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投資者認購熱情持續提升 開年來50隻主動權益基金“限購”

發布時間:2023-02-07 15:34: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王思文

  在A股市場交投明顯活躍的同時,公募權益基金市場開始轉暖,資金認購熱情持續升溫。繼黃海、朱紅裕、鄭澄然等知名基金經理旗下產(chan) 品宣布限購後,2月6日,公募“四冠王”趙詣掌舵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也宣布開放日常申購及暫停大額申購。

  據《證券日報》梳理,今年以來至少有50隻主動權益基金發布關(guan) 於(yu) 暫停大額申購業(ye) 務的公告。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近幾年基金限購現象持續常態化,限購舉(ju) 措是基金經理對投資者負責任的表現,建議個(ge) 人投資者無需過度擔憂基金產(chan) 品限購,應根據自身投資規劃理性選擇合適的投資產(chan) 品。

  多位知名基金經理

  管理產(chan) 品限購

  2月6日,《證券日報》記者從(cong) 泉果基金獲悉,自2月8日起,泉果基金首隻公募基金產(chan) 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開放日常申購同時暫停大額申購,單日單賬戶限額50萬(wan) 元。

  由昔日公募“四冠王”趙詣管理的該產(chan) 品自去年下半年發售起便備受市場關(guan) 注,彼時公募基金發行市場持續遇冷,但該產(chan) 品發行半天即募集超50億(yi) 元。記者獲悉,趙詣自去年年底起已穩步建倉(cang) ,截至2022年年末,泉果旭源的基金份額為(wei) 99.07億(yi) 份,權益倉(cang) 位達67.24%,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高端製造行業(ye) 、消費醫藥行業(ye) 及港股等。

  對於(yu) 此次開放日常申購又暫停大額申購的原因,業(ye) 內(nei) 人士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趙詣掌舵的泉果旭源是一隻開放式基金,開放日常申購是正常現象,暫停大額申購或是在當前資金相對回暖、基金已穩步建倉(cang) 的背景下,為(wei) 了保護現有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穩定基金規模,保持平穩運作所做的選擇。”

  事實上,隨著A股市場震蕩上揚,權益基金業(ye) 績持續“回血”,投資者的布局熱情逐漸升溫。今年以來,已有多隻公募基金發布暫停或調整大額申購的公告。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6日,至少有50隻主動權益基金產(chan) 品(A/C份額分開計算)宣布暫停大額申購。

  這其中包括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權益產(chan) 品。例如,去年“冠軍(jun) 王”黃海管理的萬(wan) 家精選混合,其A/C兩(liang) 類份額投資限額均定為(wei) 不超過100萬(wan) 元;朱紅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競爭(zheng) 力混合、田文舟和鄭澄然管理的廣發成長新動能混合的限製定期定額投資金額均為(wei) 1萬(wan) 元;萬(wan) 民遠管理的融通健康產(chan) 業(ye) 的限製申購金額則不超過1000萬(wan) 元。

  上述公募基金發布的暫停或限製大額申購的相關(guan) 公告普遍提到,基金公司發布“限購令”的主要原因是為(wei) 了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保障基金平穩運作,保證基金業(ye) 績和規模良性成長。

  基金限購趨於(yu) 常態化

  投資者應做好投資規劃

  對於(yu) 上述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chan) 品限購,不少投資者認為(wei) 基金限購與(yu) 市場行情存在直接關(guan) 係。

  對此,一位公募業(ye) 內(nei) 人士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基金暫停大額申購的緣由不能一概而論,市場行情是一方麵,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根據基金持倉(cang) 情況主動對基金規模進行限製。”

  “限購及恢複申購應是基金經理對自身投資能力圈把控的產(chan) 物,這既是對基民負責任的表現,也有利於(yu) 基金長期穩定運行。”上述人士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基金公司宣布旗下基金產(chan) 品暫停或調整大額申購業(ye) 務的現象有所增加,基金限購正趨於(yu) 常態化。

  北京地區一位公募FOF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基金規模和數量的穩步增長,暫停大額申購的現象並不少見,采取限購舉(ju) 措的基金產(chan) 品聚集在百億(yi) 元規模基金和‘小而美’基金產(chan) 品上:受資金熱捧的百億(yi) 元量級績優(you) 基金會(hui) 出於(yu) 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或基金經理投資策略容量的原因發布限購令;‘小而美’基金則會(hui) 在基金規模快速擴張後進行階段性的規模限製。”

  “目前基金對普通投資者進行限購的情況相對較少,限製機構大額申購的情況較多,建議個(ge) 人投資者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理性做好投資規劃,選擇適合的投資產(chan) 品。”一位大型券商產(chan) 品經理對記者表示。(證券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