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就在家鄉
汽車穿過連綿的農(nong) 田,將一個(ge) 又一個(ge) 村莊拉近,在你剛要對它們(men) 產(chan) 生興(xing) 趣時又遠去,最後停在一條十多米寬的小港旁。
港,即與(yu) 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此港名為(wei) 歐家港,岸邊即是一個(ge) 村子,名為(wei) 歐家港村,位於(yu) 湖北省東(dong) 南部丘陵地區的大冶市陳貴鎮,我此次新春走基層的第一站。
下了車,眼前是正在修複的河堤和建造不久的護欄。“以後來洪水再也不怕了。”村支書(shu) 歐太平告訴我,村民去年最大的願望就是歐家港整治。
不時傳(chuan) 來的笑聲,把我們(men) 的目光從(cong) 河堤拉到岸邊的一個(ge) 小廣場。那兒(er) 正坐著一群老人,一邊曬著太陽扯家常,一邊等著有人喊出自己的名字,然後領取米麵糧油和豬肉。這是村裏為(wei) 老人辦的送溫暖活動,已經持續了好多年。
我們(men) 撇開這份熱鬧,來到一處看似光禿禿的矮山前。上前一看,驚呼一聲。滿山黃土上一排排整齊地種滿了茶樹,大多不到筷子高,在寒冬中倔強地挺起綠葉。歐太平告訴我,這些都是白茶,有200畝(mu) ,三年後可以產(chan) 茶,帶動上百位村民就業(ye) 。
從(cong) 白茶園出來,走進歐家港村的一個(ge) 灣組張寅灣。道路和庭院整潔有序,屋前屋後不見垃圾,溝渠裏清澈無異味。原來,這裏正在進行“美好環境與(yu)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
談到“美好環境與(yu) 幸福生活”,歐太平帶著我溯歐家港而上,來到數裏外另一個(ge) 村莊——礦山村石堰柯灣。一進村口,牆畫、亭台、步道、桂花樹一步一景,伴著潺潺流水,別有一番意境。不少村民徜徉其中,柯於(yu) 濤便是一個(ge) 。這位常年在廣東(dong) 工作的遊子笑言:“詩和遠方不就是自己的家鄉(xiang) 嗎?”
不遠處,一座掛著“太史第”匾額的老建築同樣引人注目,這是石堰柯灣一位曆史名人柯瑾的故居。柯瑾是清朝乾隆年間進士,為(wei) 官清正廉潔。村民追慕先賢之風,不僅(jin) 修繕了柯瑾故居,還把他的一些事跡畫在房子外牆上,作為(wei) 家風代代相傳(chuan) 。
礦山村並不是歐太平負責的村子,但一種共同的責任驅動著他常來這兒(er) 看看。就在兩(liang) 個(ge) 月前,大冶市陳貴鎮舉(ju) 辦“美好環境與(yu)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工作拉練評議活動,各個(ge) 村子找差距、學經驗、補不足,這讓歐太平這些村支書(shu) 們(men) 有了更多壓力和動力。
據大冶市陳貴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柯紅雲(yun) 介紹,該鎮圍繞村莊整潔、廁所革命、汙水處理、垃圾分類、鄉(xiang) 愁記憶、景觀打造、文化傳(chuan) 承等,依托各灣組自然稟賦、基礎條件、人文曆史,選定了8個(ge) “共同締造”試點。村民們(men) 將產(chan) 業(ye) 發展、舊址保護修繕與(yu) 美麗(li) 村莊建設相結合,護住鄉(xiang) 土,記住鄉(xiang) 愁,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采訪結束後,再次看著那些從(cong) 車窗外閃過的一個(ge) 個(ge) 村莊,我對它們(men) 有了更多期待和向往。
(本報記者 陳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