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工廠塑造的東北特色小鎮:鋼鐵工人過著田園生活
中新網吉林2月14日電 (記者 蒼雁 石洪宇)立春時節,古城村的積雪尚未融化。於(yu) 文才開車駛過時,目之所及依然是潔白的景象。
古城村毗鄰吉林省磐石市明城經濟開發區,大片的工業(ye) 建築是許多村民每天都要到達的地方——他們(men) 用辛勤的勞動讓巨大的生產(chan) 裝置運轉起來。冶煉礦石、鐵水沸騰,熱軋或冷軋成鋼,最後變成鋼管產(chan) 品銷往全國各地。
54歲的於(yu) 文才在磐石建龍鋼鐵廠工作,經過幾年努力,已經是車間的一名班組長。從(cong) 農(nong) 民到工人,身份轉變給他帶來的變化是“腰包鼓了”。“我現在開著私家車上班,每個(ge) 月的工資是7000多元,年底還有獎金。”每談及於(yu) 此,於(yu) 文才臉上都掛著笑容。
當然,作為(wei) 工人的他也沒有失去土地,家裏的20多畝(mu) 旱田同樣能夠帶來可觀收入。
實際上,於(yu) 文才置身的工廠不僅(jin) 改變了村民們(men) 的生活,也重新塑造了這個(ge) 小鎮。明城鎮所在的磐石市是著名的工業(ye) 強(縣)市,駐鎮工業(ye) 企業(ye) 達45戶,當中不乏國內(nei) 500強企業(ye) 的子公司,總從(cong) 業(ye) 人員約13000人。這也讓小鎮成為(wei) 東(dong) 北地區最大的鋼管生產(chan) 基地和金屬材料特色小鎮。
於(yu) 文才工作的建龍鋼鐵廠是當地產(chan) 業(ye) 鏈上的龍頭企業(ye) 。該廠副總經理王衛軍(jun) 直言,這片工廠與(yu) 小鎮是“同呼吸、共命運”。
成立於(yu) 20世紀60年代的吉林明城鋼鐵總廠是有著3100多名員工的老廠區,因效益不好,一度瀕臨(lin) 倒閉。2001年被收購後,新廠進行升級改造,豐(feng) 富了產(chan) 品種類。“市場沉沉浮浮,小鎮居民始終和我們(men) 站在一起。”王衛軍(jun) 說,工人們(men) 來自附近村屯,他們(men) 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很高。鑒於(yu) 此,附近企業(ye) 都把環保放在發展的第一位。
如今,小鎮的冬季供暖來自工廠的“餘(yu) 熱”,節約了大量煤炭。為(wei) 了節約用電,部分企業(ye) 新建發電裝置,能耗水平逐年降低。
工廠給村莊帶來的變化尤為(wei) 明顯。截至目前,古城村共有300多名村民在附近企業(ye) 務工。“每戶至少有一人在企業(ye) 打工。”古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高振華說。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還投資了760餘(yu) 萬(wan) 元用於(yu) 古城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村部和多功能活動室、文化廣場,拓寬了主街路,修理了水泥巷路,古城村被確定為(wei) 省級美麗(li) 鄉(xiang) 村試點村。此外,古城村還統一安裝了排水、供電、通訊、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成了花園式的新農(nong) 村。
雨水節氣將至,於(yu) 文才閑暇之餘(yu) 已將春耕農(nong) 資準備妥當。“一半忙土地,一半忙車間。”現在,於(yu) 文才一家每年都有20萬(wan) 元的收入。冰雪日漸消融,於(yu) 文才期待著夏季早些到來,那時的村路兩(liang) 側(ce) 鮮花盛放,花香四溢。(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