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企業加碼增產添綠
近年來,江蘇省連雲(yun) 港市加快構建高端石化產(chan) 業(ye) 鏈和產(chan) 業(ye) 集群。圖為(wei) 位於(yu) 連雲(yun) 港徐圩新區的連雲(yun) 港石化產(chan) 業(ye) 基地一角。 耿玉和攝(中經視覺)
春節剛過,位於(yu) 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的蘇裏格氣田井場鑽機轟鳴,中國石油長城鑽探蘇裏格分公司新年第一口天然氣井開鑽,公司全年104口井、8億(yi) 立方米天然氣產(chan) 能建設拉開序幕。
2022年,我國油氣行業(ye) 圍繞老油田硬穩產(chan) 、新油田快突破、海域快上產(chan) ,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原油產(chan) 量達2.04億(yi) 噸,天然氣生產(chan) 和一大批重點能源項目投資穩步推進,有力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
邁入2023年,在穩住油氣生產(chan) 的基礎上,石油石化行業(ye) 及相關(guan) 企業(ye)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天然氣增儲(chu) 上產(chan) ,加快新能源規模開發,加速煉化轉型升級,努力實現增氣、增綠、增“高”,形成新年布局綠色轉型新亮點。
天然氣增產(chan) 保供
進入2023年,長慶油田天然氣增儲(chu) 上產(chan) 勢頭不減,目前共開鑽氣井22口,日進尺4701米,1月份天然氣產(chan) 量達到48.07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4.32%。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you) 化。天然氣是清潔低碳能源,在能源安全保障和綠色低碳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天然氣增儲(chu) 上產(chan) 成為(wei) 戰略選擇。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ti) 係規劃提出,著力增強能源供應能力,擴大清潔能源供給,要求繼續增產(chan) 天然氣,到2025年我國天然氣產(chan) 量力爭(zheng) 達到2300億(yi) 立方米以上。這意味著,“十四五”期間我國天然氣年產(chan) 量要提升近20%。
增產(chan) 空間從(cong) 哪裏來?“深層天然氣占總氣資源的48%,而探明率僅(jin) 有20%至28%,深層油氣資源開發潛力巨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龍德認為(wei) ,深層與(yu) 超深層油氣是未來增儲(chu) 增產(chan) 的重要領域和主戰場,開發海洋油氣是中國降低油氣對外依存度的重要依托,非常規油氣正在成為(wei) 中國油氣產(chan) 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石化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一直致力於(yu) 深層和超深層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取得了重要突破。2019年中國石油在新疆塔裏木盆地刷新了8882米的亞(ya) 洲直井井深紀錄。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8000米以上的超深層油氣資源將成為(wei) 未來中國油氣生產(chan) 的主力資源之一。2022年,僅(jin) 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鑽探的8000米超深井就有45口。
今年春節期間,數千名石油職工堅守在新疆塔裏木盆地,中國石油部署的國內(nei) 第一口萬(wan) 米深井將在塔裏木盆地開鑽,為(wei) 我國最大超深油田——富滿油田再添油氣增長動力。
此外,頁岩氣開發也是我國天然氣增產(chan) 重頭戲。2022年我國頁岩氣產(chan) 量達到240億(yi) 立方米,較2018年增加122%。
作為(wei) 中國石油天然氣上產(chan) 主力軍(jun) 、頁岩氣開發排頭兵,西南油氣田2022年生產(chan) 天然氣383億(yi) 立方米,今年則瞄準天然氣產(chan) 量“跨越400億(yi) 立方米,邁上新台階”目標任務,深入推進川中古隆起穩步上產(chan) 工程、川南頁岩氣規模上產(chan) 工程、盆地致密氣效益建產(chan) 工程、老區氣田上產(chan) 穩產(chan) 工程,確保天然氣年產(chan) 量達到425億(yi) 立方米。
油田不斷進化
今年1月中旬,中國石油首個(ge) “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示範項目——吐哈油田吐魯番區域12萬(wan) 千瓦“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項目並網發電,利用油田產(chan) 能建設、儲(chu) 氣庫、電氣化改造等新增負荷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每年將發電2.23億(yi) 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18萬(wan) 噸,相當於(yu) 植樹154萬(wan) 棵。
地處“火焰山”的油田變成了外輸清潔能源的“電田”,展現了石油行業(ye) 進軍(jun) 新能源的決(jue) 心和可行路徑。“雙碳目標”引領石油石化企業(ye) 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新能源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綠色增長極,產(chan) 業(ye) 布局從(cong) 點到麵向規模化建設邁進。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要發展壯大新能源產(chan) 業(ye)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也強調,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這為(wei) 石油石化企業(ye) 加快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增添了新動力。
“油氣企業(ye) 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明顯。”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發展戰略研究所(新能源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嶽小文認為(wei) ,《綱要》的發布對油氣企業(ye) 加快轉型步伐產(chan) 生了多方麵的積極影響,能推動油氣企業(ye) 發揮天然氣資源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在沙漠、戈壁、荒漠油區及管道沿線,建立多能互補、就近平衡的新能源大基地,構建“油氣氫電非”綜合能源服務體(ti) 係。
隨著新能源規模建設快速展開,石油企業(ye) 推動油氣與(yu) 新能源有機融合,油田除了變身“電田”外,也向“熱田”“碳田”進化。
1月29日,中國石油首個(ge) U型井地熱項目第一口井在大慶油田成功完鑽,完鑽井深2850米。整個(ge) 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可保障49萬(wan) 平方米的供暖需求,年節約燃煤2.78萬(wan) 噸,並逐步向工業(ye) 用熱發展。不隻是中國石油,國內(nei) 大型石油企業(ye) 均開始了這方麵的布局,大力開發地熱資源,不僅(jin) 支持油田生產(chan) 用熱,而且供暖千家萬(wan) 戶。
油田變碳田則代表了油田更高的追求。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yu) 封存(CCUS)是推進降碳減排的新產(chan) 業(ye) ,全球能源谘詢機構伍德麥肯茲(zi) 預測,2023年或是CCUS發展的“爆發之年”,約1.66億(yi) 噸/年的潛在二氧化碳儲(chu) 存能力將在2023年進入開發階段。我國二氧化碳捕集和綜合利用領域在建項目8個(ge) ,投資合計31.5億(yi) 元,全部建成後,二氧化碳捕集和綜合利用量可達每年562萬(wan) 噸。
煉化邁向中高端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中國石油廣東(dong) 石化公司沒有停工,林立的煉塔一直處於(yu) 工作狀態。翻看今年的工作任務,加工原油1500萬(wan) 噸,而產(chan) 出品並不僅(jin) 僅(jin) 是我們(men) 熟悉的汽油柴油,還包含了120萬(wan) 噸乙烯、50萬(wan) 噸航煤產(chan) 品等高附加值產(chan) 品。
廣東(dong) 石化項目是我國石油企業(ye) 實現國內(nei) 煉化業(ye) 務向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中高端邁進的實踐,反映出我國煉化產(chan) 業(ye) 加快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石油和化學工業(ye) 在節能減排技術,煤炭清潔利用工藝,廢氣、廢水、廢固回收利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創新等方麵有著巨大的技術潛力和廣闊的市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e) 聯合會(hui) 會(hui) 長李壽生表示,要大力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綠色低碳石化產(chan) 品的供給能力,力爭(zheng) 到2030年,建成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需求、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綠色石油化工產(chan) 品供給體(ti) 係。
“十四五”以來,石化行業(ye) 結構調整步伐持續加快,項目投資力度持續加大,供給數量和質量持續提升。據統計,已經開工建設的重點石油化工項目近400項,合計投資超過2萬(wan) 億(yi) 元。其中石油化工領域目前在建項目共47個(ge) ,投資合計11564億(yi) 元;化工新材料領域目前在建項目多達233個(ge) ,投資合計4731億(yi) 元。
麵向未來,推動煉化行業(ye) 轉型提質,從(cong) 傳(chuan) 統的燃料型向原料型轉變,已經成為(wei) 能源行業(ye) 和企業(ye) 的共識。今年1月12日,“三桶油”同時召開年度工作會(hui) ,中國石油集團明確提出,要以重點項目建設帶動煉化產(chan) 業(ye) 布局調整,持續推進“減油增化”“減油增特”“減碳增綠”,同時加快實施新材料提速工程。
從(cong) 東(dong) 南沿海到西北重鎮,煉化產(chan) 業(ye) 轉型異曲同工,全麵加速。石油石化產(chan) 業(ye) 正在把執行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煉化產(chan) 業(ye) 升級,全麵開創新時代中國石油石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新局麵。
齊 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