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尋味中華】“過海”佛跳牆:台式年菜“明星”

發布時間:2023-02-16 16:0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電 題:“過海”佛跳牆:台式年菜“明星”

  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位於(yu) 台北市中山區一條巷弄內(nei) 的“明福台菜海產(chan) ”,窄窄門店僅(jin) 容下六張飯桌,招牌滿是古早味,乍看很普通,實際卻是“大隱於(yu) 市”的台北米其林一星餐廳。眾(zhong) 多食客甘為(wei) 明福的招牌菜“一品佛跳牆”大排長龍或提前數月預約。

  “我們(men) 1997年開始推出佛跳牆。當初,有客人來用餐,建議我們(men) 試做,因此做了研發,後來成為(wei) 口碑相傳(chuan) 的招牌。”明福餐廳工作人員潘女士向中新社記者介紹,佛跳牆食材豐(feng) 富、講究,聚餐時有這道菜,可謂“心靈跟味覺的滿足”,這或許就是其深得台灣食客歡心的奧秘。

  佛跳牆,隆重奢華的閩菜之王,在台灣同樣是年夜飯與(yu) 宴席上的明星菜品,如今還融合成“台式佛跳牆”,在各種菜係的飯店都有販售。

  佛跳牆在台灣緣何流行?閩台兩(liang) 地的佛跳牆又有何不同?

  流傳(chuan) 較廣的說法是,佛跳牆起源於(yu) 清代福州官員設宴的官府菜;其傳(chuan) 入台灣,與(yu) 當地官紳家庭應酬時聘請福州廚師來台有關(guan) 。後來,此菜又流入台灣高檔餐館。

  不過,佛跳牆在台灣真正流行要再晚些,但卻“一觸即發”。台灣美食作家陳靜宜認為(wei) ,20世紀70年代,台灣普通百姓對佛跳牆還比較陌生,70年代末還有報紙介紹,佛跳牆是名菜,但名字有點“怪”。那時,也隻有主營福州菜的餐館才會(hui) 烹製此菜,並且隻有在正式宴席上才會(hui) 出現。

  約在1997年,台北一家飯店推出了冷凍預製佛跳牆,使這道名菜得以端上平常百姓的飯桌。鮮美而充滿富足感的佛跳牆很快俘獲台灣民眾(zhong) 的味蕾,從(cong) 那時起,眾(zhong) 多飯店、商超開始研製預製佛跳牆,作為(wei) 年菜推出。

  佛跳牆“過海”後,用於(yu) 燉製高湯的雞鴨、豬腳、鮑魚、幹貝等食材大體(ti) 不變,但一些微妙變化悄然出現,最顯著的是台式湯頭加入了筍幹與(yu) 芋頭等台灣特產(chan) 。

  為(wei) 比較閩台佛跳牆的口味差異,陳靜宜曾特地探店福州“中華老字號”聚春園等飯店。她形容,福州版本的湯頭清爽卻繚繞著渾厚餘(yu) 香,台版湯頭因為(wei) 有芋頭更為(wei) 濃稠。大陸佛跳牆講究“香”,所謂“開壇不香,佛不跳牆”,上桌時未必將所有配料都盛入壇,重在讓食客鑒賞香氣的馥鬱。台式佛跳牆則講究料豐(feng) 量滿,要“眼見為(wei) 憑”,從(cong) 親(qin) 民的排骨酥、豬腳、栗子到珍貴的海參、鮑魚,通通入壇上桌,人們(men) 吃起來飽足感滿滿。

  對飽足感的依戀,使得佛跳牆在台灣越發流行。商家們(men) 推陳出新,提供別具一格的新品種,如純素佛跳牆、自助式佛跳牆。還有店家在罐子上下功夫,推出與(yu) 飲料、玩具等流行品牌合作的聯名款,讓這道名菜也時髦了起來。

  但無論外觀如何改變,陳靜宜認為(wei) ,提到佛跳牆,台灣民眾(zhong) 便會(hui) 想到一家人圍坐、分食一盅燉品的場景。醇厚、富足、豐(feng) 美、團圓,佛跳牆能成為(wei) 兩(liang) 岸共享的年節主菜,也不足為(wei) 奇了。(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