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春走基層)長沙街頭“人從眾” “網紅”名城“爆火出圈”

發布時間:2023-01-30 11: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沙1月29日電 題:長沙街頭“人從(cong) 眾(zhong) ” “網紅”名城“爆火出圈”

  中新網記者 李姝徵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中國消費市場持續回暖,曆史文化名城長沙再一次“爆火出圈”。

  在長沙街頭,最能深切體(ti) 會(hui) 到“人從(cong) 眾(zhong) ”的“火爆”的氛圍。春節期間,記者在長沙黃興(xing) 南路步行街看到,遊人幾乎將整條街擠了個(ge) 滿滿當當,每一家賣長沙臭豆腐的門店前都排起了長龍。“開出小區就堵車,遊客從(cong) 步行街擠到解放路。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上全是人。”家住長沙市芙蓉區的陳穎感慨:“難道全國遊客都來長沙過年了麽(me) ?”

  權威媒體(ti) 發布數據也佐證了長沙的“火爆”。春節期間人流量最多,同比增幅也最大的商圈,是位於(yu) 中部省份湖南的長沙黃興(xing) 南路步行街。另據支付寶27日發布的2023年春節消費觀察顯示,長沙五一廣場、坡子街、都正街消費增速位列中國前十。

  一座曆史文化名城“爆火出圈”非一夕之功。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2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這與(yu) 長沙多年來持續不斷地對老城區進行的“有機更新”改造密不可分。

  據陳先樞介紹,自2016年起,長沙便著手建設長達20餘(yu) 公裏的“曆史文化步道”:通過散步道的形式,係統連接、整合舊有的街道、街區、水係、名勝古跡、名人公館等曆史文化遺產(chan) 資源,構建完整的曆史文化保護體(ti) 係和步行旅遊係統,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保護和利用。

  陳先樞曾全程參與(yu) 長沙“曆史文化步道”的規劃。據他介紹,規劃範圍內(nei) 的街道,在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築的同時,進行修繕和有機更新。“城市的發展是不同時代階段的累加,如同地層年代一般。擁有數千年曆史的長沙,更是留存了多個(ge) 時代的城市風貌。”陳先樞表示,有機更新並非簡單的統一風格、“修舊如舊”,而是在保留曆史風貌的前提下,賦予舊街區以“新生”。

  徜徉在長沙的舊城街道,遊客可以領略晚清、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八九十年代等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推開一扇門,裏麵也許是餐廳、書(shu) 店、“網紅”民宿,或者脫口秀小劇場,舊建築內(nei) “別有乾坤”。

  在這其中,潮宗街值得矚目:潮宗街因臨(lin) 近潮宗門而得名,是長沙城僅(jin) 存的四條古麻石街之一,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時務學堂等文化遺產(chan) 皆坐落於(yu) 此。而現在的潮宗街,是一條流光溢彩的夜經濟街區。據不完全統計,潮宗街夜間經營的門店超過70家,營業(ye) 高峰時段集中在20時至次日4時。春節期間,正是這些舊城街道成為(wei) 了吸引遊客的“主力軍(jun) ”。

  潮流商業(ye) 和曆史文化共生共榮,名城風貌與(yu) 市井生活鮮活並存。“建築是平台,是載體(ti) ,而商業(ye) 活動則賦予了老街新生命。”陳先樞表示,在長沙“曆史文化步道”的改造中,此間官方不僅(jin) 著意邀請老字號商鋪重新回遷,也熱情擁抱新品牌入駐紮根。

  記者春節期間在長沙街頭,看到了這樣的場景:火宮殿、玉樓東(dong) 、新華樓、九如齋等中華老字號大排長龍;文和友、茶顏悅色、虎頭局渣打餅行等新興(xing) 本土品牌亦受到追捧。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遊客分享“打卡”長沙的心得:尋訪嶽麓書(shu) 院,領略“霜葉紅於(yu) 二月花”;遊覽橘子洲頭,品味“江天暮雪”;手捧網紅奶茶,排隊老字號點心鋪;吃最辣的小龍蝦,蹦最high的迪……新老品牌“混搭”,迸發出經濟的活力。新舊文化交融,星城方熠熠生輝。

  “自己玩好,才能讓別人覺得好玩。長沙的熱鬧是長沙人玩出來的。敢於(yu) 消費、善於(yu) 消費是長沙人的特點之一。”在陳先樞看來,長沙濃厚的市井文化為(wei) 多種商業(ye) 業(ye) 態共生共榮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先‘自己玩’,再吸引全國遊客來長沙‘一起玩’。”(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