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傳統老字號呈現新風貌

發布時間:2023-02-16 16:40:00來源: 人民日報

  挖掘曆史文化資源,保持提升品牌形象

  傳(chuan) 統老字號 呈現新風貌(護文化遺產(chan) 彰時代新義(yi) )

  近日,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老字號與(yu) 曆史文化資源聯動促進品牌消費的通知》,提出加強老字號曆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著力提升老字號與(yu) 非遺、文物和博物館等的融合發展。

  據統計,我國現有的1128家中華老字號企業(ye) 中,有近800家涉及非遺項目,87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加強老字號與(yu) 曆史文化資源聯動,不僅(jin) 有利於(yu) 老字號的創新發展,也有助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本版約請記者探訪了一個(ge) 老字號商業(ye) 街區、一家老字號博物館、一名老字號非遺傳(chuan) 承人,從(cong) 中可以看出,通過加強曆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越來越多老字號呈現出新風貌。

  ——編 者

  北京前門大街——

  老字號+國潮 古都商街新活力

  本報記者 賀 勇

  北京中軸線上,有一條全國聞名的商業(ye) 街——前門大街。數百年間,這條大街見證著古都的曆史變遷。近年來,這條承載著老北京記憶的街道修繕後重煥光彩,全聚德、便宜坊、都一處、天興(xing) 居……全長840米的前門大街匯聚著30餘(yu) 家老字號,已經成為(wei) 遊客體(ti) 驗地道老北京風味的必去之地。

  穿過標誌性的五牌樓前行100米,路東(dong) 就是全聚德前門店。如今,這家店是集“中軸線文化”和“京味飲食文化”為(wei) 一體(ti) 的老字號文化體(ti) 驗店。在體(ti) 驗區,3款定製糕點禮盒吸引了許多顧客駐足。禮盒包裝設計采用書(shu) 簡卷軸的方式呈現。打開禮盒,以永定門為(wei) 始、鍾樓為(wei) 末的12座建築構成的中軸線躍然眼前。

  “作為(wei) 街區曆史悠久的老字號之一,全聚德希望通過品牌創新,更好地把老字號和北京文化結合起來。”負責相關(guan) 運營的經理宋詩偉(wei) 說。據統計,春節假期以來,北京主要老字號餐廳堂食線上交易額同比去年增長近50%。

  挖掘文化基因、收獲年輕受眾(zhong) ,嚐到甜頭的不僅(jin) 是全聚德。就在全聚德前門店向南不到50米的吳裕泰,前來選購茶葉的顧客絡繹不絕。過道櫃台上的“隻此青裕”袋泡茶係列,引人注意。據了解,“隻此青裕”袋泡茶係列名字靈感來源於(yu) 《千裏江山圖》。“這個(ge) ‘隻此青裕’袋泡茶係列賣得特別火,年輕人買(mai) 的尤其多。”店員說。

  “東(dong) 城區老字號數量眾(zhong) 多、曆史悠久,形成了王府井和前門兩(liang) 大集聚地區。我們(men) 著重引導老字號與(yu) 新消費相結合,在《東(dong) 城區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示範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確老字號傳(chuan) 承保護、集聚發展等重點任務,調動全區資源推動老字號的保護和發展。”北京東(dong) 城區商務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前門大街77號的四聯美發博物館,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發式的曆史變化、行業(ye) 人物等內(nei) 容;廣譽遠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榮寶齋沉浸式體(ti) 驗研學館等民間博物展館,在前門大街落戶亮相;朱炳仁等非遺傳(chuan) 承人創立文創工作室、藝術體(ti) 驗店,形成文旅消費新亮點……鼓勵傳(chuan) 統老字號升級、推動開辦民間博物館、開發衍生文創產(chan) 品,東(dong) 城區讓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商業(ye) 生態實現更新,建設具有京味特色與(yu) 現代活力的高品質步行街區,推動古都商街持續迸發生機活力。

  胡慶餘(yu) 堂中藥博物館——

  傳(chuan)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本報記者 江 南

  搖晃抖動竹編圓形藥匾,中藥研粉隨之上下翻飛,經過上千次旋轉翻滾,藥粉和水融合形成一粒粒大小均勻、緊實圓潤的藥丸。

  浙江杭州清河坊老街上的胡慶餘(yu) 堂中藥博物館,中藥傳(chuan) 統技能手工泛丸的展示現場,總是引來觀眾(zhong) 陣陣驚歎。

  泛丸的老師傅叫丁光明,已在胡慶餘(yu) 堂工作50多年,也是傳(chuan) 統手工製藥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用筅帚沾水刷上藥匾使之濕潤,再添入一定劑量磨好的藥粉,開始熟習(xi) 多年的操作。

  “手工泛丸是個(ge) 力氣活,更是良心活。”丁光明說,製丸要用足用好材料,做一次丸劑,大約要用1公斤藥粉,前後花費近1個(ge) 小時,容不得絲(si) 毫馬虎。“做藥如做人”,用料精準、工藝精湛正是中藥行當從(cong) 業(ye) 者的本分。

  走進胡慶餘(yu) 堂中藥博物館,木結構建築古色古香,這是這家老字號1874年創建時使用的古建築,也是目前國內(nei) 保存完好的晚清工商業(ye) 類古建築群之一。在這裏,參觀者能近距離看到吊蠟丸、手工熬膏、鐵船磨粉、手工切片等傳(chuan) 統中藥技能展示,還可以在手工作坊體(ti) 驗一番。

  1988年,胡慶餘(yu) 堂古建築群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胡慶餘(yu) 堂中藥文化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曆經百餘(yu) 年風雨,胡慶餘(yu) 堂不僅(jin) 是一家藥店、藥廠,如今也在藥材種植、成藥生產(chan) 、醫療保健、文化旅遊等領域形成中醫藥產(chan) 業(ye) 鏈布局。

  在胡慶餘(yu) 堂集團董事長、總裁劉俊看來,要加強老字號曆史文化資源挖掘、促進老字號曆史文化資源利用,讓老字號融入新的時代,必須“傳(chuan) 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胡慶餘(yu) 堂中藥博物館有一塊特殊的匾額:它不是朝外掛,而是麵朝店內(nei) ,給自家員工看。這就是創始人胡雪岩在開業(ye) 之初寫(xie) 就的“戒欺”匾。匾中所言“藥業(ye) 關(guan) 係性命尤為(wei) 萬(wan) 不可欺”,體(ti) 現在傳(chuan) 統製藥全過程,入藥的藥材一定要“真”,製藥更要精益求精。

  讓老字號更青春,有堅守,也要有發展。去年杭州市發布的“宋韻精品研學線路”中,胡慶餘(yu) 堂是研學點之一。以中藥博物館為(wei) 依托,與(yu) 藥材種植基地、藥膳烹飪技藝、現代化工廠等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胡慶餘(yu) 堂將開啟一條中醫藥文化研學之旅,吸引中小學、高職院校學生等參與(yu) 體(ti) 驗,並開展集傳(chuan) 承文化、研學教育、校企合作為(wei) 一體(ti) 的共建項目等。

  赤水曬醋非遺技藝傳(chuan) 承人曾泉霖——

  堅守匠心 探索新路

  本報記者 黃 嫻

  冬日午後,暖陽高照。穿過“赤水曾氏曬醋”工廠厚實的大門,一陣醋曲香由遠及近。拾級而上,數以千計的土黃色天然曬露缸映入眼簾,甚為(wei) 壯觀。曬醋製作,這項有著上百年曆史的手工技藝,在這裏靜靜沉澱、生生不息。

  經古法釀造,醋醅和半成品醋都在陽光下長久曝曬而成,赤水曬醋因此得名。曾氏家族曬醋已有百年曆史,“曾氏”商標也是貴州老字號。釀造好的赤水曬醋呈紅棕色,醋汁黏稠、口感柔和、酸味醇厚、微甜爽口。

  僅(jin) 憑一雙手就能把控醋醅的濕度,曾泉霖介紹起製醋的工藝,如數家珍:製曲、發酵、製醅、曝曬、取醋……看似簡單的一瓶醋,從(cong) 發酵到成品醋總共要經曆12道工序,曆經5次天然發酵,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

  “好在香、絕在藥、妙在曬”,這是曾泉霖對赤水曬醋的理解。46歲的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赤水曬醋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出生於(yu) 曬醋釀造世家,祖祖輩輩都在鑽研這門技藝,曾泉霖格外看中“老字號”這塊招牌。“老字號意味著底蘊、匠心與(yu) 傳(chuan) 承。”曾泉霖坦言,步入新世紀,工業(ye) 技術迅猛發展,產(chan) 量大、周期短、自動化的新型企業(ye) 對傳(chuan) 統手工生產(chan) 企業(ye) 帶來了挑戰。

  如何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間平衡,在不變中尋求變化,融入時代所需元素?曾泉霖嚐試在文旅融合中探索出一條新路。

  2012年成立的赤水市曾氏曬醋有限公司,將企業(ye) 發展定位為(wei) 傳(chuan) 承赤水曬醋曆史文化、建設園林式曬醋博物館、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習(xi) 基地,走上了傳(chuan) 統工藝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10年沉澱發展,曾氏曬醋釀造基地已成為(wei) 國家3A級旅遊景區、傳(chuan) 統釀造文化現場教育基地和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通過“文化+旅遊”“文化+研學”“景點+銷售”等模式的探索,在擦亮老字號招牌、傳(chuan) 承文化技藝的同時,也為(wei) 企業(ye) 創收。2019年工廠開放觀光體(ti) 驗以來,接待遊客20萬(wan) 人次以上,實現旅遊銷售收入2800萬(wan) 餘(yu) 元。

  談起未來的發展規劃,曾泉霖挺興(xing) 奮:與(yu) 江南大學等院校開展微生物釀造發酵研究,提升曬醋質量,力爭(zheng) 將曬醋品質升級為(wei) 零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將赤水曾氏曬醋打造為(wei) 中華老字號企業(ye) ……

  “非遺技藝傳(chuan) 承讓企業(ye) 成為(wei) 老字號,堅持傳(chuan) 承和不斷創新是老字號走下去的保障。”曾泉霖說:“如何讓老字號繼續充滿活力地走下去,我會(hui) 一直探索”。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