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打響“搶人大戰” 更需下好“留人大棋”

發布時間:2023-02-08 11:0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家門到車門、車門到廠門”,春節的年味兒(er) 還未散去,多地保障企業(ye) 用工需求的“搶人大戰”已悄然打響。為(wei) 緩解企業(ye) 用工問題,不少地方春節前夕就“先人一步”,將招聘會(hui) 搬到了農(nong) 民工家門口,通過現場擺台、“直播帶崗”,讓招工更快捷、就業(ye) 更方便。招到了人,用工大省們(men) 也為(wei) 務工人員返崗複工做好了保障,包機、包車接人,“就業(ye) 直通車”使農(nong) 民工能夠從(cong) 家到企業(ye) “點對點”無縫銜接。(正觀新聞 2月5日)

  春節過後的“搶人大戰”,在疫情之前也上演過,但今年“戰況”尤為(wei) 激烈。一方麵,是由於(yu) 疫情期間有不少工人流失,正常的招工渠道也被迫中斷,導致用工缺口大、招工難;另一方麵則是隨著防疫政策優(you) 化、穩增長措施發力,拚經濟成為(wei) 各地的重要目標,而這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作支撐。

  此前,農(nong) 民工外出務工不但職位信息有限,很多時候隻能靠親(qin) 友介紹,出行還得搶票,有時甚至不得不購買(mai) 需站十幾個(ge) 小時的站票,才能艱難達到務工目的地。在當前“搶人大戰”衍生出的包機、包車接人等各種人性化服務之下,農(nong) 民工外出務工可謂便捷了百倍。這種可喜的變化,體(ti) 現農(nong) 民工群體(ti) 地位的變化,也是勞動價(jia) 值得到進一步彰顯的注腳。

  但我們(men) 要看到,“年年招人年年難”也是不少用工大省企業(ye) 主們(men) 的心病。“招工難”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年輕一代的藍領工人不再像他們(men) 的父輩一樣,安於(yu) 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造成了大量年富力強的勞動力資源“逃離工廠”。而隨著中西部的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有力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這也讓部分勞務輸出大省的人力資源供給明顯減少。

  “搶人大戰”之所以需要年年打,歸根究底還是沒有讓足夠多的農(nong) 民工成為(wei) “新市民”,打工者沒在一座城市紮根,自然就會(hui) 具有高流動性,經過一個(ge) 春節,他們(men) 隨時可以尋找條件更好的地方務工。可見,在打響“搶人大戰”的同時,更需下好“留人大棋”以降低這種流動性,而後者可能才是標本兼治的長久之計。

  各地在搶高層次人才上可謂不遺餘(yu) 力,除了放開落戶,更有購房補貼,可這些優(you) 惠政策很少能落到當地務工的農(nong) 民工頭上。高端人才當然是一地發展的重要動力,可作為(wei) 經濟運營基礎的產(chan) 業(ye) 工人,也不應該被忽視。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不想辦法讓這些一線的產(chan) 業(ye) 工人留下來,假以時日,當地的經濟發展恐難以為(wei) 繼。

  農(nong) 民工外出務工,無非是圖收入相對較高,可隨著勞動力輸出地的發展,這種待遇比較優(you) 勢也在減弱。更何況,在家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還可兼顧陪伴家人。而年輕人寧可送外賣也不想進工廠,則是覺得流水線的工作枯燥無味,工廠打工缺乏晉升空間和發展前景。歸根究底,他們(men) 隻是某座城市的“過客”和“打工人”,缺乏真正的歸屬感。因此,他們(men) 會(hui) 在“搶人大戰”的各方中“擇優(you) 錄取”,這也加劇了用工的不確定性。

  在從(cong) “搶人”到“留人”的轉變過程中,政策製定者就得對症下藥,如在落戶、購房、就醫、養(yang) 老、子女就學等優(you) 惠政策上,也將農(nong) 民工群體(ti) 納入惠及範圍。當農(nong) 民工真正把一座城市當成自己的家,過完春節後,“回家工作”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了。而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待遇、拓展晉升空間、助力技能提升等措施,就能讓更多年輕人在工廠也能實現體(ti) 麵就業(ye) 。

  “招工難”與(yu) “就業(ye) 難”並存的就業(ye) 市場,說明我們(men) 的勞動力資源確實存在配置不當的問題。長遠來看,在待遇留人、發展前景留人上更多著墨,或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jue) 這種配置失當的難題,讓更多的年輕人自願流向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

  “搶人大戰”隻要優(you) 惠到位,或許可立竿見影,但“留人大棋”則可能是項時間久、投入大卻見效慢的工程,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未來,各地在打響“搶人大戰”的同時,在如何下好“留人大棋”的問題上,恐怕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與(yu) 智慧。

  夏熊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