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3D眼鏡應由觀眾付費?影院要算長遠賬

發布時間:2023-02-07 10:28: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唐山客

  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火熱,但也有一些消費者在觀影時發現,看3D電影時,有些影院並不提供免費的3D眼鏡,需額外購買(mai) 或租賃。某網絡投訴平台上,針對影院沒有免費提供3D眼鏡的投訴達到244條,其中2023年1月的投訴量較2022年12月份投訴量環比增長126.6%,占到總量的15%。在多地影院現場,不少觀眾(zhong) 也對3D眼鏡付費表示不解和不滿。

  3D眼鏡是觀看3D電影的標配,消費者到電影院看3D電影,離不開3D眼鏡,就像到飯店吃飯離不開碗筷等必備餐具一樣。且3D電影的票價(jia) 往往要高於(yu) 普通電影的票價(jia) ,其價(jia) 格中應該包含3D眼鏡等觀影設備的服務費用。提供3D眼鏡與(yu) 提供座椅、屏幕、燈光、場地等服務的性質相同,都包含在電影院服務的總範疇中。

  也就是說,不論是基於(yu) 以票價(jia) 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觀影合同(電影票),還是基於(yu) 3D電影的特殊性質,電影院都有向消費者提供3D眼鏡服務的義(yi) 務。一些電影院要求消費者以購買(mai) 、租賃的形式自行承擔3D眼鏡的費用,構成重複收費,轉嫁了本應由己方承擔的責任,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

  電影院單方麵要求消費者自行承擔3D眼鏡費用,屬於(yu) 格式合同或格式條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製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借助技術手段強製交易。電影院的3D眼鏡付費模式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設定的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具備了違法格式合同的主要特征,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在法律上當然站不住腳,沒有效力。

  近年來,業(ye) 內(nei) 對3D眼鏡付費模式存有一定的分歧,一些電影院曾相繼推出過3D眼鏡付費模式,但也有不少電影院始終堅持免費提供模式,由此,也產(chan) 生了不少消費爭(zheng) 議。針對這種消費爭(zheng) 議,早在2019年,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官方微博就關(guan) 注了“看3D電影要自費購買(mai) 3D眼鏡”問題,並作出表態,認為(wei) 該行為(wei) 是影院自行將自身應當承擔的服務義(yi) 務拆分開來,轉嫁給消費者,屬於(yu) 典型的“不平等格式條款”,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消協給電影院的3D眼鏡付費模式定了性,劃清了法律紅線和經營者義(yi) 務的底線。希望市場監管部門能依法跟進,從(cong) 監管的角度給電影院的3D眼鏡付費模式作出定性,用行政約談、立案查處、責令整改等方式規範電影院的經營行為(wei) ,為(wei) 消費者營造一個(ge) 公平合理的觀影消費環境。

  對此,影院業(ye) 界更需認真反思。疫情三年多來,國內(nei) 電影市場受到嚴(yan) 重衝(chong) 擊。而隨著新冠病毒感染改為(wei) “乙類乙管”,隨著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you) 化,電影市場迎來了快速複蘇的勢頭,電影院等業(ye) 內(nei) 經營主體(ti) 應格外珍惜。在電影市場複蘇的關(guan) 鍵時刻,如果電影院急功近利,把3D眼鏡等設備的服務費用轉嫁給消費者,增加消費者的觀影負擔,很容易產(chan) 生消費推離效應,引發消費群體(ti) 的流失,導致消費者觀影體(ti) 驗的下降和評價(jia) 的降低,影響電影市場的複蘇和發展。

  電影院該算清發展的大賬與(yu) 長遠賬,守住誠信底線和法律底線,用責任保障服務的全麵性、公平性,合理確定消費者的權利義(yi) 務,提升服務的質量,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也會(hui) 為(wei) 己方贏得市場口碑,贏得發展的空間。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