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朱然墓:三國名將遞上“名片”

發布時間:2023-01-10 15:3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重返三國現場 朱然墓:三國名將遞上“名片”

  在群星璀璨的三國英雄中,東(dong) 吳大將朱然的知名度並不算高。而且由於(yu) 曆史上有過擒關(guan) 羽的事跡,朱然在後世演義(yi) 小說中的形象也不太正麵,《三國演義(yi) 》甚至虛構他在夷陵之戰中被趙雲(yun) 一槍刺死。然而,就在1700多年後,安徽馬鞍山一座神秘大墓被打開。朱然,這位早已塵封於(yu) 曆史的三國將軍(jun) ,重返人們(men) 的視野。

  馬鞍山位於(yu) 長江下遊東(dong) 岸,距離南京僅(jin) 50多公裏。這裏有孫策渡江之地牛渚磯,曆來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馬鞍山市雨山南麵有一個(ge) 小土岡(gang) ,當地人稱之為(wei) 馬營岡(gang) ,相傳(chuan) 曾是東(dong) 吳軍(jun) 隊牧馬的場所。

  1984年6月初,馬鞍山市滬皖紡織聯合開發公司擴建倉(cang) 庫,在這片小土岡(gang) 上意外發現了一座磚室墓。考古人員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曆時15天。令人驚喜的是,這座大墓的墓主人身份很快就浮出水麵,他就是三國東(dong) 吳左大司馬、右軍(jun) 師朱然。

  在墓葬考古中,破解墓主人身份之謎是公眾(zhong) 最為(wei) 關(guan) 心的事情,同時也是考古工作者麵臨(lin) 的難關(guan) 。朱然墓之所以能夠被迅速“破案”,是因為(wei) 墓中出土了寫(xie) 有朱然名字的木刺和木謁。

  刺和謁是寫(xie) 有主人身份與(yu) 姓名的竹木簡牘,類似於(yu) 現在的名片。謁稍寬,在西漢已經廣泛使用,刺則開始流行於(yu) 東(dong) 漢至三國。當時的官吏、文士互相拜訪,要先在門口將自己的名刺或名謁遞給侍者通報,主人閱後,才決(jue) 定是否接見,以及用什麽(me) 禮節接待。另一種情況是在慶賀、問疾等禮節交往中,拜訪者將名刺或名謁置於(yu) 禮品之中,以表心意,這又有些像現在的賀卡。謁使用場合較為(wei) 正式,刺使用場合相對隨意一些。

  朱然墓出土14枚木刺、3枚木謁。木刺長約24.8厘米,寬3.4厘米,正麵直行墨書(shu) “弟子朱然再拜 問起居 字義(yi) 封”“丹楊朱然再拜 問起居 故鄣字義(yi) 封”等字樣,字體(ti) 隸中帶楷;木謁長約24.8厘米,寬9.8厘米,正麵頂端中央墨書(shu) “謁”字,右起直行墨書(shu) “持節右軍(jun) 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楊朱然再拜”字樣,這些信息都與(yu) 史書(shu) 記載朱然的籍貫、官職契合。

  據考古發現,在墓中放置木製名刺,可能是東(dong) 吳時期流行的陪葬習(xi) 俗,在湖北武昌鄭醜(chou) 墓、湖北鄂州史綽墓、江西南昌高榮墓均有木刺出土,而木謁則是朱然墓首次發現,同期北方的魏晉墓中則尚未發現。

  朱然,字義(yi) 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的舅舅朱治早年跟隨孫堅起兵,是東(dong) 吳政權資曆最老的臣僚之一。朱然原姓施,因過繼給朱治而改姓朱,他從(cong) 小與(yu) 孫權同窗讀書(shu) ,關(guan) 係十分親(qin) 密,最終官至左大司馬、右軍(jun) 師,在東(dong) 吳軍(jun) 界是僅(jin) 次於(yu) 陸遜的二號人物。朱然於(yu) 赤烏(wu) 十二年(249年)去世,享年68歲,孫權為(wei) 之素服舉(ju) 哀。

  朱然墓是一座前帶階梯形墓道的雙室墓,坐北朝南,前室與(yu) 後室之間不設通道,僅(jin) 以墓壁相隔。前、後室中各放置一具黑漆棺木,因在地下埋葬已久,呈淺栗褐色,後室墓棺較大。推測前室為(wei) 朱然一位妻妾的棺木,後室為(wei) 朱然棺木。

  朱然墓受過盜墓者的盜擾,但依然保存了140多件隨葬品,包括漆器、木器、青瓷、陶器和大量銅錢。其中漆器的數量相當多,約80多件,這批漆器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如案、盤、盒、勺、槅、盒、壺、羽觴、憑幾等。有的仍在現代生活中可見,比如漆槅就類似於(yu) 大食堂吃飯所用的餐盤,方便將不同的食物分區盛放;有的則已經離我們(men) 的生活遠去,比如憑幾,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都是席地而坐,坐累了就會(hui) 倚靠在憑幾上小憩,而在唐代以後,高背椅子開始廣泛使用,憑幾就被淘汰了。

  朱然墓出土文物有4件因為(wei) 極其名貴稀有,被列入我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漆木屐、貴族生活漆盤、彩繪季劄掛劍圖漆盤、犀皮黃口羽觴。

  朱然墓出土有一對珍貴的漆木屐,縱8厘米,橫20.5厘米,高0.3厘米,重50克。據文獻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穿木屐的曆史。《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wei) 之,而施兩(liang) 齒,可以踐泥。”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地麵經常泥濘不堪,穿著木屐可以提升鞋底與(yu) 地麵的距離,從(cong) 而保持腳部的潔淨。

  東(dong) 漢末年,木屐已經十分風靡,《後漢書(shu) ·五行誌》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木屐甚至還應用於(yu) 軍(jun) 事。司馬懿在五丈原追擊蜀軍(jun) ,但由於(yu) 關(guan) 中地區地麵有很多蒺藜,司馬懿讓軍(jun) 士兩(liang) 千人穿上平底無齒的木屐來吸附蒺藜,為(wei) 後麵的大軍(jun) 掃清障礙。魏晉以後,名士常以著木屐為(wei) 時尚。朱然墓出土的木屐證實,在三國時期,穿著木屐就已經是貴族生活中的流行時尚,這一習(xi) 俗很可能通過東(dong) 吳活躍的航海活動而傳(chuan) 播到日本等域外國家。

  1996年9月,在朱然墓西南30多米處,考古人員又發現四座磚室墓,據考證為(wei) 朱然家族墓,推測可能為(wei) 朱然養(yang) 父朱治或朱然之子朱績(施績)之墓,其中出土的青瓷羊造型優(you) 美,釉色瑩潤,是東(dong) 吳越窯的精品之作。

  如今,朱然墓已建成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向公眾(zhong) 開放。朱然生前應該不會(hui) 想到,他的家人將“名片”投入墓中這個(ge) 細微的動作,讓他在千年以後成為(wei) 屈指可數的能夠被後人“看見”的三國名將。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hui) 會(hui) 員)

  中國青年報

  2023年01月10日 11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