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電動車市場空間有多大
本報記者 劉 瑾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近日聯合相關(guan) 單位編寫(xie) 並發布《中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提出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增程式技術路線的優(you) 勢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國內(nei) 車企開始布局增程式產(chan) 品。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總工程師葉盛基表示,2022年國內(nei) 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萬(wan) 輛。
增程賽道熱度攀升
目前市麵上銷售的新能源車型分為(wei) 三種,一是純電動車型,二是插電混動車型,三是小部分的增程式電動汽車。
何為(wei) 增程式電動汽車?《報告》中給出的定義(yi) 是,一種配備車載輔助發電係統(又稱增程器)的電動汽車,由發動機+發電機+控製器組成,發動機與(yu) 車輛驅動係統沒有傳(chuan) 動軸(帶)等傳(chuan) 動連接。車輛驅動能量完全並始終是電能,當車載可充電儲(chu) 能係統無法滿足車輛續駛要求時,增程器為(wei) 車輛動力係統提供電能,延長續駛裏程。
增程式並不是什麽(me) “新技術”,其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當時,保時捷汽車創始人費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打造了最早的增程式電動汽車Lohner-Porsche。
我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的發展較晚。第一款車型是2018年10月份發布的理想智造ONE。截至目前,國內(nei) 在售增程式車型也有限,較為(wei) 出名的是理想、AITO問界等少數幾款車型。在整個(ge) 新能源汽車銷售中,增程式電車銷量占比不到5%。
盡管如此,在理想、問界迅速增長的銷量的示範下,越來越多的車企看好增程式技術。2022年,眾(zhong) 多車企湧入增程式賽道,長安、吉利、哪吒、自遊家、零跑、東(dong) 風都對增程式汽車大力布局。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有300餘(yu) 家增程式電動汽車相關(guan) 企業(ye) 。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ce) 企業(ye) 年度增速為(wei) 8.5%。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認為(wei) ,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大方向一定是純電,但是2025年以前插電和增程式混動依然有較大市場。
對於(yu) 增程式電動汽車開始受追捧,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付炳鋒表示,在汽車行業(ye) 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增程式電動汽車有效解決(jue) 了現階段純電動汽車續航裏程問題,有利於(yu) 加速燃油車更新替代。
從(cong) 補貼和成本角度而言,增程式汽車也擁有明顯優(you) 勢。2023年起,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退坡,純電車型優(you) 惠最高下滑1.26萬(wan) 元,而插電式混動車(含增程式)僅(jin) 下滑0.48萬(wan) 元。同時,近一年來,新能源汽車原材料碳酸鋰的價(jia) 格持續飆升,也會(hui) 讓車企傾(qing) 向於(yu) 推出電池容量更小的汽車來降低成本。
技術優(you) 勢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新能源車市場的主力是純電車型。不過,圍繞純電車輛續航裏程短、充電時間長、配套基礎設施少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影響著消費者的使用感受。
“增程式車型最大的優(you) 勢是解決(jue) 了消費者的裏程焦慮。”理想汽車法規研究院院長張建肖表示,增程式電動汽車“電動+增程”的技術,更符合當下出行的現實條件,有效解決(jue) 了城市居住環境下可能無法安裝充電樁及公用快充設施不完善給消費者帶來的裏程焦慮,讓消費者不再為(wei) 續航裏程和尋找充電樁位苦惱。
在解決(jue) 裏程焦慮的同時,可油可電的便捷補能方式也讓增程式車型大放異彩。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表示,現階段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製約了電動汽車的續駛裏程管理,但增程式對於(yu) 長途出行或不方便安裝充電樁的車主而言,很好地解決(jue) 了續駛裏程和補能問題。此外,在避免裏程焦慮的同時,增程式車型還能夠保證純電動駕駛體(ti) 驗。增程式電動車在駕駛感受上更偏向於(yu) 純電動汽車,而且由於(yu) 沒有插電式混動的多擋位複雜的調控,機械可靠性以及平順性更高。
《報告》中也指出,增程式電動汽車與(yu) 純電動及普通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相比,具有綜合續駛裏程較長、動力電池安全性高和動力輸出平穩等優(you) 勢,可以實現快充、慢充、加油三種能源補給形式,有效緩解消費者對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的購買(mai) 焦慮。同時,增程式電動汽車碳排放量遠低於(yu) 傳(chuan) 統燃油汽車,節能減排效果更顯著,能有效緩解環境汙染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混合動力而言,增程式電動汽車的技術門檻較低。這也是諸多車企選擇加入這個(ge) 賽道的原因之一。有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增程式技術本質上就是把發動機當做發電機,再連接電池,無需複雜的變速箱,成本也相對較低,更適合新入局者。
增程式麵臨(lin) 新挑戰
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增程式電動汽車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2021年,我國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為(wei) 10.48萬(wan) 輛,同比增長超2倍。2022年,我國插電和增程混動汽車總銷量增速快於(yu) 純電車型,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81.6%,插電和增程混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50%。
盡管增程式技術受到追捧,但除了幾個(ge) 車型外,多數增程式車型市場表現並不理想。有專(zhuan) 家表示,增程式技術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guan) 鍵在於(yu) 整車的產(chan) 品力是否突出。除了把增程式技術作為(wei) 亮點,車企要想推廣增程式車型,必須與(yu) 市場需求緊密銜接起來。
對於(yu) 消費者而言,無論車企采用何種技術路線,高品質用車需求都是不變的話題。張建肖說,我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個(ge) 顯著趨勢是與(yu) 自動駕駛技術銜接緊密,由此伴隨而生的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特征,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駕駛體(ti) 驗。增程式電動汽車作為(wei) 智能網聯汽車的典型代表,智能化、網聯化疊加自動駕駛技術,將有效改變我國消費者對汽車產(chan) 品的感知重心,使得終端層麵的價(jia) 格差異更多地轉移到智能車聯方麵。
除產(chan) 品力要不斷提升外,增程式技術還麵臨(lin) 一些新的挑戰。北京在此前發布的一份公告中提到,增程式電動汽車使用時會(hui) 消耗燃油,無法擺脫長途駕駛對油耗的依賴,因此北京僅(jin) 將純電動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的範疇。上海也發布公告稱,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mai) 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的,本市不再發放專(zhuan) 用牌照額度。未來,政策如何變化仍是未知數,但類似政策有可能會(hui) 被其他省份效仿並實施。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的國家戰略,是汽車行業(ye) 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和措施之一。增程式電動汽車作為(wei) 新能源汽車的組成部分,符合國家政策支持發展要求。
《報告》中指出,增程式電動汽車發展需要解決(jue) 政策支持不明確、市場認知有偏差、技術痛點待解決(jue) 、供應鏈有待成熟等問題。為(wei) 此,建議政府層麵進一步明確增程式電動汽車的純電驅動屬性,繼續給予優(you) 惠待遇和扶持;行業(ye) 層麵要支持增程式技術路線發展,實現多元化發展格局;企業(ye) 層麵要積極創新,持續開發新產(chan) 品,豐(feng) 富消費者選擇。
葉盛基也表示,增程式電動汽車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給予重視,不斷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環境。他呼籲,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推動增程式電動汽車市場化進程,同時,期待增程式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方協同創新,促進增程式電動汽車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