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成功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月2日,在世界濕地日中國主會(hui) 場上,國家林草局公布了18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廣東(dong)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成功入選。
據悉,海珠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原因在於(yu) 其地域稀有性與(yu) 代表性,是全國唯一一個(ge) 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綠色空間。廣州放棄了超過萬(wan) 億(yi) 的商業(ye) 開發價(jia) 值,以共建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為(wei) 目標,在城市中央打造出“入則自然,出則繁華”的寶貴財富。
同時,海珠濕地內(nei) 還擁有極具嶺南特色的垛基果林生態係統,並保留了傳(chuan) 承千年的高畦深溝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文化,這代表著嶺南特有的文化遺產(chan) 。正是這豐(feng) 富的生物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海珠濕地為(wei)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態係統服務,日益成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
通過十年的不斷探索與(yu) 實踐,海珠濕地總結出一套城央濕地修複模式與(yu) 技術。以鳥類棲息地構建關(guan) 鍵技術為(wei) 主線,以濕地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動物生態學、恢複生態學等生態學理論為(wei) 指導,從(cong) 維護生態平衡、恢複鳥類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提高生態係統品質出發,構建適宜濕地鳥類生活、繁衍的多樣化棲息地,開展鳥類棲息地構建關(guan) 鍵技術的自主創新,並以濕地公園設計進行技術集成與(yu) 推廣,突破了城央濕地鳥類棲息地構建的技術瓶頸,讓濕地鳥類種群不斷壯大,生物多樣性取得顯著提升。
截至2023年1月,濕地率達79.4%,海珠濕地鳥類種數從(cong) 72種增加到187種,是原來的2.6倍,昆蟲種類從(cong) 66種增加到738種,魚類從(cong) 36種增加到64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鴻雁、水雉、鴛鴦、白胸翡翠、褐翅鴉鵑、畫眉等27種,IUCN紅色名錄中華花龜、平胸龜、中華鱉等20種。
自中國1992年加入《關(guan) 於(yu) 特別是作為(wei) 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來,已指定國際重要濕地82處,其中,內(nei) 地81處,香港1處。截至目前,廣東(dong) 省入選國際重要濕地擴大至6處,包括:廣東(dong) 汕尾市海豐(feng) 濕地、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惠東(dong) 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廣東(dong) 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dong)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東(dong) 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台記者 陳惠婷 魏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