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索羅寧憶星雲大師:推動東西文明交流一直是他的理想
中新社北京2月7日電 題:漢學家索羅寧憶星雲(yun) 大師:推動東(dong) 西文明交流一直是他的理想
作者 楊程晨 朱賀
“推動東(dong) 西文明的交流,據我所了解,這一直是他的理想。”7日向中新社記者憶述與(yu) 星雲(yun) 大師30年來跨越東(dong) 西的忘年友誼時,俄羅斯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教授索羅寧多次提到“好人”“幽默”“慈悲”等詞。
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hui) 創辦人星雲(yun) 大師近日在高雄圓寂。在索羅寧看來,這位具全球影響力的東(dong) 方佛教大師一生強調交流互鑒。對於(yu) 星雲(yun) 大師,佛教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這種文化不隻麵向華人、更要麵向全世界,讓不懂漢語的人也能了解東(dong) 方文化,打破語言藩籬,增進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
作為(wei) 學生及工作時期都與(yu) 星雲(yun) 大師有過接觸的西方學者,索羅寧在海峽兩(liang) 岸皆有佛學研究經曆。20世紀90年代初,星雲(yun) 大師率團到俄羅斯聖彼得堡訪問。彼時,對漢傳(chuan) 佛教頗感興(xing) 趣的索羅寧在聖彼得堡大學修習(xi) 漢語,擔任了大師此行翻譯和向導,二人就此結緣。
後來,索羅寧數次參加佛光山主辦的佛教交流會(hui) 議,並應星雲(yun) 大師之邀將其著作譯成俄語版本,其中一本《星雲(yun) 禪話》廣受歡迎。索羅寧說,書(shu) 中的禪宗公案故事,經大師闡釋後變得好玩起來,傳(chuan) 播效果甚佳,在俄羅斯多次出版。
2008年,索羅寧“意外”受聘為(wei) 台灣佛光大學佛學院教師,教授佛教史、佛教義(yi) 理等課程。時值佛光大學佛教學係初設,索羅寧教學任務繁重,這期間與(yu) 星雲(yun) 大師的接觸也最為(wei) 頻密。
“盡管他說自己學曆不高,沒多少智慧,但我認為(wei) 他的佛教學問相當不錯。”在索羅寧看來,星雲(yun) 大師為(wei) 弟子們(men) 開示的思維非常清晰,說話直接且平易近人,能把複雜內(nei) 容講得深入淺出。一次偶然聽旁人說起星雲(yun) 的日記,得知大師在10多年前於(yu) 聖彼得堡初見索羅寧時寫(xie) 下“小夥(huo) 子很瀟灑”。
在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世俗之間,有人評價(jia) ,星雲(yun) 大師既入世、也出世。索羅寧認為(wei) ,佛教自印度傳(chuan) 入東(dong) 土,深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中,再傳(chuan) 至日本、韓國,乃至歐美,這本就是佛教與(yu) 不同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佛陀在2000多年前留下的思想遺產(chan) ,至今仍有現代意義(yi) 。“星雲(yun) 大師並不矛盾。”他說,星雲(yun) 的修為(wei) 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
“可以說在中國,沒有一個(ge) 佛教研究者不知道星雲(yun) 大師的。”索羅寧觀察到,大師圓寂後,許多佛學研究者在社交平台寄托哀思。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他也在社交平台轉發紀念文章,並留言:他曾說過自己沒有很多的指示,但最重要的是慈悲,這個(ge) 世界的確缺少慈悲,這個(ge) 我們(men) 要好好學習(xi) 。
在索羅寧看來,慈悲為(wei) 懷是人間佛教的內(nei) 涵之一,“星雲(yun) 大師將佛教的道理落實到人際關(guan) 係當中,倡導互幫互助”。
說起星雲(yun) 大師所留遺產(chan) ,索羅寧認為(wei) ,除寺院、道場、學校外,星雲(yun) 大師還留下更多精神財富,“這種從(cong) 無到有的轉變,就是大師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