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送技到地頭,增收有盼頭

發布時間:2023-01-10 15:5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1月3日,在位於(yu) 秦嶺南麓的陝西省安康市瀛湖鎮,枇杷樹層層疊疊,黃色小花點綴其間,空氣中飄散著陣陣幽香。

  “得把多餘(yu) 的花剪掉,才能保證今年的果子大、產(chan) 量高。”科技特派員、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教授魯周民在枇杷樹間一邊剪花,一邊講給身邊的老鄉(xiang) 聽。

  “魯教授把技術要領編成順口溜,手把手教我們(men) 。”王岩村枇杷種植大戶郭國戰說,魯周民年年上門給自家枇杷樹做修剪示範,“這樣長出的果子一顆能有一兩(liang) 重,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約29萬(wan) 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第一線。他們(men) 入鄉(xiang) 村、進田野,送技到地頭,把科技致富的種子播撒在廣袤沃土中,實現了對全國近10萬(wan) 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ye) 帶動全覆蓋,讓農(nong) 民增收有了新的盼頭,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孕育新的希望。

  送服務,破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技術難題

  1999年,科技特派員製度從(cong) 福建省南平市起步,後來逐漸在全國推開。

  2002年,科技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等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2004年,科技部、原人事部擴大科技特派員試點範圍;2012年起,科技特派員工作先後多次被寫(xie) 入中央一號文件……科技特派員製度從(cong) 地方實踐,一步步上升到國家行動,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浙江農(nong) 林大學校長沈希表示,科技特派員製度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大量適用人才、技術對接三農(nong) 、服務三農(nong) ,直接破解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程中麵臨(lin) 的諸多技術難題。

  枇杷是安康當地的特色水果。為(wei) 了讓這個(ge) 土生土長的果品有更好的品質,2012年,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在關(guan) 廟鎮建立了55畝(mu) 試驗示範園。魯周民既是示範園的首席專(zhuan) 家,又是陝西省科技特派員,他每年都會(hui) 為(wei) 周邊果農(nong) 送去科技服務。

  “剛擔任科技特派員時,我工作很‘閑’,周圍村民很少來找我。”在魯周民看來,能否當好科技特派員,最關(guan) 鍵還是取決(jue) 於(yu) 能否給農(nong) 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這需要我們(men) 主動深入田間地頭,以最快速度解決(jue) 農(nong) 民遇到的實際問題,實現豐(feng) 產(chan) 增收。”

  轉機發生在2016年。一場多年不遇的極端寒潮,使枇杷樹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當時個(ge) 體(ti) 較大的枇杷幼果全部受凍,但由於(yu) 其生長特性,短時間內(nei) 受凍幼果並沒有表現出症狀。擔心村民會(hui) 疏除未受凍的小個(ge) 體(ti) 幼果、保留已受凍但未顯現症狀的大幼果,魯周民在大年初八就趕回關(guan) 廟鎮,通知所有枇杷種植戶停止疏果,村民們(men) 半信半疑地停止了操作。等到天氣回暖,受凍大果紛紛掉落時,村民們(men) 徹底信服了魯周民。

  11年來,魯周民一年有1/3的時間在安康市的田間地頭,他以疏花疏果和套袋技術為(wei) 突破口,使種植戶當年就可見到實效。在他的技術幫扶下,“瀛湖枇杷”於(yu) 2019年獲批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產(chan) 品。

  科技特派員一頭連接科技、一頭連接生產(chan) ,為(wei) 農(nong) 業(ye) 企業(ye) 提供細致周到的技術指導。

  “倉(cang) 庫裏還有大批菌包不知道怎麽(me) 處理。”3年前,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秀娟剛被選派到福建容益菌業(ye) 當科技特派員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受疫情影響,過去常來收購廢菌包的有機肥工廠不得已中斷了合作,這讓日產(chan) 菌包3萬(wan) 袋的企業(ye) 著實頭疼。“廢菌包就堆在那兒(er) 生蟲子,汙染環境又浪費資源。”回想起當時場景,容益菌業(ye) 有關(guan) 負責人繆雯皺了皺眉。

  陳秀娟先將菌渣取回實驗室,研究分析發現其富含蛋白質、還原糖等營養(yang) 物質,如果隻是漚肥用,利用率太低。“一噸菌渣的回收價(jia) ,也就一兩(liang) 百元,更多時候還要企業(ye) 自己花錢處理,我就想著能不能把菌渣應用在蔬菜的無土基質栽培上。”陳秀娟回憶說。

  經過她的多次試驗,菌渣利用取得新突破。通過注入“科技配方”,廢菌包可用於(yu) 繡球菌的二次栽培和蔬菜的無土栽培。截至目前,廢菌包二次循環利用技術累計推廣應用700多萬(wan) 袋,節約成本超過350萬(wan) 元。

  陳秀娟是奮戰在福建農(nong) 業(ye) 戰線上的科技特派員之一。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製度的發源地,福建大力培育和挖掘各領域優(you) 秀人才,造就了一批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助力產(chan) 業(ye) 升級。

  近年來,福建以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製度為(wei) 抓手,著力推動科技特派員的服務領域從(cong) 一產(chan) 拓展到二產(chan) 、三產(chan) 。據統計,全省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62369人次,全年在一線開展服務的各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wan) 人次,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實現鄉(xiang) 鎮和重點行政村全覆蓋、一二三產(chan) 業(ye) 全覆蓋。

  傳(chuan) 技術,培育本領過硬的鄉(xiang) 土人才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為(wei) 了把技術真正留在鄉(xiang) 村,科技特派員製度培養(yang) 了一大批熱愛農(nong) 業(ye) 、本領過硬、善於(yu) 管理的鄉(xiang) 土人才。

  “若想讓農(nong) 作物後期不生病、不受蟲害,我們(men) 需要給種子穿上‘防護服’,相當於(yu) 給人打防疫針一樣,這一步就叫做‘拌種’。”不久前,科技特派員、貴州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二級研究員夏忠敏帶著團隊,來到清鎮市紅楓湖鎮大衝(chong) 村,現場為(wei) 村民講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

  據當地村幹部介紹,原來村民一般選用普通大豆種子種植,畝(mu) 產(chan) 不到800斤。這兩(liang) 年,通過夏忠敏團隊的指導,村民們(men) 不僅(jin) 對大豆新品種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還了解到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的相關(guan) 方法,這對增產(chan) 增收起到很大作用。

  除了糧油,夏忠敏在辣椒種植領域也是研究成果豐(feng) 富。2019年,她加入省辣椒專(zhuan) 班,走遍了全省40多個(ge) 辣椒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縣及主要鄉(xiang) 鎮,並從(cong) 辣椒育苗、起壟、施肥、覆膜、移栽等環節入手,手把手指導培訓農(nong) 民種好辣椒。

  為(wei) 了提升技術培訓實效,讓老百姓一看就會(hui) 、一學就懂,夏忠敏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組織編寫(xie) 出多本圖文並茂的技術手冊(ce) ,免費發放給基層技術人員、合作社等,為(wei) 全省椒農(nong) 送上“定心丸”。

  疫情發生後,她開辦起“微信課堂”,通過移動互聯網將先進技術傳(chuan) 授給椒農(nong) ,培養(yang) 種椒“土專(zhuan) 家”上百人。“這些‘土專(zhuan) 家’是拉近農(nong) 民與(yu) 科技的橋梁紐帶,也是當地村民學習(xi) 新技術的好榜樣,有了一個(ge) ‘明白人’,就會(hui) 有更多的‘明白人’。”夏忠敏說。

  據介紹,2021年以來,貴州各級科技特派員與(yu) 所服務的縣(市、區)紛紛簽訂工作協議,約定服務內(nei) 容、預期目標、完成期限,包括但不限於(yu) 科技特派員在服務期間須引進示範1個(ge) 以上新品種(新技術)、培養(yang) 5名以上農(nong) 村本土實用技術人才、年開展50人次以上專(zhuan) 題培訓等內(nei) 容。數據顯示,2022年1至10月,全省科技特派員累計開展技術培訓10萬(wan) 餘(yu) 人次,為(wei) 全省培養(yang) 技術能手5354名。

  與(yu) 此同時,科技特派員製度還在反哺科研人才培養(yang) 工作。依托該製度,許多高校教師隊伍實現了迭代升級。

  浙江農(nong) 林大學從(cong) 2003年至今,一直深耕科技特派員製度。在不斷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過程中,根據學校人才培養(yang) 工作發展迅速、對專(zhuan) 業(ye) 碩士導師要求不斷提升的實際,學校創造性地提出了科技特派員專(zhuan) 業(ye) 碩士導師新舉(ju) 措。

  楊彩梅2013年進入浙江農(nong) 林大學動科動醫學院任教。一直從(cong) 事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發的她,實踐能力強,但高層次項目少。2015年,她開始擔任科技特派員專(zhuan) 業(ye) 碩士導師,因指導碩士學位論文需要,倒逼她在服務農(nong) 戶過程中努力找尋科學方法,解決(jue) 關(guan) 鍵問題。

  通過多年實踐,楊彩梅先後發表一批高水平學術論文,並主持了多個(ge)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整體(ti) 學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20年,她晉升為(wei) 教授。

  如今,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發展,浙江農(nong) 林大學眾(zhong) 多理論水平高超的專(zhuan) 家成功升級為(wei) 善於(yu) 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土教授”。截至目前,學校共遴選科技特派員專(zhuan) 碩導師785名,建立345個(ge) 科技特派員“三農(nong) ”基地,形成了中青年教師爭(zheng) 當科技特派員導師的濃厚氛圍。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中國農(nong) 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建議,科技特派員幫助農(nong) 民掌握技能時,要避免單純直接地向其傳(chuan) 輸技術,應更注重農(nong) 民的動手和創新能力,有針對性地普及通用理念,使其能在生產(chan) 生活中觸類旁通。“基於(yu) 此,農(nong) 民才能將科學思維、科學精神與(yu) 科學方法內(nei) 化成為(wei) 自覺行動。”

  創品牌,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ti)

  科技特派員製度,不隻是簡單的“科技下鄉(xiang) ”。

  圍繞現實需求,科技特派員將先進的信息、資金、管理等生產(chan) 要素植入農(nong) 村,推動現代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增值並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我這一生與(yu) 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且發自內(nei) 心愛上了茶。”科技特派員、雲(yun) 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茶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何聲燦出生於(yu) 一個(ge) “茶香世家”,祖祖輩輩以種茶、製茶為(wei) 生。延續家族傳(chuan) 承,他大學讀的是茶學專(zhuan) 業(ye) ,而後又從(cong) 事茶葉生產(chan) 、示範、推廣等工作30多年。

  一次在省外出差時,何聲燦忽然聽到了這樣的提問:德宏有茶葉嗎?是否有古茶產(chan) 品?“德宏明明擁有豐(feng) 富的古茶樹資源,為(wei) 什麽(me) 外界卻了解不多?”何聲燦意識到,當地茶文化保護、茶產(chan) 品開發的力度相對不足,亟待改善。

  他開始帶著團隊對當地古茶樹資源分布情況進行調查整理,成功總結出德宏古茶樹資源分類,開發出德宏古樹綠茶、紅茶、普洱茶等係列產(chan) 品100餘(yu) 個(ge) ,讓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由原來不足5000萬(wan) 元提高到3億(yi) 元以上。

  “我出生在德宏州梁河縣,梁河的‘回龍茶’從(cong) 小就認識,但由於(yu) ‘回龍茶’一直沒有屬於(yu) 自身的品牌,所以在外知名度並不高。”對此,何聲燦積極主持申報了“梁河回龍茶”地理標誌認證。經過3年申報評審,“梁河回龍茶”最終獲得了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認證,成為(wei) 德宏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閃亮名片。

  此外,一批批科技特派員創辦起新型產(chan) 業(ye) 化企業(ye) ,與(yu) 農(nong) 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ti) ,推動農(nong) 村科技創新創業(ye) 走向縱深。數據顯示,科技特派員目前已領辦創辦1.5萬(wan) 家企業(ye) 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轉化示範3萬(wan) 餘(yu) 項先進適用技術。

  2012年,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王友國來到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五福鎮開展科技扶貧。經過調查,他驚喜地發現,當地土壤呈微酸性,並且富含硒元素,特別適宜油茶樹生長,光野生老茶樹就有4000畝(mu) 。

  然而,當地群眾(zhong) 對這些茶樹並不當回事,都拿來當柴燒。王友國興(xing) 致勃勃地提出在當地發展油茶產(chan) 業(ye) 時,遭到不少人的質疑:“那些柴火樹有啥子用處,還能變出個(ge) 金元寶不成?”

  “想讓大家跟你幹,就得做給他們(men) 看,讓他們(men) 有信心。”王友國找來當地企業(ye) ,與(yu) 農(nong) 民簽訂單合同,以每斤1.5元的保底價(jia) 格收購油茶樹。同時,他與(yu) 企業(ye) 聯合研究油茶樹的品種、栽植和管理方法,將昔日“柴火樹”變成了年畝(mu) 產(chan) 茶油40公斤、產(chan) 值3200元以上的“搖錢樹”。

  五福鎮的變化讓當地村民很開心,也讓王友國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在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巨大作用。2015年退休後,他做出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領辦重慶五福盈林業(ye) 發展有限公司。

  在此次科技創業(ye) 中,王友國探索了以酉陽縣天館鄉(xiang) 1萬(wan) 畝(mu) 油茶為(wei) 示範的“145”利潤分紅模式,即集體(ti) 經濟占10%、企業(ye) 占40%、農(nong) 民用土地入股占50%。讓農(nong) 戶直接參與(yu) 基地建設,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從(cong) 中獲得長期穩定收益。

  “我是農(nong) 民的兒(er) 子,吃過苦、受過累,最能理解農(nong) 民需要什麽(me) 。我退休後再創業(ye)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富起來,覺得無比甜蜜。作為(wei) 一名科技特派員,意義(yi) 就在這裏。”王友國說。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曾業(ye) 鬆表示,科技特派員製度要持續深化,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一步完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環境,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最大化發揮製度創新動能,把智能農(nong) 業(ye) 、數字農(nong) 業(ye) 等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生產(chan) 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