三、四線城市,是主客觀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於(yu) 求賢若渴的三、四線城市來說,還是應當做好準備,有誠意地去迎接這些大學生。大學生的到來給城市帶來了機會(hui) ,可見層麵就是就業(ye) 人口、智力資源等,不可見層麵則是邏輯的改變,為(wei) 了吸引、留住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小城市也得走向年輕化和都市化。後者,或許更是一筆有長遠意義(yi) 的財富。

  (作者:夏妍,係媒體(ti) 評論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