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當AI變得聰明又油膩 距離人類智能還有多遠

發布時間:2023-02-27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中國礦業(ye) 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蕾去年對人工智能領域產(chan) 生興(xing) 趣,買(mai) 了四五本人工智能相關(guan) 的書(shu) 籍。她記得,有本新出版的書(shu) 裏提到,從(cong) 阿爾法狗這類專(zhuan) 用型人工智能技術,到通用型人工智能產(chan) 生,可能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如今來看,這樣的預言顯然低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

  幾年前,人工智能技術還被網友嘲笑為(wei) “人工智障”,而去年年底誕生的ChatGPT,僅(jin) 兩(liang) 個(ge) 月就俘獲了1億(yi) 活躍用戶,讓人們(men) 重新認識了何謂“人工智能”:美國一位教授布置學生寫(xie) 論文,得最高分的那篇論文條理清晰、論證充分,結果竟然是ChatGPT寫(xie) 的;記者讓ChatGPT幫忙寫(xie) 稿,它十分鍾可以寫(xie) 三篇,而且寫(xie) 得像模像樣……最新消息顯示,在亞(ya) 馬遜網絡書(shu) 店,ChatGPT已成為(wei) 至少200本書(shu) 的作者或共同作者。

  人們(men) 像談論一個(ge) 真正的“人”一樣談論ChatGPT,談論它會(hui) 奪走什麽(me) 行業(ye) 的飯碗、會(hui) 不會(hui) 控製人類。近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共同主辦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ChatGPT)與(yu) 公共管理教育與(yu) 實踐”研討會(hui) 。會(hui) 上,十餘(yu) 名公共管理專(zhuan) 家談了ChatGPT對未來教育、就業(ye) 以及科技倫(lun) 理等方麵的挑戰。

  ChatGPT爆火背後,技術失控論再引關(guan) 注

  在劉蕾的描述中,ChatGPT仿佛一個(ge) 真正的人,它似乎永遠謙和、富有耐心,又無所不知,還很會(hui) 討好人類,甚至顯得有些“油膩”。但她忍不住反思:“如果我們(men) 身邊有這樣一個(ge) (無所不知的)朋友,這是一件好事嗎?他可以在我們(men) 需要的時候去回答各種問題,這樣會(hui) 不會(hui) 讓我們(men) 變笨?”

  這樣的擔憂不是第一次出現。

  劉蕾提到,早在搜索引擎穀歌出現後,就有人提出“穀歌效應”:人們(men) 把互聯網看作記憶儲(chu) 存的一部分,因而不再去記憶那些知識。“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如何有創造性?”

  劉蕾擔憂,ChatGPT出現之後,可能不僅(jin) 僅(jin) 會(hui) 削弱人們(men) 的記憶能力,甚至對人們(men) 的決(jue) 策能力都會(hui) 產(chan) 生一定影響,“可以把它稱之為(wei) ‘奪取人類前額葉計劃’,因為(wei) 前額葉涉及行為(wei) 、控製情緒、解決(jue) 問題的計劃、詞語創造等。”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顏昌武認為(wei) ,我們(men) 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技術化,而ChatGPT就是技術在最新發展階段的表征。與(yu) 此同時,人類麵臨(lin) 一個(ge) 不可回避的問題:技術會(hui) 不會(hui) 失控?

  顏昌武說:“技術開始成為(wei) 一種自主的力量,它不僅(jin) 要擺脫人類的控製,甚至反過來要控製人類,就像很多科幻電影裏講的‘機器人控製人類’——這其實是一個(ge) 隱喻,這個(ge) 隱喻的內(nei) 在核心就是世界在尊重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就像我們(men) 今天不用智能手機就無法出行一樣。”

  使用AI產(chan) 品時,普通大眾(zhong) 顯然並沒有考慮這麽(me) 多。

  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教授孟天廣做過一項實證調研,分析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2021年,他的團隊在全國各省做了2000多份問卷調查,同時還收集了一年來微博等社交媒體(ti) 上的數據。

  結果發現,大眾(zhong) 在使用或購買(mai) 智能門禁、智能家居等AI應用時,基本會(hui) 關(guan) 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性價(jia) 比要高;二是信息要得到保護。在大眾(zhong) 對人工智能的倫(lun) 理擔憂中,排名第一的是隱私安全問題,其次是數據公平。

  學者關(guan) 心的人類自主性等問題,還遠不在公眾(zhong) 的考慮之列。

  機器過去替代人類的肢體(ti) ,未來將部分替代大腦

  每當出現重大技術突破,一個(ge) 繞不過去的問題是:它會(hui) 代替人類嗎?

  在一些領域,沒有感情的AI比“總是心存僥(jiao) 幸、想逃避責任、腦容量有限”的人類更為(wei) 稱職。

  武漢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容誌說,人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可能存在漏報、遲報、瞞報等問題,還可能忽略風險、存在僥(jiao) 幸心理,這些問題都製約了應急管理水平。

  他說,在應急管理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非常多。比如在預防階段,人工智能的精準感知能力不斷提高,匯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對危險的監測預警能力也提高了。通過特定的算法和數據的訓練形成模型後,AI就可以提高預測能力,比如預測自然災害、森林火災風險等。美國科學家甚至在預測暴力犯罪、社會(hui) 安全領域也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

  災害發生後,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輔助決(jue) 策,根據災害情況、資源分布情況等,生成最高效的救援路線。此外還有大量機器人、無人機參與(yu) 搶險救援。容誌認為(wei) ,“人工智能的使用,對於(yu) 應急管理的流程再造和能力提升,起到了關(guan) 口前移、協調聯動的作用。”

  在2014年首次出版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shu) 中,作者埃裏克·布萊恩約弗森和安德魯·麥卡菲認為(wei) ,以蒸汽機為(wei) 代表的工業(ye) 革命是第一次機器革命,機器部分地替代了人類的身體(ti) ;如今正在迎來第二次機器革命,機器將部分地替代人類的大腦。

  容誌發現,很多人在討論人類和人工智能是不是替代關(guan) 係。他引用伏爾泰的話說:“評判一個(ge) 人,要看他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給出問題的能力。目前來看,提出問題的能力恰恰是人工智能很難具備的。”

  中山大學政治與(yu) 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葉林最關(guan) 心的問題是,在人工智能的衝(chong) 擊下,人們(men) 還能不能保住飯碗。

  “過去我們(men) 認為(wei) ,機器人就是一個(ge) 流水線、生產(chan) 線,它取代了體(ti) 力勞動。而現在可能連腦力勞動都會(hui) 替代。”葉林甚至覺得,高校老師也在被AI替代的名錄上。

  葉林認為(wei) ,人工智能的替代效應會(hui) 造成一些嚴(yan) 重的失業(ye) 問題,有些崗位會(hui) 消失。與(yu) 此同時,可能也會(hui) 出現一些新的崗位,比如人工智能的訓練員、操作AI的崗位等,而且還需要大批掌握理論技術和智能技術的現代產(chan) 業(ye) 技術人才。

  AI重構課堂,未來教育將轉向互動式培養(yang)

  多名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wei) ,ChatGPT會(hui) 對教育領域產(chan) 生深刻影響。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吳曉林發現,在一項全球調查中,超過89%的受訪學生用ChatGPT完成過作業(ye) ,53%的受訪學生用它寫(xie) 論文,22%的受訪學生用它來生成論文大綱。

  “那麽(me) 麵對未來,研究生教育應該何去何從(cong) ?”吳曉林說。

  他認為(wei) ,人工智能對既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有三重替代功能:課堂替代,以前的課程都在課堂內(nei) 完成,未來的教育可能會(hui) 虛實結合,不再局限於(yu) 課堂的情景;教師替代,人工智能在批改作業(ye) 、收集信息、傳(chuan) 遞知識上,發揮的作用將日益遞增;考評替代,如今研究生的考評方式以論文和作業(ye) 為(wei) 主,這些有標準化、流程化的特征。

  但吳曉林對未來並不悲觀:“人工智能雖然看起來智能,但是目前來看,它基本上是片兒(er) 湯式的知識集成,不可能代表深度的思考和創新,因而這就是我們(men) 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

  吳曉林認為(wei) ,要以互動式的培養(yang) 來破解流水線的困境,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性、深層次的學習(xi)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入情感體(ti) 驗、閱曆等因素,而非進行簡單的知識闡述,還要以思想性的教育,引領學生超越技術性的局限,學會(hui) 提出好問題、注重邏輯、辨認有用的信息。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張誌紅是個(ge) “技術控”,喜歡嚐試新的技術,她認為(wei) ,要更好地“馴化”AI,讓它成為(wei) 教師的助手;而隨著AI技術發展,教師的角色也將發生變化,教師會(hui) 變成教學活動的導演,學生成為(wei) 主角。

  她說:“未來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將會(hui) 更聚焦於(yu) 如何構建問題以及問題背後的價(jia) 值重建。”

  人們(men) 馴化AI的同時,也在被技術“馴化”

  “像ChatGPT這樣一種技術上的‘狂飆’,對我們(men) 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麽(me) ?對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來說意味著什麽(me) ?我認為(wei) ,背後的核心是,技術、技術權利和我們(men) 的社會(hui) 權利的關(guan) 係問題。”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yu) 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袁方成說,“技術(發展)上去了,很多人失業(ye) 了,這些失業(ye) 的群體(ti) 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獲得發展的機會(hui) 、就業(ye) 的機會(hui) 、再教育的機會(hui) ?”

  ChatGPT的發展還在加速。

  在這次研討會(hui)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於(yu) 文軒教授出示了兩(liang) 張對比圖:和第四代ChatGPT的算力來比(用一個(ge) 圓來代表),當前的第三代ChatGPT算力隻是一個(ge) 小黑點,就像太陽麵前渺小的地球。

  於(yu) 文軒說,大語言模型是“語言學和計算機工程學”的完美結合,其邏輯就是要模仿和無限逼近人獲得知識和發展語言的過程。有國外研究表明,ChatGPT已經展示了其“掌握統計規律,具備推理能力和展現基本人類情感”的潛力。

  他說,公共管理學界目前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使用,基本上還是建立在已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chan) 品上的,ChatGPT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公共管理學界需要更新我們(men) 對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給我們(men) 帶來的挑戰的理解和思考。

  事實上,當人們(men) 在馴化“AI”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技術“馴化”。

  當天,於(yu) 文軒向與(yu) 會(hui) 者展示了他和自己上初中的女兒(er) ,對著同一張網絡美術作品進行臨(lin) 摹的兩(liang) 幅作品。於(yu) 文軒的作品是他用毛筆和工筆畫技法耗費數日畫出的。女兒(er) 的作品則是使用ipads一個(ge) 晚上完成的。

  於(yu) 文軒把兩(liang) 幅畫並排放在一起,問與(yu) 會(hui) 者更喜歡哪一張。女兒(er) 的作品線條流暢,造型準確,色彩鮮豔明晰。於(yu) 文軒的作品線條抖動,色彩暗淡,紙張也不平整。

  他在不同場合進行過測試,絕大多數的人都會(hui) 選擇電繪作品,但是從(cong) 中國畫藝術的角度說,於(yu) 文軒的作品更有人味,更有藝術性。

  “大部分人選擇她的畫,是因為(wei) 大家沒有意識到我們(men) 對美的看法,實際上已經被現代科學馴化了。人的手工繪圖技術,在信息技術麵前是粗糙和低劣的。”於(yu) 文軒說,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men) 對人和“人性”的認知和看法。他也借此表達了自己對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衝(chong) 擊人文藝術的憂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實習(xi) 生 王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